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双展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军和杨冰是夫妻,是同事,更重要的还是同行,都是造诣极深的陶瓷艺术家。尽管各自是独立的,个人性格、作品风格都迥然不同,但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历,却让他们彼此从人到作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地融合在一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成了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陆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杨冰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按照景德镇的说法,他们属于“学院派”。主要的工作自然还是传道解惑,培育新人。但教学授课的同时,他们也要有创作,而且要不断创新,才能紧随时代,推陈出新。
  刚到景德镇时,在接我们的车上看到了一本画册,随手翻看,里面有对杨冰和她作品的介绍。画册里那么多人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一是名字好记,再就是她极有特点的青花瓷,看了让人过目不忘。
  第二天在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座谈会上,见到了杨冰。她白衣黑裤,短发,高高个子,面带微笑,人很干练,也很亲和。由于来得较晚,位置又相距较远,当时并没有打招呼。陆军坐在她的左侧,看到他们是一起来的,但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陆军个子不高,平头,人很精神。座谈会现场气氛很热烈,大师们就如今陶瓷艺术的临摹仿造,今后如何发展创新,以及大师的界定,艺术价值取向等,进行着激烈的争执讨论,甚至个别人表现的情绪很激动。但杨冰一直是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没有多说话,最后迫不得已也只说了一句话:“陶瓷艺术需要传承与创新,这是责任和使命,靠作品说话才是实力的最好证明!”
  我喜欢杨冰的作品,喜欢她的微笑,会后吃饭就多了份亲切。
  吃完午饭临走送行,陆军指着杨冰说我们一块走。因为我看见他们一块来的,就随口开了个玩笑:“你怎么老跟着年轻美女?”
  陆军也很幽默:“我是她的专职保镖啊。你都看出来她比我年轻了,我大她九岁,我们是同班同学。”“不会吧,相差了九岁,你们是同班同学。”“我学习不好,等了她九年。”旁边有人听了哈哈大笑着给我介绍他们是夫妻。
  杨冰依然是微笑,不说话。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和默契。
  下午按约定时间去了他们家,参观他们的工作室。
  路上下起了雨,空气中一下子有了潮潮的湿气,据说这种天气是最适合做陶瓷的。
  院子不是很大,但迎面的一堵墙却很有特点。紫藤和爬墙虎缠绕着爬满了三层楼的整面山墙,纯属自然,却枝枝权权攀爬得很艺术,好像有人设计了它们的生长路线和途径,也许在这个和睦、温馨的艺术家庭的氛围里,连院里的草木都生长出了艺术性。
  具有艺术性的还有他们家门厅里整整齐齐摆放的几十双鞋,一横一竖,简单有序。在景德镇有一个习惯,去任何人家里都要脱鞋。我这个北方人很不习惯,天气本来就阴湿潮冷,再光着脚丫子,呆在室内比室外还冷的屋里,越坐越冷。但看着干净的地板,也只好入乡随俗。我们在陆军和杨冰的家里,正准备脱鞋,杨冰拦住了我们,说不用脱。但因下雨,脚上都是泥水,实在不好意思穿鞋进屋,但杨冰坚决制止了,就让穿着鞋子进屋。
  又多了一条我喜欢杨冰的理由,我实在是恐惧脱鞋。
  一楼是工作室。几间屋子里,工作台上,乒乓球案子上,摆满了未画和刚画好的青花坯胎陶瓷瓶和陶瓷板,两个人的作品都有,因为还没有烧制,画面全是灰灰的颜色,胎底是淡淡的粉色,只能看到画的轮廓,看不出其他。我伸手想摸摸,被喝斥住了:“不能摸,因为青花是釉下绘彩,一摸就留下痕迹了。”
  二楼是作品陈列室。高低错落摆满了陆军和杨冰夫妻俩的作品,还有他们儿子小泥的作品穿插其间。小泥这个名字,听上去感觉很土很俗,但对于陆军和杨冰,也许是对他们所从事艺术之路最好的诠释。儿子仿佛就是他们精心制作的一件陶瓷制品,来源于泥土,植根于泥土,得益于泥土,升华于泥土。儿子是他们的得意作品,也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景德镇是第一次来,也许这之前对陶瓷了解太少,认识太肤浅,看到大师们的作品越来越多,才发现自己的词汇真的很贫乏。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好”字,顶多加个字“真好”。看到陆军和杨冰的作品感觉是真的好,让人震撼,令人感动,引起共鸣,真是画得好。陆军说他们经常听着音乐,聊着天,创作着自己的作品,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如此的氛围感觉做陶瓷艺术是一件很幸福、愉悦的事情。陆军幽默风趣,杨冰沉静娴雅,既是互补,又是协调。
  杨冰的作品,在传统意义上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信息,多了现代符号,更真实地体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杨冰笔下的青花白瓷,冰清玉洁,古朴端庄,典雅大方,清新雅致,这既是青花瓷的特点,也是杨冰本人的写照。杨冰用心接近青花瓷,青花瓷映衬着杨冰。“向日葵”是她绘画中主要的表现题材,硕大的青花墨块如平面般展开,青花点依次排开,层层叠起,笔墨清新,生动自然。她将中国画的笔墨理念与现代装饰趣味融合在一起,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刚柔、虚实、浓淡、轻重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她的思想脉络、情感起伏、个人气质、生活体验、审美情趣都倾诉到了青花艺术创作中,既写意,又装饰,既古典,又现代,把传统的笔墨精髓,现代装饰元素融入青花瓷中,追求着似与不似,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我曾问过,她创作一件作品很慢,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尽管杨冰所画的画面给人的是一种写意的感觉,却并不似中国写意画那般的快速、飘逸,仍要一笔一笔地面出来,甚至不是一遍就能表现出来,要多遍重复合成,这也正是青花瓷艺术的特殊所在。而杨冰把握住了这种写意的精神和技巧,在繁琐、重复的制作过程中,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始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韵味儿。
  “简单而不单一,复杂而不杂乱,恰如其分”是杨冰追求的艺术境界。
  她有一件作品,名为《羽舞》的剑筒,姿态从容,布局精巧,富有动感,曾在全国获过大奖。站在瓷瓶前,专家告诉我,每一根羽毛,包括组成羽毛的小细条,都不是一条直线画出来的,而是一个点一个点连接起来的。我很好奇,回来后在画册中用放大镜数点。一小根羽条大约20多个点,一大根羽毛上大约有250多根细条,整条下来就是五六千个点,组成一件作品有六七根羽毛,算下来约四万多个点。我深吸了一口气,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杨冰是怎样的执着、勤奋、坚毅、淡定。陶瓷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岁月流逝的过程、见证和记忆,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
  大家合影留念的时候,陆军又演了一出喜剧。当时都没留意,但后来发现每在照相之前,他总是故意踮起脚尖,脸上孩子似地坏笑着。一旁的我们被他可爱、质朴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现在好多所谓的艺术家头发越留越长,他却留着小平头,人很精干,睿智,感觉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还真以为他一开始说的相差九岁是开玩笑呢!
  陆军乐观,快乐,愉悦自己,感染他人。
  几朵花,一块石,仨俩顽皮小娃,憨态可掬,嬉戏玩耍,充满童趣,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构成了陆军陶瓷作品的主题,如同他做人一样,简单、直率、真诚。看陆军的作品需要更多地去品味、去思想、去挖掘、去发现。因为他的作品中有内容,有情节,有故事,有外延,有联想。同来的一位国画家也感叹陆军的绘画功力很深,基本功扎实,表现手法简练准确,线条干净利落,画面清新淡雅,构图精巧别致,墨色半晕半染,更多的有中国传统国画、水墨画的韵味在其中。
  很多画中国画的,都有一种误区,以为在瓷釉坯上作画犹如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笔墨一挥就行了。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要考虑坯体的性质,土质的吸水性不同于宣纸,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料色的浓淡,均匀,线条的流畅,不能有一点缺陷,即使这个缺陷当时看不出来,烧成之后也会展现出来。真的是要做到胸有成竹,心到笔到,笔墨行走在坯体上,笔落定音,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也绝不能修改,很能体现绘画者的功力。
  陆军很低调,并不喜欢多说自己,听到有人夸他也是像孩子似的一笑。见到的一份关于他的艺术简历也很简单,只有作品介绍,没有个人资料。正如杨冰说的,真正的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不是被冠以大师的名称你就成了大师。陆军是景德镇少有的双料艺术家,既是教授,又是陶瓷工艺大师。他的作品足以说明了他的位置。
  我们临走的时候,雨还在下,夫妻俩相伴送出门来,身后是缠绕在一起的紫藤和爬山虎。忽然很感慨,惊人地相似,风雨同生,相伴相扶,努力向上,永不言弃。“扶摇青云上,九天双展翅”,真心地祝愿陆军和杨冰事业美满,生活幸福!
其他文献
2009年2月28日晚,由雅昌艺术网主办,联合近百家专业媒体共同举办的堪称艺术界“奥斯卡”蛊会的“第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2008)颁奖盘典”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落下帷幕。作为艺术界重要的年度盘典,众多艺术界著名学者、机构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近600人出席了此次盛会。本次活动历时近5个月的多轮评选后,2008年度10大艺术事件、10大艺术人物、年度艺术家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年度艺术展览
期刊
有人称“收藏的最大乐趣在发现”,这句话堪为心得之言。当然所说的“发现”,并非是指偶然之得,而是指通过“挖掘”所获。笔者之所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可从笔者收藏二十多年的一件郭晴湖先生的书联谈起。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笔者在旧货摊上见到“郭晴湖”款印书法对联一件。当时对书家郭晴湖的情况一无所知,由于见此联书法的用笔直起直落,洒脱自然,点画妍美生动,墨迹得清脱自然之妙,实非深得《阁帖》真髓者不能臻此
期刊
经历了2008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国的书画市场经历了一次痛定思痛的被动洗牌,尤其是当代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对此,我有过这样的阐述:有人认为“华尔街风暴”是刺向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一把利剑,从拍卖数据来看,刺向的不仅仅是当代艺术,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也没能幸免。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或近、现代书画的本身,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导致其在很多层面有悖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感性成分居多
期刊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十分秀丽。这里的矿产也十分丰富,尤以瓷石、高岭土最具特色,直接成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  清人兰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了景德镇的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但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生产瓷器的时间最早是在五代。但是将其文中的评语“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用
期刊
景德镇陶瓷艺术历千年而不衰,佳作叠现,名手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瓷塑各领风骚。有的苦心孤诣,经营传统,有的别出心裁,锐意创新。我比较关注传统一派,听说有一位擅画牡丹的绘瓷高手叫“洞庭一波”,在北京见过他的几幅作品,质朴、淡雅、清远,既有富贵堂皇之气,又无行作俗艳之感。我在想,能把牡丹花这一传统题材画得如此超凡脱俗、清新雅丽,其人心境必定经过相当的修炼。我非常信仰“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类的道
期刊
袁运甫艺术简历    1933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水墨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
期刊
王怀俊,祖父王大凡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发起人之一。父亲王晓凡也是景德镇著名的陶瓷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王大凡(1888—1961年),祖籍陕西台元,祖上因避战乱,迁居安徽黟县,名堃,号希平居士。少时在姐姐家的“红店”学画陶瓷古彩,拜汪晓棠为师。王大凡早年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
期刊
在景德镇“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座谈会上,郭文连教授先声夺人,连珠炮似的质疑,语惊四座,让原本平和的座谈会一下子紧张起来。  郭文连提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那教授算什么?类似的情况很多,教授和大师碰到一起,很多人只重大师不重教授,把教授摆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其实他是误解了,起码对我们误解了,正如会上许多发言者,包括国大师、省大师都表示了对陶院教授的敬重,有不少大师还出身于陶院,有些还
期刊
大师简介    饶晓晴,1961年11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班,后任教于景德镇市技工学校。1993年调入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现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副总工艺美术师,是目前景德镇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学校受过较严谨的绘画技艺训练,注重研究文化理论,综合创作能力颇高,创作技巧及工艺手段丰富多变,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他创作的
期刊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仅创造了美轮美奂的陶瓷精品,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在瓷都景德镇这块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陶瓷美艺术天地里,近年来活跃着一群年青的女性陶瓷美术工作者,她们以灵敏的悟性、细腻的笔法、雅丽的情调给活跃的瓷都增添了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侯政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近日,本刊采访团抵达景德镇。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