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滑坡的归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对师德的建设重视不够,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高校师德滑坡。文章针对高校师德滑坡问题,从多元社会外因和政治文化内因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就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制度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制度
  [作者简介]莫非(1955- ),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湛江 52402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42-02
  
  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启迪思想、塑造灵魂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许多高校对于师德建设仍然不够重视,一些教师功利倾向严重,欠缺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薄,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然而,人们对高校及高校教师寄予了较高的价值期许和道德预设,高校教师师德滑坡必然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本文将就高校师德滑坡问题,从文化和社会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师德滑坡的多元社会外因分析
  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用以判断行为规范的标准。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同的时代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教师总是社会成员精神面貌的样板之一,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人们不再相信教师这个群体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弘扬正义,那么这个社会必将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政治化为阶级斗争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其内在结构发生了严重的异化: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专门教育轻普通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了满足早出、快出和多出人才的社会需要,我国教育走上了一条外延式粗放发展的道路。在这种超越教育资源支撑的发展导向下,发展教育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取代,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许多人的精神贫乏、浮躁、信仰危机、诚信丧失、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贪污腐败、社会失和现象等,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衍生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流俗观念对师德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时期,在“教育产业化”的鼓动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的附庸,甚至沦为了谋利的工具。虽然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教师的人格典范作用也不复存在。而高校的管理行政化、学术官僚化等现象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高校师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师德滑坡不能全部归因于教师个人师德的丧失,而应归因于教育体制的问题: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硬件,忽视对教师基本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始终停留在国家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重师才轻师德、重集体轻个体。因此,高校师德滑坡的外在归因是“教育体制”。
  然而,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望并没有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而降低。这种对教师道德的“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是社会对高校“师德滑坡”批评的主要社会心理基础。对这种社会心理基础进行归因,会发现高校师德滑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教育体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师德要求。一般来说,任何社会都不应该提出超越社会背景的师德要求。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师德的期待与师德现实反差很大,以往我们过分强调师德对国家、社会、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工具性意义,却忽视了对教师自身价值的肯定。集体主义的一元化政治理想必然将师德拔高到圣人的标准,将师德贴上“崇高”的标签,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人格的健全,反而有可能扭曲教师的人性,将其推上“伪善”的歧途。实际上,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是千千万万个各具特色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教师非圣人,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
  笔者以为,推进师德建设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在师德标准的制定上不能过分高标准、严要求,也不能漠视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主体性道德需求,更不能搞一刀切,凡事都上纲上线。师德建设首先应当重视正面要求,然后才是负面惩处。正面要求不能脱离实际,负面惩处不能“隔靴搔痒”或打击面过大。应将师德标准分级、分类、分层,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师德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师德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采取“依层制宜、分层建设”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并使师德建设实现日常化、制度化,进而使师德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品、师智、师技和师表。
  二、高校师德滑坡的政治文化内因分析
  《左传》曾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这“三不朽”就是为师之道的最高境界。立德居首,教师的根本在于“立德”,“德”,即责任感,就是肩负应有责任的崇高的人类感情。责任感的实质就是人生价值的取向,只有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人的生命才会充实并富有价值。所谓教师,教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乃需身正,授业乃需学高,故“身正人之范、学高人之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身正”与“学高”之间,人们总把“身正人之范”放在首位。而这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或个人品德。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做人的标准都是“圣人标准”,其最高境界就是“内圣外王”。然而,当历史从圣人社会进入常人社会、从古代道德社会进入现代自由社会以后,社会对教师的“圣人”要求无疑失去了合法性的法理支持与合理性的社会解释。特别是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传导性、外发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变式,使世俗生活日益多元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重“表征元”的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但却忽视了“实质元”的现代化,即教育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要实现科学技术、经济与政治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相反,积淀在人的深层心理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往往会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障碍。”①忽视人的现代性的现代化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于: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学楼越盖越高,学术造假越来越多,学生能力越来越低,道德下滑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高等教育的办学硬件设施实现了现代化,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并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以师德建设为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圣人标准”,师德标准太高,脱离实际,不具可操作性,其文化根源在于“道德社会”的“圣人标准”。因此,高校师德滑坡的内在归因是:古代师德的“圣人标准”解体了,而现代的“常人标准”却没有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滑坡是我国社会变迁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道德失范的具体体现。对于高校师德滑坡,我们不能只归因于教师的道德水准下降,它与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师德滑坡是整个社会道德失范的必然结果;从微观上来看,高校师德滑坡是高校师德建设边缘化和形式化的必然产物。从文化的角度看,高校师德滑坡是中国道德社会“圣人标准”解体的结果;从体制的角度看,高校师德滑坡是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结果。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1.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高校师德滑坡现象是价值观扭曲的必然结果。要遏制师德滑坡,必须对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予以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它既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也是实现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动力。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的高校教师,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生价值取向。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根本尺度,主要是看其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热爱祖国就应该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运相联系,与祖国的发展前途相联系。高校教师无论身处何地都应热爱祖国,把人民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视为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②而教师的价值观又是育人的关键。所以毛泽东同志要求教师“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③。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教师纠正错误的价值取向,做到为人师表极为必要。
  2.“以学生为本”,构建新时期的高校师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后,过去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传统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已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要“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拓展、丰富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第一,热爱学生应成为新时期师德的首要要求。爱岗敬业是胜任任何职业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可能成为好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就是通过尽职尽责的教书育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得到最集中体现。
  第二,帮助学生成长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和实践,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和科研。
  第三,教师要具有人格感召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现出来的,教师首先要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④。”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与高校一些教师的师德失范有关。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健全和完善高校师德制度。第一,建立教师的遴选制度。实际上,师德滑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对教师的引进把关不严造成的。为此,高校要完善教师遴选制度,严把教师的“入门关”。不仅要看应聘教师的学历、学位、工作经验和能力,更要注意其职业理想和品德状况;不仅要看他的独立研究能力,更要看他的团结合作精神;不仅要看他的个人简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综合素质。在实践操作上,一是要在理论上将师德分层,然后对师德规范、师德境界进行分层;二是要根据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从业的态度、对师德的把握、爱护学生等情况进行分层;三是要通过教师师德评价实行分层要求和分级管理。通过晋升和淘汰机制,选拔出师德较高的教师。
  第二,发挥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作用。激励机制是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采用多种方式,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要加强师德考评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管理,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把评比结果与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激发其积极性。必须建构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评估体系,传统评估过于单一,往往把“稳”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而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则不纳入的教师考评范围。建立师德督查巡视组,把学校各级组织开展的师德建设工作纳入规范管理,建立和健全师德工作领导问责制,把开展师德工作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学校、教师、学生、督导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第三,改进和加强师德培训制度。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师德培训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建立健全师德培训档案,将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要对学校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开展时事政策、师德规范、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师心理健康等培训。
  第四,将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纳入师德培训范围。大学的行政不只是管理教师和学生的行政,而且也应该是管理好管理者的行政。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分布广、人员多,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多,他们的管理风格和服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对其培训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师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治理高校师德滑坡必须采取长效机制。要通过师德建设的机制力量推动此项工作,当师德建设实现了制度化和日常化,师德建设机制就会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才能提升教师的师品、师智、师技和师表,建立德高、学高、能高、身正的师资队伍。
  
  [注释]
  ①张孝宜,李萍,钟明华.现代人生修养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③孙海林.湖南第一师范校史(1949-2003)[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3.
  ④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11.
  
  [参考文献]
  [1]巩建华,赵少英.治理高校师德失范的系统构建与机制设计[J].复旦教育论坛,2008(3).
  [2]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3月21~22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报社、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在江苏常州工程职
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青海省计划在今年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在3年内引领45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培训指导150名教师,并对1000多名具备一定条件并具有创业
[摘要]各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时,遇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难以通力合作以及互利共赢等困难。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有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意义,并指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学分制 导师制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副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白板逐渐走进普通课堂。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独特而鲜明的课堂优势使得多媒体课件迅速成为当代课堂的宠儿。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似乎已显得寒酸,“课件 白板”俨然成为这个时代新型课堂的标志,原本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竟成为主导课堂的“执牛耳者”,这样的错位不能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化、形象化、大容量等诸多优
[摘要]高职院校学报整体的学术水平不高,期刊影响力不大,无论是学术质量、印刷装帧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要突破困境,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打破原有僵化的思维定式,淘汰不相适应的办刊理念,与时俱进,在改革出新上下工夫。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 学者编辑化 编审合一 联合办刊 特色评价  [作者简介]林钢
针对国电菏泽发电有限公司5号汽轮机调节级喷嘴改造后顺序阀控制时负荷波动问题,分析了造成负荷波动的各种原因,并详细介绍了因DEH控制逻辑中高压调门流量特性与函数设置不匹配
[摘要]在教学中突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探究就无法进行。文章从问题设计的意义、问题设计的原则、问题设计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樊雅平(1965- ),女,广西忻城人,柳
针对目前600MW双背压汽轮机高低压凝汽器压力相近而无法形成双背压的问题,对凝汽器抽真空系统管路布置进行了优化,使得高低压凝汽器的双背压效果和机组真空度有了明显提高,极
结合锅炉运行工况中热效率与空气系数的特定关系曲线,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引入步进搜索自寻优程序方案确立最佳风燃比,寻求不同负荷状态下的最佳风燃比,实现锅炉经济稳定燃烧,达到节
7月2日,复旦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校长杨玉良以世界杯上大牌球队遭淘汰,寄语复旦学子“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