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体和空间作为建筑最本质的两个要素,自始至终都是建筑师关注的重点,也是建筑师在各时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形体弱化和层次化是针对强形体和单一形体的反叛,在当今社会的不同领域广泛存在着,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形体风格特别在建筑领域十分活跃。
【关键词】 建筑造型;形体弱化
纵观建筑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形体和空间对于建筑演进来说极其重要。现在的建筑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纯艺术品,它们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然而,在对一个建筑进行评判时,人们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它的艺术性。比较空间的不可视性和不确定性,不难发现建筑的形态美的大部分是从建筑形体中直接获得的,而人们通过控制空间的形体要素来完成对建筑空间的感受。每次当人们对传统的建筑形体不满时,就会引起新的建筑潮流的兴起或是建筑风格的变革。通常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口号,而等到正的建成之时又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建筑造型的含义与功能
建筑造型有两种含义,即狭义和广义。狭义就是指人们能直观感觉到的建筑空间形态,包括体型、材料、颜色、细部等方面;广义概念则比较抽象,包括建筑物的功能、技术与审美等方面。广义的建筑造型有着明显的空间特征与环境特征,它的构思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必须着眼于整体,在宏观控制下强调部分和细部的设计,让人产生一种整体感和尺度感的多重视觉印象。
每个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都是首先考虑外形的美观与功能的强大,遵循美观、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评论一座建筑物的好坏,漂亮的外形只是其中一个很小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建筑内部的功能是否达到人们的要求,所以,建筑物的功能是远远高于它的外形的,即功能合理性设計远远高于人类物质需求。建筑整体空间是以点、线和面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造并以单位空间为基本元素组成。实际上,建筑要同时满足艺术、技术和价值三者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使得基本的功能需求能够实现,又要求空间及造型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努力寻求建筑造型全方面的完美融合。
二、审美的弱化——反叛以往的单一形体,追求艺术审美情趣
信息、智能、文化等在各个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软化,软化”,“劳动软化”和“软科学”逐渐出现。所以理论家提出“审美软化”的概念,是指美学和艺术的概念出现模糊、标准情感的审美倾向,多元化的概念。这种审美倾向使得时装设计领域对造型也逐渐有了软化趋势。从20年代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开创了时装的简约化,它的外沿轮廓大体由直线组成,追求简洁的设计风格,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整体维持以功能为导向的硬体建模技术。但当代时尚设计元素再次上升,透明的薄纱,流苏、花边、大量采用金属装饰改变了过去的僵硬和结实。硬朗,简洁的线条被柔软和能体现女性美丽的曲线所代替。让今天的时尚风格多样化,形式弱化和软化。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设计尊重个性、舒适、优雅、减少混凝土和砖结构的自由空间,他把弱化倾向推向高潮,常见的建筑形式被分解和非物质化。
三、软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产业革命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客观上加速了现代建筑的产生,人们慢慢接受工业化施工方法,适应了理性审美观。而在艺术领域,经历了诸多灾难之后,促使作家和艺术家逐渐走上感性的创作道路,在这些感性思潮的驱使下,60年代以来,建筑中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失落,这种失落一般产生在将理性推向极端之后,从超理性到非理性,这好像又是针对理性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对于后现代这种建筑流派,直接举起非理性大旗,大量运用文学和非理性手法,因此,建筑中出现的理性失落,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由于现代哲学、文学、造型艺术中非理性思潮共同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建筑的审美软化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追求幽默滑稽等通俗化的审美倾向,这和波普文化及艺术现象是相似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审美倾向软化的历史社会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技术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面貌得到了深刻地改变,使人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放,为人的追求提供最大可能。经济结构的软化和科技的软化,使得人们的审美也跟着软化,高科技的工作环境,迫使人们寻求更高的情感平衡,所以,从开始追求量,到最后注重质,从工业时代物质消费,到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消费,这就成为了审美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等流派层出不穷的根源,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形式和设计技术才会急剧变化,消费式的设计和广泛的审美观念会瞬间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将审美变化看作是历史上飞驰的汽车,科技为其提供充沛的动力,商品经济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奔驰原野,美学和文学艺术就像一个路标,终于将变异之车导向非理性的变化和软化的旅程。
四、具有弱化倾向的建筑形态
1.重量感的弱化:在这种类型的倾向中,建筑师常常应用轻质的材料和大量的玻璃,使建筑给人一种消失感和漂浮感。
形态特征一:透明
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没有了传统的沉重建筑元素,即不存在梁、柱及内外墙,结构完全开敞、保持着未完成时的“平板”;由原本较重的的柱子演变成空心“管”和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是建筑拥有透明的皮肤。伊东的设计中尽可能的将柱之间大跨度的楼板做得相当的薄,把蜂窝状钢片夹在上下两层钢板中间,要求板的厚度最大为300mm,这样就明显降低了空间净高。柱子也由竖直状态变成弯曲的形状,好像漂浮在鱼缸里的水草。由于其表面采用的玻璃,所以结构是完全透明的,建筑内部的柱子、陈设等都看的很清楚,甚至可以穿过建筑看到后面的风景。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每个楼层在不同时间内交替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显得建筑更加通透。仿佛幻化成漂浮的光影。
形态特征二:半透明
2008奥运会我国的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个建筑的灵感就是从水泡的自然形态中得到的,然后就创造出了独特特色的建筑外表皮形式。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先进的轻质型膜材料——聚四氟乙烯。这种膜材料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水立方不像普通建筑让人感觉很沉重。人们可以透过水立方的表皮,隐约望见室内的结构。到了夜晚,由于室内的蓝光透出来看起来仿佛一块轻柔的大海绵,显得更加轻盈和美观。
2.构成的弱化:建筑的表现力慢慢的从三维立体转移到二维平面上,这是目前许多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许多建筑师不再依靠立体的凹凸和光影关系来表现一个建筑,相反,他们通过深入的艺术处理,使二维平面化的表层取代建筑的三维实体。使得建筑的纵深感削弱了,赋予了建筑新的二维美学特征。许多建筑师将虚拟的影象应用于二维建筑表面上,这样纵深感就完全消失了,同时影象传达出来的虚拟世界进而也会冲淡建筑的真实感。
形态特征一:“表层化”的建筑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整个建筑将重点处理放在了南立面上:在建筑表层用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控光装置来组织、使用光线。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光圈组成了一种和阿拉伯文化极其相似的传统图案,叫做“穆沙拉比叶”。这个金属装置的外表面有着一层透明玻璃。整个面都很平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外面玻璃的反射使建筑更具韵味。这个南立面已是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极具标志性的象征。由于存在这个立面,整个建筑感觉不到是三维的物体了。经调查,大部分人只要提想起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二维立面,而不是整个建筑。
形态特征二:“影象化”的建筑
例如北京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是2008奥运的重要建筑之一,建筑外观很简单,就是一个单纯的方盒子。采用大型媒体屏幕墙作整个立面。这样,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就由建筑本体转向屏幕中显示所谓的虚拟世界。常规的形态被消减和弱化。
五、结语
当代建筑的已经完全突破了单一的建筑形态和简单集合形的追求,形态已经向多元化发展,而在所谓多元化的潮流中,软化是建筑造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现在看来,建筑软化提高了单个建筑的造价,但从长远考虑,建筑结构的软化肯定可以提高建筑整体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渊上正幸著.覃力、黄衍顺、徐慧、吴再兴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建筑造型;形体弱化
纵观建筑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形体和空间对于建筑演进来说极其重要。现在的建筑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纯艺术品,它们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然而,在对一个建筑进行评判时,人们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它的艺术性。比较空间的不可视性和不确定性,不难发现建筑的形态美的大部分是从建筑形体中直接获得的,而人们通过控制空间的形体要素来完成对建筑空间的感受。每次当人们对传统的建筑形体不满时,就会引起新的建筑潮流的兴起或是建筑风格的变革。通常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口号,而等到正的建成之时又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建筑造型的含义与功能
建筑造型有两种含义,即狭义和广义。狭义就是指人们能直观感觉到的建筑空间形态,包括体型、材料、颜色、细部等方面;广义概念则比较抽象,包括建筑物的功能、技术与审美等方面。广义的建筑造型有着明显的空间特征与环境特征,它的构思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必须着眼于整体,在宏观控制下强调部分和细部的设计,让人产生一种整体感和尺度感的多重视觉印象。
每个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都是首先考虑外形的美观与功能的强大,遵循美观、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评论一座建筑物的好坏,漂亮的外形只是其中一个很小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建筑内部的功能是否达到人们的要求,所以,建筑物的功能是远远高于它的外形的,即功能合理性设計远远高于人类物质需求。建筑整体空间是以点、线和面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构造并以单位空间为基本元素组成。实际上,建筑要同时满足艺术、技术和价值三者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使得基本的功能需求能够实现,又要求空间及造型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努力寻求建筑造型全方面的完美融合。
二、审美的弱化——反叛以往的单一形体,追求艺术审美情趣
信息、智能、文化等在各个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软化,软化”,“劳动软化”和“软科学”逐渐出现。所以理论家提出“审美软化”的概念,是指美学和艺术的概念出现模糊、标准情感的审美倾向,多元化的概念。这种审美倾向使得时装设计领域对造型也逐渐有了软化趋势。从20年代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开创了时装的简约化,它的外沿轮廓大体由直线组成,追求简洁的设计风格,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整体维持以功能为导向的硬体建模技术。但当代时尚设计元素再次上升,透明的薄纱,流苏、花边、大量采用金属装饰改变了过去的僵硬和结实。硬朗,简洁的线条被柔软和能体现女性美丽的曲线所代替。让今天的时尚风格多样化,形式弱化和软化。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的设计尊重个性、舒适、优雅、减少混凝土和砖结构的自由空间,他把弱化倾向推向高潮,常见的建筑形式被分解和非物质化。
三、软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产业革命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客观上加速了现代建筑的产生,人们慢慢接受工业化施工方法,适应了理性审美观。而在艺术领域,经历了诸多灾难之后,促使作家和艺术家逐渐走上感性的创作道路,在这些感性思潮的驱使下,60年代以来,建筑中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失落,这种失落一般产生在将理性推向极端之后,从超理性到非理性,这好像又是针对理性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对于后现代这种建筑流派,直接举起非理性大旗,大量运用文学和非理性手法,因此,建筑中出现的理性失落,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由于现代哲学、文学、造型艺术中非理性思潮共同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建筑的审美软化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追求幽默滑稽等通俗化的审美倾向,这和波普文化及艺术现象是相似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审美倾向软化的历史社会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技术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面貌得到了深刻地改变,使人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放,为人的追求提供最大可能。经济结构的软化和科技的软化,使得人们的审美也跟着软化,高科技的工作环境,迫使人们寻求更高的情感平衡,所以,从开始追求量,到最后注重质,从工业时代物质消费,到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消费,这就成为了审美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等流派层出不穷的根源,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形式和设计技术才会急剧变化,消费式的设计和广泛的审美观念会瞬间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将审美变化看作是历史上飞驰的汽车,科技为其提供充沛的动力,商品经济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奔驰原野,美学和文学艺术就像一个路标,终于将变异之车导向非理性的变化和软化的旅程。
四、具有弱化倾向的建筑形态
1.重量感的弱化:在这种类型的倾向中,建筑师常常应用轻质的材料和大量的玻璃,使建筑给人一种消失感和漂浮感。
形态特征一:透明
在伊东丰雄的设计中,没有了传统的沉重建筑元素,即不存在梁、柱及内外墙,结构完全开敞、保持着未完成时的“平板”;由原本较重的的柱子演变成空心“管”和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是建筑拥有透明的皮肤。伊东的设计中尽可能的将柱之间大跨度的楼板做得相当的薄,把蜂窝状钢片夹在上下两层钢板中间,要求板的厚度最大为300mm,这样就明显降低了空间净高。柱子也由竖直状态变成弯曲的形状,好像漂浮在鱼缸里的水草。由于其表面采用的玻璃,所以结构是完全透明的,建筑内部的柱子、陈设等都看的很清楚,甚至可以穿过建筑看到后面的风景。晚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每个楼层在不同时间内交替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显得建筑更加通透。仿佛幻化成漂浮的光影。
形态特征二:半透明
2008奥运会我国的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个建筑的灵感就是从水泡的自然形态中得到的,然后就创造出了独特特色的建筑外表皮形式。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先进的轻质型膜材料——聚四氟乙烯。这种膜材料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因此水立方不像普通建筑让人感觉很沉重。人们可以透过水立方的表皮,隐约望见室内的结构。到了夜晚,由于室内的蓝光透出来看起来仿佛一块轻柔的大海绵,显得更加轻盈和美观。
2.构成的弱化:建筑的表现力慢慢的从三维立体转移到二维平面上,这是目前许多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许多建筑师不再依靠立体的凹凸和光影关系来表现一个建筑,相反,他们通过深入的艺术处理,使二维平面化的表层取代建筑的三维实体。使得建筑的纵深感削弱了,赋予了建筑新的二维美学特征。许多建筑师将虚拟的影象应用于二维建筑表面上,这样纵深感就完全消失了,同时影象传达出来的虚拟世界进而也会冲淡建筑的真实感。
形态特征一:“表层化”的建筑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整个建筑将重点处理放在了南立面上:在建筑表层用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控光装置来组织、使用光线。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光圈组成了一种和阿拉伯文化极其相似的传统图案,叫做“穆沙拉比叶”。这个金属装置的外表面有着一层透明玻璃。整个面都很平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外面玻璃的反射使建筑更具韵味。这个南立面已是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极具标志性的象征。由于存在这个立面,整个建筑感觉不到是三维的物体了。经调查,大部分人只要提想起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二维立面,而不是整个建筑。
形态特征二:“影象化”的建筑
例如北京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是2008奥运的重要建筑之一,建筑外观很简单,就是一个单纯的方盒子。采用大型媒体屏幕墙作整个立面。这样,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就由建筑本体转向屏幕中显示所谓的虚拟世界。常规的形态被消减和弱化。
五、结语
当代建筑的已经完全突破了单一的建筑形态和简单集合形的追求,形态已经向多元化发展,而在所谓多元化的潮流中,软化是建筑造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现在看来,建筑软化提高了单个建筑的造价,但从长远考虑,建筑结构的软化肯定可以提高建筑整体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渊上正幸著.覃力、黄衍顺、徐慧、吴再兴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