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PUVA目前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日光性荨麻疹和皮肤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肥大细胞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P-UVA有效的作用机理仍有争论。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了PUVA对皮肤肥大细胞的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UVA目前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日光性荨麻疹和皮肤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肥大细胞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P-UVA有效的作用机理仍有争论。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了PUVA对皮肤肥大细胞的作用。
其他文献
1980年Enjolras等描述10例中年男性患者,在头、颈有一过性环状荨麻疹样丘疹,没有毛囊角质栓及秃发,病程长而良性,病理组织学显示在毛囊中有环状空隙,并有粘蛋白物质沉积。
在人类所有的细菌性疾病中,大概麻风是最令人困惑的。它在临床上和组织病理学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对于有效的化学治疗则产生不同速度的反应,而且正规治疗的病人可以发生持续的不适感和炎症发作期(即所谓“麻风反应”),在此阶段还可以出现神经进一步的明显损害和畸形。过去5~6年以来,应用现代免疫学技术已经阐明了许多有关麻风最费解的特殊表现,而且揭示了宿主――寄生物关系的某些复杂问题。
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的急、慢性皮肤病,常可发生诊断上的困难。其中一些病例是由于某些物质首先释放到空气中,然后停留在暴露的皮肤上而发病的。以这种方式引起的病变称之为空气传播性接触性皮肤病。
匐行性穿通性弹力纤维病(EPS)的病因迄今不明,作者对2例从未治疗的EPS患者的皮损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探讨它的发病机理。例1,15岁,女性,前臂EPS 8年伴成骨发育不全。例2,17岁,男性,项背和右前臂EPS一年伴Ehlers―Da、nlos综合征,从临床和组织学上都完全符合EPS的诊断。从皮损的活动性边缘取材,每个标本一分为二,一个用10%甲醛液固定,切片分别用HE和雷琐辛一品红染色。另
鉴定麻风菌株耐氨苯砜的标准,是根据麻风菌在用0.0001%氨苯砜喂食的小鼠中不能繁殖来确定。
5-氟脲嘧啶(5-FU)是阻断DNA合成的抗癌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有人报道5-FU可引起口腔粘膜疹、红斑、角质增生及色素沉着等药疹。最近本文作者见到一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在口服5-FU过程中发生DLE样皮疹。患者,男性,59岁。因转移性肝癌而口服5-FU治疗,剂量开始为600mg/d,以后渐增至1.5g/d。二个多月后颜面、胸部及前臂出现红斑,无自觉症状。
作者对5例疱疹样皮炎和1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进行了组织病理学鉴别。作者发现疱疹样皮炎有两个基本组织象。第一型为真皮乳头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及核尘,偶见毛囊周围致密的炎症细胞浸润,多数的海绵形成及表皮退行性变。第二型为真皮血管周围的高度反应、以淋巴、嗜伊红与多形核白细胞的混合浸润为主,真皮水肿明显。除一例外,在不同时间所作两个切片,虽然炎症浸润密度不同,表现的类型却是不变的。
白塞氏病的治疗至今仍不能令人满意,仅是对症性的。另外,对于一种能自然缓解的疾病,难以判断治疗的真正疗效;而且,在严重的神经型、眼型病例中,人们亦难以放弃各种公认有效药物的联合应用,而采用单一治疗。由于白塞氏病少见,至今只有少数双盲法的研究报告,在判断疗效中,有着很大的主观性。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和异位性皮炎都是湿疹皮炎类的代表性疾病,尤其是其中的ACD,可以作为研究湿疹反应的模式。本文就以ACD为重点,介绍有关湿疹反应及其免疫现象的新观点。
通常认为胸腺的功能与免疫力的发展(如血清抗体的形成、细胞免疫、迟发超敏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是密切相关的。本试验目的在于从新生期胸腺摘除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主要脏器即肝、脾、肺、肾中连续收获的麻风杆菌来测定此种感染的范围,并测定由鼠足垫反映出来的低温度是否为麻风杆菌繁殖所确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