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报的改革出新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报整体的学术水平不高,期刊影响力不大,无论是学术质量、印刷装帧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要突破困境,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打破原有僵化的思维定式,淘汰不相适应的办刊理念,与时俱进,在改革出新上下工夫。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学报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 学者编辑化 编审合一 联合办刊 特色评价
  [作者简介]林钢(1959- ),男,北京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学报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16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742所,普通高职院校1109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317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118个。由于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属性,举办学报便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学报应运而生并迅速壮大。然而,高职院校学报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质量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升,在“泡沫”式的繁荣背后,无论是学术质量、印刷装帧质量还是发行量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要突破困境,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打破原有僵化的思维定式,淘汰不相适应的办刊理念,与时俱进,在改革出新上做文章。
  一、队伍建设的改革出新——打造特邀编辑队伍
  编辑队伍的优劣决定了学报质量的高低,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学报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普遍不长,学报的历史就更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报的编辑是从语文教师转行而来,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无法适应编辑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学报的内容多为大综合,面对不同领域众多专业的稿件,编辑们无从下手,学术质量无法保证。从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可以看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共有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244个,三级学科781个。如此众多的学科,以有限的编辑审编众多学科的稿件,难免使某些劣作伪作鱼目混珠,影响学报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部在学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其边缘化的处境直接导致编辑部的编制数少得可怜,季刊编辑部通常设主任1名(有的还是兼职),编辑1名。由于都是教师出身,为了继续享受教师待遇,所以还要坚持上课,否则收入就要受影响。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高职院校学报编辑更加显得力不从心。笔者认为,依托高职院校现有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特邀编辑队伍,是破解学报编辑专业覆盖面过窄和人数不够难题的良方,即“学者编辑化”。这些应用型的“土”学者不仅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更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背景和职业教育经验,吸收他们来参加学报的编辑工作,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学报的定位上来讲也是非常适合的。考虑到特邀编辑的文字能力不是他们的特长,所以还需要专职责任编辑对全刊的文字把关。这种专业编辑加责任编辑共同负责的方式或称为“双编辑制度”。当然编辑部要加强对特邀编辑的编辑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编辑水平,还可以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相互沟通,有利于各种信息的反馈。
  二、审稿制度的改革出新——建立编审合一制度
  学术期刊的来稿审查,是从源头上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术期刊一般都会严格遵守初审→复审→终审的论文来稿三审制,力求保证客观地对稿件进行判断和评价。高职院校学报通常的做法是: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其中最重要的是专家复审,通常采用“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做法和遵循“双向匿名”的盲审制度,这对于预防学术不端,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准,增强期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审稿周期长、审稿成本高、稿件“枪毙”多的现象出现。审稿周期长容易减弱文章时效性,好的稿件无法在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经常被其他行事灵活的编辑部“抢走”而造成流失。盲审则使审稿者无法与作者有效地沟通交流,时常会错杀一些经过适当修改加工就有可能发表的好稿件。在实际审稿过程中,审稿专家为了显示其权威,往往是“宁缺毋滥”,使得稿件枪毙过多,造成审稿成本增加,编辑部原本有限的经费显得更加紧张。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现有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完全可以挑选出合适的、符合高职院校学报职业特色的审稿人。如果将前文所述的特邀编辑当做审稿专家使用,不仅解决了审稿问题还可以做到“编审合一”。实践证明,“编审合一”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提高效率,可以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地监控文章质量,同时也可以方便编辑部对特邀编辑的管理与服务。遴选合适的、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特约编辑),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比较,进行取舍。审稿专家的专业经历和职业背景与待审稿件越接近,审稿结果就越能够准确到位、科学合理。高职院校学报应打破传统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束缚,利用校内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势和职业背景,走“编审合一”之路。
  三、稿源挖掘的改革出新——形成内外结合局面
  一本优秀的高职院校学报,其主要特征是:学术水准高,编辑质量好,特色鲜明,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等。要达到这些目标,首要问题是稿源挖掘,有米才能下锅,学报不应该成为主办学校的自留地。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部还是新闻出版署都强调高校学报应以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为主。“以内稿为主”使得学术资源和科研成果贫乏的高职院校学报无法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有些高职院校学报甚至办成了仅供本校教职工用来应对评职称、科研要求以至年终总结的文章汇编。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基础较弱,加上高职院校学报平台低、影响小,使得本校教师不愿将有限的研究成果投给自己学校的学报,造成有价值的稿件外流,其结果使高职院校学报的来稿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开辟校外稿源,增加优质外稿比例势在必行,特别是录用符合职业院校特点且来自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文章。对外,学报编辑部应根据学报特色和栏目要求,有计划地组稿、约稿,有针对性地与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优质稿源基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职业院校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报也应更新办刊观念,变封闭办刊为开放办刊;对内则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引导课题论文投向本校学报。另外,要重视学报的宣传交流和组稿策划。“酒香也要勤吆喝”,交流的面可以扩大到系统之外。策划是一种高层次和具有创新性的编辑思维方式,有了科学的策划,稿件的挖掘才能避免盲目性,比如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专家座谈会、联合征文、有奖评比,对某一个或多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由此形成论文,以支撑特色栏目和呼应重点选题。
  四、办刊模式的改革出新——构建联合办刊模式
  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强调学报必须冠以学校全名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小,再加上受学报刊名的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报的生存始终面临着挑战。然而,学报应该是以学术性和探索性为其本质特征的学术理论期刊,是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学说、学问、学术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至于反映谁的成果其实并不重要。纵观那些在学术期刊界发行量大、有影响的学报,大多并不单纯反映本校的研究成果,也并非都以“××学报”的名称出现。以高职院校为例,就有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高职》、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时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本科院校主办的不以本校校名为刊名的学术期刊则更多,这些学报在刊名上明确地体现出了学科专业重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报当初批到的多是大综合的刊号,学报的“综合性”,使其涵盖的内容杂乱,涉及某一专业或专题的容量过小,限制了学报的发行量。高职院校学报“无限的综合性”冲淡了其利用价值。刊名的局限加上内容的大综合,造成高职院校学报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明显,不仅如人所说的“千刊一面”,还更在于失去了其应有的精神实质和学术品质。改革学报办刊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在刊名不能改变的大前提下,学报人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解放思想,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限,利用地域优势促进高职院校间的联合办刊,走集团化办刊之路。发挥主办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使学报从综合化向专业化或专题化方向转变。面对学报栏目小而全、稿件单薄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可以同业整合,互通有无,抱团取暖,突出特色。通过协调运作、相互分工、特色办刊,凝聚合力,形成多赢局面,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
  五、评价体系的改革出新——突出高职特色评价
  高职院校最明显的特征是职业性、应用性,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同时又是职业教育。同样,高职院校学报的基本属性首先应该是校属性、应用性,最后才是学术性。高职院校学报应为学校的产学研服务,应以推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研究成果为办刊宗旨。只有清楚了高职院校学报属性,不盲目跟风普通学术期刊,不与本科院校横向攀比,才能改变“同质化”的现状,并最终走出“重学术、轻应用”的误区。定位准确,才能彰显特色。高职院校学报的职业特色、应用性定位决定了其与其他学术期刊的不同,然而,社会公认的针对高职院校学报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目前,无论是政府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开展的评刊,还是高职院校内部的自评,都借鉴本科院校对学术期刊的质量评判标准。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往往看重SCI,EI,CA等世界著名索引提供的期刊计量数据和由新华文摘等二次文献机构提供的引用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证明力,只是在学理、源头创新、应用理论范畴,与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定位是不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学报的特色体现在职业和应用上,它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一线的科技文化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直面鲜活的、动态的技术应用与开发为价值领域,因此,评刊标准的指标体系就必须基于这一实际来构建。高职院校学报的评价应自成体系,评价重点放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论文和各类应用型课题产出的论文上,包括各类应用型研究课题产出的论文的比重,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名稿的比重,知名企业成功人士的稿件的比重,被二次文献转载的有关职业教育和应用研究的论文的数量等。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学报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报要想生存和发展,学报人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扩大稿件来源,优化审稿制度,改革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办刊模式,走集团化办刊之路,不断调整好办刊策略,准确定位,彰显特色。当然,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解除学报身上的束缚,放开学报的手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学报才能按照自身规律健康地发展,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7-04-26.
  [2]林钢.高职院校学报健康发展的理性思辨[J].中国出版,2009(9).
  [3]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EB/OL]. http://
  xwcbj.qingdao.gov.cn/lawdetail.asp?sortsid=118&sortsid2=115&newsid=512.2005-
  06-10.
  [4]林钢.高校学报面临困境的原因与出路[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
  [5]王启和.高职院校学报特色培育与办刊质量评价[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4).
其他文献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以N—S方程和RNGk-ε模型为基础,采用拉格朗日颗粒轨道模型,对引风机内部流场和颗粒轨迹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风机内颗粒的分布情况,进而提出气流吹扫的
[摘要]文章阐述了转型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揭示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深入开展的因素,并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手段与运营建议。  [关键词]转型期 体育教学 俱乐部 发展趋势 管理运营  [作者简介]乔小杉(1972- ),男,陕西府谷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陕西 西安710071)  [中图分类号]G642.
介绍了核电站广泛使用的两类原理和结构不同的除氧器,详细分析和论证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后指出,淋水盘式除氧器在加热性能上略优于鼓泡管式除氧器,除氧性能两者相当,而鼓泡管式
介绍了轴流式压气机的功能、特性以及9E压气机的性能和结构特点,分析了其控制和保护功能,包括进口导叶的控制、防喘放气阀的控制、压气机运行限制保护和机组的遮断保护,对压
【摘要】音乐、语言和舞蹈等艺术源于人类的统一的整体活动,通过净化和提高完善受人支配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和声音。歌唱和舞蹈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能够令他人理解,唤起相似的同感,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唤起表现和传递表现因天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声势具有作为理解的方式、作为表现的方式以及作为现象这三重品质。  【关键词】游戏冲动;同感;声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富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于2011年12月8日公布了2011年度十大最佳科技产品。其中,苹果不仅有iPad2荣登榜首,旗下iPhone4S和MacBookAir还分列第四与第八。此外,三星、索尼、亚马
3月21~22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报社、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在江苏常州工程职
从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青海省计划在今年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在3年内引领45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培训指导150名教师,并对1000多名具备一定条件并具有创业
[摘要]各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时,遇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难以通力合作以及互利共赢等困难。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有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意义,并指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的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 学分制 导师制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副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白板逐渐走进普通课堂。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独特而鲜明的课堂优势使得多媒体课件迅速成为当代课堂的宠儿。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似乎已显得寒酸,“课件 白板”俨然成为这个时代新型课堂的标志,原本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竟成为主导课堂的“执牛耳者”,这样的错位不能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化、形象化、大容量等诸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