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追问到媒企混战:农夫山泉的危机应对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3年3月8日有消费者发现农夫山泉饮用自然水中有沉淀物起,《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饮用水的质量、水源地卫生状况以及产品标准提出质疑。针对《京华时报》的质疑,农夫山泉集团在其官网上以文本的方式共做出五次回应。笔者通过利用语篇历史分析方法中的语篇策略分析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出农夫山泉是如何利用语篇策略将媒体和大众的焦点由“产品质量”问题转移到“《京华时报》侵权”上,从而化解危机的。
  关键词:农夫山泉事件;语篇历史分析方法;辩论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本文是对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双方之间的争论进行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这场争论的起因是农夫山泉的质量问题。2013年3月14日,21世纪网发布第一篇文章《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拉开了农夫山泉事件的序幕。从4月10日至5月7日《京华时报》对农发山泉事件进行了规模不小的持续报道。农夫山泉官方网站上也发布了四篇声明回复《京华时报》。
  笔者认为,产品的质量问题本应是可以量化的问题。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这次对质量问题质疑的新闻深度挖掘实践逐渐演变为《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之间的混战。为此,笔者试图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语篇历史方法对这次事件中的《京华时报》和农夫山泉激辩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从语篇策略的角度探讨农夫山泉是如何将一次质量问题引发的公关危机演变为一场与媒体之间的争端的。
  2.理论框架
  2.1 批评性语篇分析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兴起的“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语言学的研究学派。批评性语篇分析学派着力研究符号(包括语篇)与其他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关注点主要是当代社会中发生的剧烈变化,以及变化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与之相关的符号,以及符号和其他社会实践因素之间关系的变化(《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第187页)。
  2.2 语篇历史研究方法
  批评性语篇分析围绕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展开,认为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二是由中介体联系的。对各种解体的研究构成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中心内内容,也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田海龙,2006)。在其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语篇研究方法,如Fairclough的语篇实践方法,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van Dijk的社会认知方法等。本文的研究将基于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
  Ruth Wodak认为CDA应当在每一点上都采取明确的选择,而且应该用理论证明为什么CDA对语篇实践的分析和理解是合理有效的,同时她认为语篇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体”是话语秩序,并侧重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Ruth Wodak和她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法被称为语篇历史方法(discursive historical approach)。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对奥地利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语篇进行分析的事件中发展而来的。(林超,2013)
  根据Reisigl&Wodak (2001:44) 对语篇历史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归纳出语篇历史研究方法的分析框架(《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第156页)
  第一步:确定某一特定语篇的具体内容或主题
  第二步:研究语篇与语篇之间和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语体和文本
  2.3 语篇策略
  根据Ruth的解释,上文中的第三个步骤中是分析语体和文本。所谓语体(genre)就是实践的方式。对于语体和文本的分析应该侧重其被使用的意义和目的,也就是说,要分析语篇策略(田海龙,2009)。语篇历史研究方法提出分析语篇策略的五个分析方面(Reisigl & Wodak,2001):
  1)所指策略。2)谓语指示策略。3)辩论策略。4)视角化或者框架化。5)强化或者淡化策略。
  3. 案例分析
  3.1 文本說明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农夫山泉在其官网上发布的四篇对于《京华时报》的回复和一篇题为《<京华时报> &农夫山泉 谁在说谎?》的文章为研究文本,试图分析出农夫山泉是如何在面对信任危机时,成功将公众的注意力和辩论的中心由质量问题转移到《京华时报》是否侵权的论题上的。
  3.2 语篇策略分析
  1)所指策略
  如上文所述,所指策略是指在文本中将某人或某方划归为属于自己的一方或者是敌对的一方。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农夫山泉官网发布的五个文本中,农夫山泉采用该策略将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划分为了三个阵营:农夫山泉集团(我方)、处于中立地位的政府、质监部门和民众以及处于敌对地位的《京华时报》。对于“我方”谓语使用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农夫山泉”和“我们”的使用频率和上下文背景。在提及产品质量和标准之时,全部都采用“农夫山泉”的说法(23次),而在表达态度、立场和意愿时多则“我们”和“农夫山泉”交替使用(前者8次,后者6次)。在五篇文本中凡是提及质量问题均以“农夫山泉”为代表“我方”的指称的做法,是希望将“农夫山泉”和“质量优”“品质高”等概念并列在一起,强调其质量毫无问题。在提及“对方”时,将矛头对准《京华时报》。这一策略的使用有效的将读者,或者说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京华时报》一家媒体上,给人以“仅《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水质量表示质疑”的假象,但事实却是,在《京华时报》的报道之前,许多媒体均对此做出了报道。农夫山泉此策略可以将公众的关注点集中在“自己”与《京华时报》之间,如此,农夫山泉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反驳。
  2)谓语指示策略
  在描述“我方”即农夫山泉之时,农夫山泉一方表达出“质量好是必须的、肯定的”的意味。如下句子可以体现:   “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自然遵守这一标准体系”
  “我们始终认为饮用水安全性原则必须遵循”
  “如果农夫山泉连最低标准都无法符合,能生存至今吗?”
  “农夫山泉向来遵守最严格标准以保证产品品质。”
  “农夫山泉巴不得提高标准”
  从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在描述《京华时报》的报道公正性之时,农夫山泉多用完全否定的措辞,表达出强烈的敌对意味。农夫山泉直指《京华时报》的失职,使得《京华时报》的报道中感情色彩也逐渐加重。例如,在5月7日的最后一篇报道中,400余字篇幅的短消息围绕农夫山泉方面的言行展开。其间出现“抨击”、“无理抨击”等多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对刺激性字眼不作任何处理,态度溢于言表。(林超,2013)这样的报道其实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原本对于“质量”这一主题的辩论,而是将重心放到了对于企业的回应措辞和方式上。
  3)辩论策略。
  通过分析农夫山泉官网上公布的四篇声明和一篇文章,笔者发现农夫山泉将其与《京华时报》的对峙逐步由自身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标准问题转变为了《京华时报》是否是在污蔑农夫山泉,是否对农夫山泉构成侵权。也就是说随着农夫山泉的回应,双方辩论的主题在后一个阶段已是“污蔑”“侵权”。以农夫山泉官网上对《京华时报》的第三次回复为例,这篇354字的回复的话语结构如下:指责《京华时报》“信口开河”→再次答复→农夫山泉产品合格→农夫山泉巴不得提高标准→指责《京华时报》“强词夺理”。透过话语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农夫山泉的回复以指责《京华时报》开头,也以指责结尾,至于“质量标准”这一辩题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4)视角化或者框架化策略。
  在本文所分析的五篇文本中,农夫山泉也多次采用了视角化的策略。在应对对于质量问题的质疑时,农夫山泉一共使用“检验报告”语体3次。在理论框架部分笔者已谈到,语篇实践者运用这个策略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透过不同的视角融入到自己的报道、描述或者转述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在该事件中,农夫山泉三次引用质检报告使“自己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这一论题更具可靠性。
  4. 启示与结语
  通过分析农夫山泉集团在其官网上公布的文章,笔者发现,农夫山泉运用各种策略或有意或无意的将与《京华时报》之间的争论由“农夫山泉饮用水的质量问题”偏离到“《京华时报》的报道是对农夫山泉的侵权”之上。如此,公众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了媒企之间的论战上。这样一来,农夫山泉的危机无形中就得到了化解。而事实上与之利益最关切的、最应有发言权的消费者对此事的发声却没有丝毫体现。笔者以为,作为一家有历史的成熟的媒体,应当看到农夫山泉话语中的各种策略的采用,并规避其影响,秉承新闻媒体的作风,以客观、公允的态度为人民大众揭露事实真相,不要被企业的回应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 Ruth Wodak.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M]. In Wodak, R & Meyer, M. (eds.). 2001.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p. 63-94. 2001b.
  [2] 林超.《關于美国妇女状况的中美政府文件中的语篇策略的对比分析》. 2013.
  [3] 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 王风潇. 对京华时报农夫山泉系列报道的解析[S].《青年记者》.第16期. 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歌曲《文成公主》是著名作曲家印青创作的一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整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深切动人,自第十四届青歌赛青年歌唱家王庆爽传唱后,被许多民族声乐学习者和声乐爱好者翻唱,并成为许多演唱者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基于其区别于传统民歌而拥有较宽音域和大气曲风等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对演唱者的技术能力和情感表达都有较高要求。  关键词:文成公主;民族声乐;印青  引言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是
期刊
摘要: “仁”是道德的内在动力,“义”的处世观念是道德的灵魂,完备的“礼”有助于内在仁德之心的养成与合理表达,“智”是修养道德的必要途径,“信”是道德的最终体现和道德认识深化的必要手段。可以说,中国传统“五常”概括出了道德的共性,对于当今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五常;德育  成果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2年度项目:传统“五常”伦理及其现代教育价值研究(
期刊
一、学术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纳西族的关注日益加重,相关领域的书籍、文章不可计数,截止到现今,对于纳西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5个范畴即:族源、民族关系和历史研究;婚姻家庭研究;文化研究;宗教研究以及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大多学者将重点放在了东巴文化以及东巴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上。对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的变化,大多数学者从政治角度或者社会风俗角度出发进行谈论,而对这一
期刊
摘要:居住在中尼边境吉隆镇的达曼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现在他们的族别是藏族,但是在2003年以前,他们是一个未识别族群,没有国籍。本文主要先简述达曼人的历史,再从语言宗教、婚姻伦理、经济生活、文化教育、族际关系和国家认同等方面来探究达曼人的现状。  关键词:达曼人;现状研究;尼泊尔;垮境民族;未识别族群。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2
期刊
观《圆明园》,心情跌宕起伏颇不平静,由片中康乾盛世时的骄傲与荣耀的自豪感,峰跌入片尾惨遭列强入侵破坏与欺凌时的屈辱与自嘲。明知这个关于圆明园的故事必将以惨痛的悲剧作结,在重温它的出现、兴起、扩建乃至发展到富丽堂皇的顶峰的过程中,仍然只愿装作自己还未知结局,自欺欺人地多享受一刻这来自辉煌昨日的荣耀,实际上却只能带来更加强烈的反差和心痛。而圆明园这属于皇家最核心的私密之处的遭遇,正是整个帝国深处最真实
期刊
摘要:苏州博物馆是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下诞生的建筑,尽管其中不乏传统中式建筑的元素与符号。本文从道家思想的几个概括点入手,分析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建设为例的贝聿铭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通过对建筑色彩,几何构造以及材料使用的分析,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进行解读与思考。  关键词: 道家思想 融合 现代建筑  豫:谨慎、慎重。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与它处之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必须与它所在的环境
期刊
摘 要:学雷锋常态化和香港社工职业化的精神内涵都是社会服务,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却有着不同的路径,这也导致它们现实中的不同命运,香港社工职业化发展已经成熟,社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学雷锋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食粮,没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因此通过借鉴香港社工职业化发展经验便成为了学雷锋常态化的一种有效路径选择。  关键词:雷锋精神;常态化;社工;职业化  *本文系2012年
期刊
摘要:本命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命年崇拜红色实质上是人们希望借助深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红色对灾厄进行攘除。当然,在现代,又有商家策划、推动,使得本命年用红祈福的现象越来越盛行。  关键词:民俗 本命年 红色 信仰习俗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这一民间谜语,答案便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属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纪年方法。它的计算方法是,在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同时,还用十二地支各配
期刊
摘要:“尔比”是彝族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是彝族先辈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尔比”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尔比”作为口头记忆文化遗产,运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传承这一活态的口头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尔比;传承  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生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P124。  一、尔比简述  “尔比是彝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
期刊
摘要:诗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优美的诗歌好像是精美的雕刻、瓷器、锦缎一样给人以美的愉悦。诗歌是用来表达他们艺术想象的一种媒介,而文化是诗歌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艺术想象 气象 抒情  一、中国诗歌  中国抒情诗歌明显与西方不同,这在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如《离骚》、《诗经》等,可谓是汉语言诗歌的精华。诗歌载体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抒情,但内在的艺术气象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孔孟的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