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跪着,就不会比别人矮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angh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88年5月22日,亚历山大·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
  由于他幼年时期曾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了难以治愈的驼背,这使得他从小就像一个侏儒(直到他成年后,他的身高也没有超过1.37米),小伙伴们也都把他当做另类,不愿和他玩,由此,他也极度自卑,在童年时期,他几乎完全生活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里,他曾一度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不幸的人。
  他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她都在不停的开导儿子,可以说,对待这个可怜的孩子,妈妈真的做到了百依百顺。蒲柏9岁那年,他再一次受到几个孩子的嘲笑和作弄,他们把蒲柏的脸上涂满泥巴,并且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丑陋的小孩。蒲柏伤心地跑回家里,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放声痛哭。妈妈下班后,很是心痛。但是,妈妈这一次再也没有和颜悦色的劝导他,而是第一次大声对儿子吼叫:任何时候,你要看得起自己,只要你不跪下,你就永远不会比别人矮!小蒲柏噙着泪,看着妈妈,他第一次感到若有所思。
  从此,蒲柏在小伙伴前昂起了头,他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的生命中第一次开始有了阳光。他开始在家中自学,每天,他几乎是近乎疯狂的阅读一切可以看到的书籍。他要像妈妈说的那样,扛不起枪杆和锄头,就握好手中的笔杆。在10岁以前,他自学了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甚至包括教会的书籍。在他的心目中他有着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做莎士比亚那样的伟大诗人。
  1700年,年仅12岁的蒲柏开始发表诗作,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他的作品开始在国内一些主流报刊崭露头角。在十年间,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公众的热爱和追捧,这个驼着背的矮小诗人的形象更是一步步为人们所接受。仅仅是他出版的那本诗体《批评论》,其中就有许多名句成为全英语家喻户晓的成语。
  从1713年起,他开始着手翻译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他不仅仅是简单的从原著进行翻译,而是根据当时英国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完全是他的原创作品。这两种译本在英国可以说是大受欢迎,以至于一次次再版还是供不应求。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约翰逊博士称赞为“世界前所未见的高贵的诗译作”。这一系列作品的相继问世,使得蒲柏成为18世纪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据英国某杂志的不完全统计,截止蒲柏逝世,牛津语录词典中一共收录了212条他的作品精辟语录。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很多种文字,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连时任英国首相的奥福德伯爵也这样盛赞蒲柏: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英国数以亿万的民众,这就是他对于这个国家的独特和无以伦比的杰出贡献。
  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必须先改变自己,像亚历山大·蒲柏一样,即使是曾经遭到小伙伴所鄙弃和不齿的侏儒,只要不选择跪下,你也永远不会比别人矮上半截。
  (摘自《小学生阅读美文集》,文汇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夜色慢慢降临,城市的喧嚣在此刻也已逐渐退去,可是整座城市并没有因为黑暗的来临而沉睡,路灯仍为稀疏的行人照亮着前方的路。我踯躅在这夜色微茫的天空下,内心涌起了一丝凄凉。不知为何,在如此繁华的大都市,我的内心竟是那么寒冷,我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寂寞、无助和悲伤。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我好像迷失了奋斗的方向,每天虽然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感觉莫名的空虚。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寂寞时时侵袭着他们的内心
期刊
刘大铭,1994年出生于兰州。因基因突变,自幼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经历过十一次大型手术。先后十一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  过去的十天中,我蜷缩在这张异国的病床上,等待时间的救赎,母亲则坐在我的床边,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她轻抚着我的头发,亲吻我消瘦的脸颊。这样简单的动作,会持续无数个小时。一天之内,除了吃饭与置换液体,几乎没有人走进我
期刊
岁月如割,割伤我美好的回忆;岁月如歌,歌唱我明媚的明天。  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11月的最后,叶小绿站在学校操场上抱着麦克风浑身颤抖,四周是黑压压的人群,听着尽是喝倒彩的嘘声。就在她快要拿不住话筒时,人群中传来一阵为叶小绿加油的声音。叶小绿抬眸看去,看见了人群中的林安,一手抱着一束开得正艳的白色栀子花,在所有喝倒彩的人里,显得那么耀眼。瞬间,原本忐忑难安的叶小绿一下子振奋了精神,握紧话筒认真地
期刊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
期刊
数十年前,大凡曾经路过上海的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夏天一到,首先是大街小巷,到处听闻叫卖声:棒冰棒冰,老牌光明牌棒冰!小贩一面叫卖,一面还用木头敲打装载棒冰的木箱,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棒冰就是冰棍,有赤豆棒冰和盐水棒冰,每支四分。  另外有“雪糕”,就是奶油含量较高的冰糕,广州叫雪批,每支八分(一角二分的大雪糕,是后来才有的)。还有“断棒头棒冰”,卖三分钱,惠顾的多是小孩子,吃起来自然
期刊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全面展开,作为社会知名人士,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赴南洋。对此一直以来有不少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抗日者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私人关系,他愿意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是为了摆脱戴笠的迫害,客观上是为了进行中国抗战的宣传,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期刊
在湖南和平解放的前夕,大人们闲扯的时候,都说风潮蛮紧。我地是国统区,对于共产党、解放军方面的消息封锁得水塞不通。祖母千手万手纺出的棉纱,千梭万梭织出的土棉布,都堆在那厚实的木板凳上,上面压着一块平滑的青石板。祖母把这纺织出来的几十匹棉布,看成是家里的一笔财富。如果真的共了产,她的劳动成果就白做了。如何处理这一担多(四十匹)棉布,成为祖父母目前的紧急大事。  长沙的风潮更紧,祖父别无选择,只身挑着这
期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社会,谈起焦虑这个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你为什么总焦虑》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焦虑的来源之一是压力。但另一方面,“伪焦虑”人群也占了很大比重。他们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将最糟糕的结果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远离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动过滤掉部分负面信息。在人们获取资讯相对容易的今天,这一观点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为什么总焦虑  在今天
期刊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  ——贵族夏天的“娱乐空间”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调房”。所谓“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现代“地下室”的原始结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流行的窟
期刊
罗伊·格劳伯是哈佛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量子光学研究。69岁时,他有幸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可最终还是落选了。这时,有家科学杂志办了个“搞笑诺贝尔奖”,邀请他出席。格劳伯明知道其中的讽刺意味,但还是答应了。  那天,一群不得志的科学家聚到一起,诉说着心中的苦闷。他们时哭时笑,有些人还叫嚷着向“获奖人”扔东西、喝倒彩。活动结束后,人们都离开了,唯独格劳伯还呆呆坐在那里。清洁工约翰走过来,指着满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