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团队校本研修及其关键问题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10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团队协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微”团队研修以组建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为特征的“微”团队为基础,以教师日常工作情境中的“微”问题为研究起点,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充分嵌入的伴随式学习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小学校本研修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 “微”团队 校本研修 团队学习 专业发展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群体动力心理学中阐释了团队学习的优势:一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会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二是团队成员间可以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并产生推动力;三是团队能够产生较强的整体性和汇聚性[1]。具有小、活、灵、实为特征的教师 “微”团队校本研修有助于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生态转型。
  一、“微”团队:“微”团队研修的学习支架
  教师“微”团队的本质是基于协作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微”团队的组建、运转及补阙都尤为重要。
  1.教师“微”团队的组建
  教师“微”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联系紧密、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不断学习并能产生高效率、高绩效的小微组织。教师“微”团队有如下特征:一是一般由成熟期教师、成长期教师或新教师共3~6人组成;二是团队中的教师可以由学校行政配对,亦可以自己自由组合,其团队的组建体现小、精、活、灵的特点,以适应职场随时随地在场学习;三是团队成员既可以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亦可以是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师,规模较大的学科可以分成若干教师“微”团队。由此,对于一个学校,教师“微”团队主要形态可以分为同学科同质微团队、同学科异质微团队和大综合异质微团队[2]。这种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协作互动的“微”团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自主互助的学习支架。
  2.教师“微”团队的核心
  教师“微”团队必须拥有一个核心,只有拥有一个人格魅力好、专业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微”团队才能够有效运转[3]。因此,教师“微”团队可以根据多重标准选定“专业带头人”:一是根据学校长期观察来指定“专业带头人”,该团队可以用“专业带头人”的名字命名并在其主导下开展学习;二是尊重团队集体意愿推荐“专业带头人”,这类团队一般采用自主申报的方式产生,学校尊重团队的集体意愿让他们在协商中开展研修;三是民主推荐“团队服务人”,这类团队一般属于综合性学科团队,学科组或年级组可以推荐服务能力强、实际行动快的年轻人作为“牵线人”组建团队,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运行;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市区级骨干教师的人数,储备机动的“专业带头人”,让他们作为“游离态分子”参与微团队的学习督导,以编外“专业带头人”的方式促进这些团队高频运转。
  3.教师“微”团队的补阙
  持续的专业引领是学习型团队成长的关键,建设好学习型教师“微”团队,除了选好“专业带头人”之外,团队及成员必须具有持续的生长能力。因此,教师“微”团队须作好如下补阙:一是创建积极快乐的团队文化,让快乐的氛围增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密度和交流频度,让互助共享成为团队的生活日常;二是要掀开所有人在团队中合法性隐藏的外衣,建立必要的协作规则,让每位教师都在团队互助中轮流扮演引领者、观察者、评判者等角色,让教师的实践参与成为常态;三是建议教师“微”团队每年更新,因为团队学习讲究“差异势能”,如果失去“差异势能”,必将使学习走向低效重复[4];四是“微”团队要善于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将理论专家(大学教授)、实践专家(区内外教研员或骨干教师)远程引进“微”团队,只有持续解决好专业引领的问题,“微”团队的学习优势才能凸显出来。
  二、“真”问题:“微”团队研修的学习起点
  “微”团队研修是立足教师工作场的一种团队协作学习,它研究的对象来自于教师工作场中的“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的“真”困惑
  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线教师最为核心的能力,准确地说,如何上好一节课是所有一线老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一般会成为教师“微”团队研修最有价值的学习起点。因此教师“微”团队研修的起点最好指向課例研修,首先可以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内容可以是课标体系在一节课中的具体分解,也可以是本学科教材内容的个人选择,还可以是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观察视角可以是备课线索的演进,也可以是课堂互动的生成,还可以是教师针对问题的应对等等……“微”团队中一人授课,其他人细致地观察记录,课后,团队再进行交流,课堂实践产生的最鲜活的“问题链”和“任务串”为团队充分交流及深入循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究话题。
  2.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如何主动学习、高效学习、深度学习被专家和教师普遍关注。随着近年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导,以学定导”“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等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学生学习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材内容,教师该如何“以学定教”?针对班级的具体学情,教师该如何设计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方式?针对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展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有效解决具体教学中千奇百怪的实践问题,虽然学生学习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但课堂教学是基于复杂情境的多边互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线教师那些鲜活、生动的实践为教师“微”团队在场研修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3.教师操作中的“真”疑问
  人类知识体系中具有两类知识,一类是“明”知识,另一类是“默”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明”知识可以通过讲授传达就可以获得,而“默”知识只有通过模仿与感应在实践中获得[5]。作为缄默知识的实践知识中有一类知识称为程序性知识,在教师的自然成长中,这类程序性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工作场的实践学习才能得以熟练掌握,并成为一种具身能力。教师“微”团队研修的学习具有“认知学徒制”特色,教师操作中提出的问题源于教师对教学的真思考以及亟待解决的真问题,如果基于理论式的讲解,新教师并不一定能领会要领,但通过有经验的教师的现场演示,再加上多个轮次的刻意练习,这种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升。因此,教师的工作场就成了团队成员发布研究成果、验证具体实践、沟通实践智慧的实践场,通过它,教师的实践智慧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探究中得到升华。   三、“深”学习:“微”团队研修的价值追求
  教师工作场是教师实践学习的最好场域,基于学习改善和有效生长的教师“微”团队研修只有着眼于教师个人,借助立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才能转化为深度学习。
  1.“微”团队研修的个人反思
  个人反思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6]。教师“微”团队研修中的个人反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放松独处、回忆漫思或苦思冥想,而是基于团队研修实践的深度思考。在“微”团队教师个人反思中,我们强调教师既是研修活动的“导演”,又是故事中的“演员”,还是观看表演的“剧评家”。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深度反思,教师的实践知识才能够在团队学习中得以确认并得到接纳,来自团队的各种实践知识才能够被教师个体建构为有意义的知识,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微”团队研修的个人反思一般聚焦课堂教学,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都要进行深度反思,并可以通过新一轮教案的设计、反思札记的撰写以及教育案例的发表来完成深度学习的转化。
  2.“微”团队研修的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微”团队研修学习的核心形式。与教研组或备课组相比,教师“微”团队研修学习体现出随时、随地、随需的特点,更能与教师的工作场链接,学习模式既可以是伴随式“碎片化”学习,又可以是“主题化”系统学习,还可以是“长程化”预约学习。以伴随式“碎片化”学习为例,教师“微”团队研修可以采用“在场讨论”学习模式,学校可以通过空间变革换取团队成员随时随地的相处,将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在工作场中;以“主题化”系统学习为例,“微”团队研修可以采取“聚焦主题”开展有序列的专题学习,结构化的内容可以通过多轮次的情境迁移让知识通过实践得以内化,这种基于行为改善的团队研修,看似效费比高,但实践效果好,解决了培训时“激动”、实践时“不动”的问题;以“长程化”预约学习为例,“微”团队研修可以采取“1 1 1 N”(1名种子选手选择1名专家进行1次理论指导并进行N次教学实践)的种子培养模式,让每个成员在预约专家的指导下成为具身体验者、學习观察者和学习改善者[7]。
  3.“微”团队研修的专业引领
  校本研修要取得质的提升有赖于活动中立体的专业引领,“微”团队研修要真正助推教师深度学习,必须充分用好各种专业引领资源,让专业引领为教师“微”团队研修注入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教师“微”团队研修最基础的专业引领来自于团队内部的“专业互鉴”,虽然每个成员不见得有专家一样的特质,但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精神及专业能力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其次,教师“微”团队研修最重要的专业引领来自大专院校、教研机构及学校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学校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专家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互嵌的模式,从外部打破比较封闭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从职业精神到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最后,再好的外部资源都可能遭遇时间、空间、资金的限制,读书是最经济的专业引领,学校可以采用“读书会”的方式拓展专业引领,可以倡导一个或几个教师“微”团队研修追踪一个当下全国名师,团队共读他(她)的一本书,共研他(她)的一节课,让教师“微”团队研修通过书籍、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对接,让立体的专业引领助推教师深度学习。
  四、“宽”评价:“微”团队研修的动力机制
  要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从外力推动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建立机制促进教师自觉生长、主动生长、内驱生长。
  1.培育教师协作分享文化
  创建积极的团队分享文化对于教师“微”团队研修尤为重要。第一,要引导团队建立积极正面的团队文化,创建团队之初,需要每个团队针对自己的团队理念、目标及任务进行充分讨论,并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展示,让团队愿景和具体规划引领团队发展;第二,需要团队共同营造互助共享的氛围,由于教师“微”团队研修大多是异质组合,组内成员的“差异势能”能为每个层次的教师带来观念及技能上的促进,因此建立人人展示、人人分享、人人反思的分享文化能够促进团队和个人的有效生长;第三,需要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团队内允许有批判性互动和建设性冲突,要建立必要的知识管理制度,让尊重教师个人劳动及集体劳动的风气在学校中形成一种能量,鼓励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和呈现教师的劳动成果[8]。
  2.建立团队协作外驱机制
  处理好学习型团队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团队有效运转的关键。一是学校要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就是学校要对全校教师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行政指导、个人选择、组织辅助等形式将教师分配到最合适的团队,通过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合适的配比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二是团队内不设官方考核机制。由于一般学校存在高利害的学业排位评价,导致教师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严重限制了团队的学习分享,因此,教师“微”团队研修内部一般不设置考核,用以消除合作障碍,更好地促进团队的高效合作。三是聚焦团队的奖励性评价。学校通过制订教师“微”团队研修奖励制度、优秀成果分享制度和教师“微”讲堂宣讲方案,对团队平时出勤、工作开展及工作绩效给予团队奖励,这些奖励不针对个人发放,主要用于团队活动的开展及品质的提高。
  3.激发榜样先锋示范力量
  发挥好相关微团队的先锋示范作用,对于优化学校“微”团队的生存生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是“孵化”一批示范团队。学科优秀团队通过展示研修实践过程,树立团队研修样板,让示范榜样作用引起众多教师“微”团队研修向好、向上、向善。二是“孵化”一批团队带头人。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为团队的核心,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指导,提升团队核心人员的素质,用他们的传帮带促进其他教师的成长,活化团队研修,提升学科微团队的内涵建设。三是加强“一团队一品牌”创建。重视每个教师“微”团队研修的存在价值,努力引导各个“微”团队特色发展,搭建多种平台,凝练团队的研修成果,购买第三方评估服务,对团队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等进行全面考核,用特色发展促进团队的整体提高。
  教师“微”团队校本研修目标明确,互动深入,实效显著,加快了教师基于工作场的参与广度与频度,能在有限的职场时空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益,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微”团队研修已被很多中小学采用,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刘莉.学科微团队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丛,2017(11):024-025.
  [2] 刘清堂.活动理论支持的区域同侪研修模式构建及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125.
  [3] 李爱霞.中小学教师校本“读思行”研修共同体[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30):39.
  [4] 陈晓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1.
  [5][8] 罗清红.“微师培”——教师研修的“成都模式”[J].教师发展,2018(06):36.
  [6] 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M].北京:海军出版社,2006:246.
  [7] 郭先富.“嵌入式”研修:基于学习场域的校本研修变革[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01):58.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前提是在教学中挖掘和外显学科知识蕴含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知识提供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素养发展功能价值也不同。对化学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化学学科中物质组成、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等重要知识的思维路径进行了探析。
摘要  教学策略属于PCK知识范畴,但因其创生的情境性,缺乏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学实践情境开展“S-U”协同研讨,促进教师掌握典型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策略。针对名教师培养对象中提升理论认识的瓶颈制约问题,以小学数学知识难点的教学策略突破为例,探究课堂情境中提升名教师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形成了“S-U”协同的专业化、规范化表述教学新策略的递进机制。  关键词  教学策略 “S-U”共创 P
摘要  “行星的运动”一节包含着人类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史,开普勒定律的建立过程是“万有引力的定律”学习的重要基础。鉴于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并未完整呈现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过程与历史意义,使得本节课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以教学逻辑为主线介绍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背景、发现过程和历史意义,可以对“行星的运动”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开普勒 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课教育资源,是廣大思政人精心呵护栽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脉根基。立足新时代,全体思政人应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广大青少年心田,打牢中国底色。  关键词  中华优
摘 要 家校协同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但是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梳理已有研究,将学校和家庭共享的教育理念作为突破口,分析家校协同实践发现,家校协同存在功能定位不明、内容领域狭窄、缺乏合理评价等问题。通过澄清“儿童中心”理念,发现家校协同的问题根源在于协同方向偏离、角色认知局限和合作实践摩擦等方面。建议从家校共享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明确家校角色定位,提供家庭教育支持;构建平等合作关系,
摘要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研究新版教材关于数学文化渗透的特点,分析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针对渗透特点提出了教师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 数学文化 数学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
摘 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新時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义,在“五育并举”的实现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针对基层学校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构建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功能,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劳动素养 评价体系 劳动教
摘要  审视“教师不敢惩”现象可知,风险伦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惩戒中的行为选择。教育惩戒的风险伦理体现在四方面:风险发生的无差别对待、惩戒后果的不可预料性、惩戒后果的差异性承受和责任追踪的主体性逃避。治理教育惩戒风险,应正视教育惩戒的不确定性,促成不同主体的沟通对话,坚持集体治理的公共理性,完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  关键词  教育惩戒 风险伦理 分配正义  教师为何不敢惩罚学生?20世纪后期兴起的
摘 要 针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和教学中存在的内涵模糊、外延不清的问题,基于方法论的视角,根据小学数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考虑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表征方式,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基础性数学思想方法、问题性数学思想方法、策略性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性数学思想方法四个层次,并从指导功能和适用情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层次数学思想方法的差异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方法 指导功能 适用情境 差异性分析  数学
摘 要 取样研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所研究的事物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想等研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取样研究,分析物质变化的规律,推想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建构不同探究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概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 取样研究 教学尝试  取样研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