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复旦投毒案的最大“元凶”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下毒,一个常在小说、电影里出现的词汇。但当它在生活中出现,而且还发生在同窗之间的时候,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戏剧化令人瞠目。
  害死同窗的事情并非个案:前有朱令案,后有马加爵案,今又有复旦医科的投毒案。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何况朝夕相处的同窗。有什么深仇大恨,至于让一个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向自己的室友下此毒手?这是两个精英人才的不幸,更是大学管理和教育下的悲剧。
  痛定思痛,这件案子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分析:一是研究生,二是人心,特别是青年人心。天之骄子、前途无量的名校精英究竟在想什么?
  先说研究生。尽管现在的文凭含金量在下滑,但谈到研究生,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研究生,人们还是会暗挑大指:高学历,有前途。可其实十年寒窗,辛苦往往不为外人所知,这个高学历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是沉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术体制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化与指标化。行政化管着钱,青年学者面临生活压力,往往要围绕着行政的指挥棒疲于奔命,热衷于来钱快的项目、课题,收效长远的基础性研究无人问津。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张晖研究员的英年早逝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指标化管着升迁,要想考博士、找工作、评职称,先要看其人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过多少文章,是否是海归或毕业名校,对人才的判定简直成了出身论。
  而在校生的情形也是两极分化:一些学子耐不得寂寞,即便读到硕士、博士,也不安心学术,往往为几个奖项或一点奖学金便争得头破血流。而另一些有志学术科研的人,又常闷头苦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三点一线五六年。这样的情形在技术性学科的高学历群体中更为常见。
  耐不住寂寞的学子,早早被社会的功利氛围所腐蚀,心胸狭隘,为眼前一点小名利与人勾心斗角;闷头搞科研的“宅学生”,自我比较封闭,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有的甚至同处一个宿舍都不晓得舍友姓名。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的交流方式,这些学生不晓得怎样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近在咫尺的冷漠是怎么造成的?还是要从人心上找原因。古人把这种心态叫做“鄙”,鄙就是小,就是陋,就是只想着自己。其实,鄙的何尝只有青年科研工作者,这是“与电脑交朋友”一代人的通病。想来奇怪,今日的通讯手段分明是发达已极,人与人的沟通成本几乎可以不计,然而今人的心灵却远比古人封闭、黑暗;年轻人的心灵不如父辈们开放、有社会感。人心鄙,则必粗,因为全部生活就是枯燥的工作加发泄式的休息,生存变得平面而简单。活着为了什么?没人去想。即使偶尔仰望星空,也会觉得太高远而赶紧一头扎回来,继续沉浸于熟悉的庸常粗鄙。原子化生存,是现代人窘迫的生存状态,是人心走向疏离、冷漠的动因,也是校园投毒案背后值得警惕的“元凶”。
  面对年轻生命的殒灭,事后的反思都显得无力;但若不亡羊补牢,同样的事难保不会再度发生。此案折射出的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而归根结底,一是变人心,二是改制度。人心略先于制度。而人心又如何变法?无他,从关心你周围的人和事开始;从多读圣贤书,提升文化修养开始。
其他文献
目前的中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目的是检验考生对初中教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中考前的英语总复习,我觉得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紧紧围绕教材这个大方向来进行,但是应试把重点放在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为此,要注意搞好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起来。  学生在初中三年里所学的都是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在总复习阶段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作为一项重要
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才是快乐与自信相伴的大众化课堂,从而达到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呢?优质课、观摩公开课的评比和示范虽然起到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是否有大范围和长期性的实践意义?我认为带有理念方向和操作示范性质的优质课与观摩公开课只是特定环境下精心准备的舞台演艺比赛,给学生的只是瞬间的快乐,不是持续的,无法使他们从中寻找到自信,更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十几年的教学的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  1、多
我们的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广西区高中课改学科教学指导组近150位专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近日,在桂林召开的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以下简称中欧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带来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念,让参与制订广西高中课改教学指导意见的专家很受启发,并将这些新理念渗透到广西高中课改的教学指导意见中。  广西课改遇上“及时雨”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区的,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覃艳娟认为,
在《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中,主编郭定国曾对《项链》里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林亚光之语亦大同小异:“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  不得不承认,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在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全面深入,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
学生常常报怨自己总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实际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耳、眼、口、手、脑”同时使用。多年的教学实验证明,正确记笔记及使用笔记能有效改变上述情况。作为教师,如何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呢?  一、让学生明确课堂笔记应该记录的内容  1、教师板书的内容;  2、要记老师总结后的要点,如表格、概念的延展等;  3、课堂上的典型例题;  4、课堂上自己没听懂的地
主要人物:  栗栗:一个曾经不爱吃饭的小姑娘  其他人物: 妈妈, 小蚂蚁  【幕启。画外音:“ 栗栗, 栗栗, 慢点跑!” 】  【小姑娘栗栗跑上, 边跑边东躲西藏。妈妈系着围裙, 端着饭碗追上。】  妈妈:( 累得直喘)栗栗.. 你.. 你这孩子, 跑.. 跑什么啊?  栗栗:( 噘着嘴)我最不喜欢吃饭了。  妈妈:你看, 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菜。来, 吃几口!  栗栗:不行, 吃饭就不能玩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意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心理
核心提示: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5日报道,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澳大利亚女子菲奥娜·格雷姆(Fiona Graham)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全面培训的白人日本艺妓。深爱日本文化的她还给自己起了日文名“纱幸”(Sayuki)。  据悉,格雷姆自15岁第一次跟随学校的交流项目到达日本,就爱上了日本文化,在一所日本学校读完高中又进入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就读,最后在牛津大学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