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山的人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正经历一次大变革,分田到户一下子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只挣几分钱”的日子不复存在,似乎一夜之间生活有了希望,人人都有了盼头,农民下地不再等生产队的钟声和统一安排,而是自愿自发下地干活——那个过程叫“发家致富”。
  我家和人们一样,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淘金,母亲依赖她的巧手吊挂面,然后父亲用扁担把成品送往虞乡医院。俗话说靠山吃山,父亲仍然继承着祖传的手艺,农闲时节做些木杈、掠杈,赶在夏收之前又把做成的成品卖出去。
  父亲一辈子倔犟耿直又不会说来回话,偶尔说出一句能把人活活噎死,他的性格犹如山中的山杂木一样长在贫瘠的大山之中而又极富生命力。但我敢说老父亲属于那种能工巧匠的人,做出来的木杈在我们那一带是最漂亮的,做工最精细的,每年做多少卖多少,并且比同行卖得快,卖得价钱高。一季下来能收入千八百块钱,在那个年代,那是一笔不少的财富,兄妹几人就靠着父母辛勤劳作得来的钱结婚,生儿育女,盖房子以及家庭的生活开支。
  父亲的一生似乎只会干活,而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靠母亲一人安排操劳,如果遇到外出交际,那也全是母亲的拿手好戏,父亲的脸面比较值钱,他一辈子不会向人低头。
  记得1982年正月,父亲、三哥、四哥和我像往年一样,肩扛着扁担、斧头和绳索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就又去赶山。
  天蒙蒙亮时,我们就来到石佛寺村,眼前的山峦呈黛黑色,东方露出鱼肚白,石佛寺早已在战火中荡然无存,山坡上的废墟引起人们对早年寺院香火旺盛景象的憧憬,一条溪流顺山势而下,无拘无束,像一个调皮任性的孩子,顺着小溪往上走500米左右,一条高五六丈的大坝横亘在两架山之间,挡住了任性的小溪的去路,这就是水库。沿羊肠小道攀爬而上,站在坝顶可眺望虞乡全城及周围的村庄,运盐古道和同蒲铁路穿城而过。
  越过水库,地势较为平坦,十分钟后进入陡套,一路都能听见小溪的喘息声。溪流似乎是大山的动脉,滋润着万千物种。继续往前走,水声越大,最后变成轰鸣声,这才知道我们来到陡台瀑布。到此真有种“殿荒坛道绝,寺古柏梯悬”的感觉,只是那时旁边已不见柏树的踪迹了。
  陡台是山羊走的路,胆小的人到此就走回头路了,只有赶山的人和牧羊人才敢爬陡台。走这段路我们都不是父亲的对手,尽管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站在陡台顶端,他气定神闲,而我们哥仨却气喘吁吁。此时仍然能看到外边的世界,休息几分钟以后我们继续前行。两边的山势愈发陡峭巍峨,冷不丁会看到野鸡直上直下的像直升飞机一样从身边掠过,山谷中只留下“嘎嘎”的回音。回音听起来很悠扬绵长且带有乐感,不会唱歌的人也想在山上唱起歌来。父亲说野鸡飞的时候直上直下,所以打它直接朝上方打就可以了。
  陡台瀑布往前再走两三里路,有一条岔道往西通向苍龙峰,而我们却要继续往南前行,此时置身大山之中,才会感到山的神圣和静谧,灵性和沧桑,活力与懒散,谷底流水潺潺,山坡上牛羊成群,头顶蓝天白云,只留下我们的脚步声在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中回荡……
  没多久,脚下的路更加崎岖不平,这是第二段难走的路,峰回路转,我们又来到一个瀑布前面,溪水中不再有螃蟹、蝌蚪、青蛙,可能是天气太冷的缘故。之后,我们来到蛙观云海,此处的天更蓝,云更白,山峰更险。只是脚下的路却和在平地差不多,上山时前倾的身子可以挺直一点,脚后跟不再抬得老高,父亲上山时特有的姿势——手抄背,也不再有了。我们俨然像几位游客,只是肩膀上的扁担和绳索暗示着我们是赶山的人,偶尔山间能听到牧羊人“噢噢”的吼声,我们也不时地给予回应,叫声此起彼伏,使人忘记生活的艰辛磨难,每人脸上都大汗淋淋,胸前的纽扣不知什么时候解开的,父亲在此时也会回应几声,难得看见父亲这般心情,从平凡的日子里拧出幸福快乐,只有在大山里才会如鱼得水,因为他是大山的儿子!
  又走了二三十分钟以后,才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南寨子。此处山沟里共有四个寨子,按方位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寨子,但却鲜有人住在那里。
  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御妹玉真公主因为玄宗把她许配给八仙之一的张果,就舍弃封号,追寻张果,在此山中修道,皇上只好派兵一千八百名,四山结寨护卫。到如今只剩下四个地名。
  又说20世纪初期,附近胥村的财主和人打赌获得产权,曾经生活在南寨子,并在周围种植了好多核桃树,每年秋收时节就会有人上山采摘核桃。人们传说:“能丢虞乡城,不丢南寨子。”那儿的核桃树是山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树干粗到一俩个人抱不住,空气中似乎也弥漫此种植物特有的香味。核桃树浑身是宝,树干是优质木材,青皮可以做染料,核桃仁可食用、轧油,薄入蝉翼的内瓤可以做中药。
  我们活动的区域就在这些山坳里,山上有许多植物,大多数父亲能叫出名字,山葡萄、五味子、山杏、山茶、漆树、栎树、母猪刺、白腊木、六股桐、狼毒、青冈木、石花、山韭菜、烟袋杆等等,这些多是我记忆中的东西,更多的植物我叫不出名字。印象最深的就是漆树,一般人不能碰或靠近它,不然的话皮肤就会溃烂发炎,令人非常痛苦。也许是它特有的毒性使的它们长得高大挺拔,非常引人注目,而往往最容易让人上当。漆树犹如芸芸众生中外表美丽漂亮而内心龌龊又心存奸计的女人。还有一种植物叫狼毒,长得跟红薯一样,吃了以后会中毒,重者危及生命。
  山上的动物有野猪、野兔、狼、獾、蛇、山鸡。那次我们看到的蛇有一丈多长,胳膊粗细,重量在七十斤以上,只可惜是条死蛇,蛇在小溪旁边喝水的时候被人打死了,直挺挺地躺在路上,我们从它身上跨过时脚抬得很高,我是怕极了。当时我的心情犹如口渴的人碰到甘泉,可是在溪流的上游不远处有只猪或牛却在饮水,有点郁闷。那一天在山上,凡是见到藤条,我都会小心翼翼的,只怕再遇见蛇,真没想到山上有这么粗的蛇,所以我说山是有灵性的,它孕育着万千生灵。
  我们在山上要找的是大拇指粗细的三尺长的山杂木,它们是桪的木、土兰、重皮、六股桐、龙柏,父亲说这些东西长得很慢,要十几年才能长成,山坡上缺水,全靠老天爷恩赐,所以尺寸不够就不要动它,留待来年,留给希望。在山上他们单独行动,谁也指望不上谁,我只能跟在父亲后面,因为我不大认识这些植物,只是凭感觉认为那一根差不多才会告诉老爸,然后他过来砍,我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收集这些砍到的山杂木,把它们放在容易找得到的地方,一整天我们翻上翻下,一会儿谷底,一会儿山巅,一会儿又在半山腰,只要是人能到达的地方就会留下我们的足迹。父亲像只灵巧的山羊,无拘无束,似乎大山和他太过熟悉,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也许他的基因里就有这种翻山越岭的本能。只有在大山中我们才能看到父亲的优雅、舒畅和愉悦。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吃着从家里带来的母亲舍不得吃的大白馒头,喝着山泉水,父亲说泉水可以治胃病,也许他说的是正确的,我们家族没有胃病的历史,吃什么都可以消化。肚子饿时,吃什么都香,吃什么都有味道,馒头特有的麦香,就着脆脆的腌胡萝卜,喝着泉水,顿时使人神清气爽,疲劳顿消。下午,我们又漫山遍野地疯找,四五点钟时,我们把山杂木集中到一起,三哥和父亲用拘子绳把它们捆好,一捆大约六七十斤,三哥和父亲挑得比较重,我和四哥的相对较轻,收拾停当以后,我们就准备下山。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只有当你挑着百十来斤的重担,才能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且山路弯弯,既要顾左右,又要看脚下,肩膀上的担子愈来愈重,真是苦不堪言。父亲教给我如何换肩,如何借用扁担的力量,说实话我真的不会挑扁担,看着走在前边的父亲我才慢慢地模仿,扁担也慢慢地听话,不再那么费劲,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走路为什么是那个样子,脚后跟先着地,脚抬得很高,步子不大,却原来是走山路养成的习惯。老家的堂哥走路愈加明显,总好像脚下有块石头要绊住似的。山里人说话嘴巴噘得老高,脸上的肌肉也比较发达,那是因为他们常常在山里吼叫的缘故。回到陡台这段路,我真的撂了挑子,看着直上直下的山路,我心里有点发毛,稍有不慎,就会跌入谷底,我真想把担子从上边扔下来,父亲只好又跑了个来回,在下边我又重新挑起胆子,走出山口。
  山外依然是那种平淡无奇的日子,我们没有烦恼怨恨,只有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快乐自在,父亲略显廋弱的双肩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一生只在做,很少说,只有那双褐色的眼睛和慈祥的笑容留给世人无穷无尽地眷恋和思念,山一样的父亲。
其他文献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  ——贵族夏天的“娱乐空间”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
期刊
罗伊·格劳伯是哈佛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量子光学研究。69岁时,他有幸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可最终还是落选了。这时,有家科学杂志办了个“搞笑诺贝尔奖”,邀请他出席。格劳伯明知道其中的讽刺意味,但还是答应了。  那天,一群不得志的科学家聚到一起,诉说着心中的苦闷。他们时哭时笑,有些人还叫嚷着向“获奖人”扔东西、喝倒彩。活动结束后,人们都离开了,唯独格劳伯还呆呆坐在那里。清洁工约翰走过来,指着满地
期刊
1688年5月22日,亚历山大·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  由于他幼年时期曾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了难以治愈的驼背,这使得他从小就像一个侏儒(直到他成年后,他的身高也没有超过1.37米),小伙伴们也都把他当做另类,不愿和他玩,由此,他也极度自卑,在童年时期,他几乎完全生活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里,他曾一度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
期刊
我家院子里种了一棵石榴树,在我很小的时候它就存在了。这二十几年来,一直陪伴着我。  我看着它从小树苗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到长大成材。它长得如此优美,枝叶秀丽。在春雨的滋润下,它嫩叶抽绿,婀娜多姿。那嫩绿的叶子,经络分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即使夏天的狂风暴雨来临,它依然茂密的开满朱红色的花。到了中秋,便结出累累硕果。冬天来了,凛冽的北风可以吹落花朵,吹断树枝,打折树干,却不能使它的脚步移动分毫。大雪压枝
期刊
有一天,机遇老人突发奇想,来到一座城市,将一块金砖、一块银砖、一块铜砖依次摆放在人行道上,然后笑眯眯隐身了起来。  不久,一个行人走过来,看到摆放整整齐齐的三块砖心想,一定有诈,于是走了。  又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走过来,一边走着一边对着手机说着什么,当他无意中踢到那块金砖,以为是一块绊脚石,看也未看地就走开了。  第三个行人走过来,对着三块砖傻笑了一阵后就走了。  第四个行人戴着一副墨镜,拄着拐杖,
期刊
对门新邻居搬来的时候,我正上班,对新来的邻居也就一点不了解。  第一次碰见新邻居,是我下班回家上楼的时候,没见她人,我先听见了她的歌声,说实在的,她的歌声一点也不动听。她一边唱着歌,一边慢慢地上着楼。我赶上她的时候,才发现她一条袖子空空的,空袖子在她的摆动中有些飘飘。她空袖子的手臂腋下夹着一个折叠小凳子,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小木箱。她听见我的脚步声,回头给了我一个微笑,很甜润。我回了她一个微笑,走到了
期刊
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兴奋地向正在田里收割麦子的父亲报喜去了。  田里的麦子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风吹来,田里的麦穗仿佛笑弯了腰,也在为我点头祝贺呢。  我挥舞着殷红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父亲高声地呼喊着。父亲直起了腰,脸上露出笑眯眯地笑容。他将汗渍渍的双手在身上擦了擦,接过录取通知书,古铜色的脸庞,也愈发红润了。他忽然冲我肩膀上打了一拳,说道:“好小子,行啊,有出息啦!”  我猝
期刊
谁也没想到莫小语会为了我改变。那个浓妆艳抹的坏女孩乖乖地听我补课。可是我不喜欢她啊,我只能选择伤害她。可是当我生命遇到威胁时,正是她把我推出了困境。她才是我青春里最美丽的忧伤。  真正认识莫小语是在高二那年春天快要飘走的时候,她长得高高瘦瘦,很白净,一头清汤挂面般的长发牢牢地束在头顶。但这些都不是我记住她的理由,一切因为她是个坏女生,浓妆艳抹、打架、上课捣乱、逃课吸烟无所不会,我不喜欢这样的女生。
期刊
1.交易学与择偶观。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2.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
期刊
作为人类发明的书写工具,笔的历史远远不如纸的历史那样受到关注。然而,在人类几千年的书写史中,笔时时刻刻陪伴着人们,甚至成了很多人心爱的朋友,也自有它一番动人的发展演化历史……  中国独有毛笔,  历史远在蒙恬制笔之前  在各种各样的笔类制品中,毛笔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毛笔的发明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