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艺术史级的“良心展”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在2016年国庆节后,热热闹闹地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展了,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一场“艺术史教科书级”的展览,参展艺术家涵盖了杜尚、夏加尔、曼雷、康定斯基、布列松、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赵无极等等,这些艺术家虽然来自世界各地,却在不同的年代却同样来到了现代艺术的圣地——巴黎,并在这场流动的盛宴中,度过了他们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
  大师云集的中小型展览
  这场展览规模和场地其实都不大,若你对艺术史略知一二,不跟听导览的话,大概一个小时便能欣赏完所有展品。
  策展人在1906至1977年这时间跨度中,选取71件作品,一年、一位艺术家、一件艺术品的策展理念却涵盖了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这场大师展就连展陈的设计都颇为别出心裁,展墙布局如中国碑林,似乎象征着这些作品在历史上的名声与地位。而展墙彼此错落的间隔空隙,也让观展人得以在看作品时从眼前的作品“窥视”另一件作品,象征着这些先后前往巴黎的艺术家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让人得以遥想那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伟大城市和不同时期的灿烂艺术。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1969年,“年轻的特派员”蓬皮杜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这位酷爱现代艺术并广交艺术家朋友的总统先生,在上任后意识到巴黎在艺术世界中的地位快被取代,于是成立了今日的蓬皮杜现代艺术文化中心,并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相较于其他两间美术馆,蓬皮杜从外表到馆藏都更富有现代性与生活意义。这次展览来到上海,不仅反映了这两年上海艺术市场的成熟化,也让人不禁猜想上海是否有望取代北京,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心。
  越来越少的真迹展
  这场展览也是上海甚至是华文地区近年来少有的“良心展览”,这次来沪的71件作品都是实打实的真迹,相比于近年来那些要价惊人的大师展们,可说是非常有性价比。或许是之前K11举办的莫奈展引起全城轰动的缘故,近年来各种打着大师名头却令人失望的展览可说是不胜枚举。最让人失望的莫过于前阵子在新天地办的梵高展,花一张可以吃大餐的门票钱,却只看到一场有配乐的PPT,让一些纯粹爱好艺术想前往领略大师风采的小白领恨不得拨打消协电话。这样的风气,当然不只存在于内地,在台湾这样的展览也不在少数,一些打着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名号的“大图输出”展览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高雄美术馆这一类的学术殿堂,整场展览充斥着仿作,其中若有手稿都算是值回票价了。辩解者称这一类的展览至少起了让民众认识艺术、陶冶心灵之用,然而其实却是助长了民间赚钱搏利的仿冒之心,故实在不为可取。
  先不论展览场地或作品上的选择,光是可以不出国门便在上海看到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得觉得这价钱颇实惠,全是真迹展出更不得不让人为举办方拍手叫好。要知道这些作品光保险费用就非常可观,更别提场地租赁的费用。国内这几年虽然看展氛围渐浓,但艺术这范畴还是属于小众啊,这个行业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所以,在经济成长放缓的今日,在民众支出有限的今日,大力引进真迹展,实在难能可贵。
  学术VS商业 孰轻孰重?


  当然展览也不是完全没有缺失,展览地点选在上海展览中心也被某些业内人士诟病:如此重要的展览却选择一个商展中心,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是否有资本运作等原因在其中。若安置在美术馆,或许能除了展览空间以外,附着更多收藏系统、教育功能与学术累积等传播价值。当然,选择地处闹区的展览中心也是一个不得已的抉择,毕竟对于这类民营展览政府并无太多补助,多数资金来源于民众购票与厂商赞助,对于厂商来说越多人看展(甚至是路过看见广告)就代表品牌曝光度越高,在此次展览入口处的大型轿车与近年来艺术展不可缺少的香槟品牌似乎都证明了这样的硬道理。但是日益兴盛的商场办展风气,也让人不得不忧虑起美术馆包括民营美术馆的生态环境。希腊文中,美术馆被称为思想的圣殿,但如今在社会的逐利风气中,学术的严肃性会否在商业运作中被消解,也是一个值得观察与深思的问题。
  然而本次蓬皮杜展,就其本身而言,从策展人、展品到展陈设计都来自专业权威,所以在未来这样商业展示的合作模式或许可以激起新的火花。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罗朗·乐朋(Laurent Le Bon),此人在法国艺术圈多年,所策划的展览以大胆、高质量著称。近期最为人所知的项目,应该是在凡尔赛宫发起的:为Versailles Off他担任了前三个展览的策展人,分别替三位广受争议的艺术家举办个展:杰夫·昆斯(Jeff Koons)、泽维尔·威兰(Xavier Veilhan)以及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这些展览都曾在保守人士中引起巨大的轰动!
  如何确定大师与代表作
  这次展览中要从12万件作品中挑选出71件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任务。策展人先是订定了一个时间节点:1906-1977,象征着蓬皮度馆藏品的开端(也是野兽派诞身之年),到1977年艺术中心落成对外开放之时。并且考虑到运输与展出环境上的限制(包括温度、湿度、作品保存质量等等),选择出一件足以代表那个年代、那位艺术家的作品。
  策展上值得嘉许的一点是多元化,在世界局势看似又回到民族主义挂帅的今日,策展人选择的作品并不仅限于法国人,其中一大部分来自曾在法国生活、创作的外籍艺术家:来自中国的赵无极、出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等等,都展现了艺术世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包容力。
  此外,展览作品在媒介上也十分丰富,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电影、设计等等,最后出现的建筑模型也显得具有象征意味。作品的选择也颇令人玩味,策展人对于什么人可被称为“大师” ,怎样的作品可被称为其代表作有着多样的思考。展览中有两个细节颇令人玩味,其一是在1945年的代表作中,选择了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的歌曲《玫瑰人生》,这首歌曲被视为法国生活的象征,也有纪念二战结束的意义。或许她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被视为大师,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代表性与象征性却毋庸置疑的。除了决定谁可以当“大师”的难题之外,该如何选择展览作品也是值得思考的议题。其中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展出之一的艺术家雅克·维勒格莱(Jacques Villeglé),其为人所知的作品多为平面拼贴,不过在展览中策展人却选择了这件雕塑作品:《钢丝,海盗之舞,圣马洛》(Steel Wires-Chaussée des Corsaires, Saint-Malo),或许是想展出艺术家创作历程中不同的面向,又或许这件作品创作于艺术家来到巴黎,找到其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始研究拼贴艺术的开始,象征着一个艺术流派的开启,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策展人没有选择艺术家其他代表作而选择这件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这次观展的体验非常特殊,相较于迎来送往的国内当代艺术展,这些展出的艺术家多数已离开人世并且名留青史,反而让观展人得以以一种更安静、更内在的感受去欣赏展览。由于已被寫进艺术史,观众自然也就得以摒弃那些评论家、学者的意见与评述,这也让人不禁思考起,在越来越多评论家的艺术界中,无休无止的各种评论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不是一种杂音呢?
  而看着这些丰富的作品,笔者不禁想起了艺术家波洛克的传记电影开头,饰演波洛克的演员在创作时痛苦地哀号着:“毕加索是个混蛋,因为他把可以画的都画了。”怎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怎样才能开创新格局?或许是这一代艺术家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再想若要选出71位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我们将会选出哪些人来呢?
其他文献
北京画院,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也是齐白石曾经待过的地方,聚集着一批成就斐然的国画家。然而,这所画院里有一位以风景油画声名鹊起的油画家,其艺术质朴又浪漫,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谓是当代风景油画领域的佼佼者。  她叫李江峰,1969年11月生于河北承德,23岁时因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油画个展而一举成名。二十多年来,她的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获得
期刊
对于过去的追溯,以及未来的探索,是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人类亘古不变的议题。今年初,最新出版的《未来简史》收获了无数人的关注,这本书的作者是曾经撰写了世界级畅销书《人类简史》的Yuval Noah Harari。本刊试图从该书中提炼出作者对于艺术在未来的形态的看法。  在2011年出版的《人類简史》(SAPIENS)中,他回顾了人类社会7万年的历史,书中试图展现的一个观点是:作为一种物种,人类并没什么
期刊
特朗普最终还是上任了。不管美国人民们如何抗拒、痛哭、颓丧甚至祭出示威这样的非常手段,特朗普还是成为了美国新一任的总统。反应最激烈的可以说是艺术界了,不管是早先在朋友圈流传的那段梅丽耳·斯特里普的视频,或是特朗普上任后的艺术界大罢工,又或是在特朗普还没当选之前就有许多艺术家纷纷以他创作的各种嘲讽艺术作品,这些都反映了至少对美国艺术界来说,这位新任总统有多么的不受待见。  一开始并没有人重视这件事。对
期刊
今天最会穿衣服的人,莫过于弯男和犹太人,据说是因为这两个群体天生没有安全感,所以奋力走在时尚前沿,把各种歧视者抛在后头以获得成就感与安全感。艺术家自然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但是他们已经通过艺术审美把别人抛在了后头,也就不必依靠外在的装饰来寻求安全感与优越感。但是作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者,艺术家怎么穿衣服依然是一个有趣的看点。对于普通人来说,衣服是身体的一部分,衣服是品位与阶层的象征。对于艺术家来说,衣服
期刊
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想必大家一定都为搜罗各种礼品而花费了不少心思。假期里闲来无事,在朋友圈浏览,突然被某个公众号安利了一款别致的日历,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平面,这个十四面体的金属将2017年的每一天都镶嵌其中。结构由2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构成,并不是每一个边长都相等,每一面都有细微不同,既保留经典造型,也让每个月份都更有个性。但乍看之下却又是一个精致的桌面摆设,还能同时兼任花器、笔筒,烛台的功
期刊
上任后不到一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画风突变”的工作方式着实让世界感到懵圈,他先是废除了奥巴马任内的多项政策,继而颁布了一项饱受争议的行政令,即暂时停止为7个穆斯林国家的公民发放签证。如今,“禁穆令”的余波尚未平息,又有媒体透露特朗普准备进一步收紧移民政策,而针对的对象将扩大至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华人群体。  美媒:H1- B签证发放或被收紧  就在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时候,彭博社的一篇报道为沉浸在过节气
期刊
达利曾这样形容巴黎地铁的入口:“那些神奇的巴黎地铁入口,人们伴随着它们的优雅走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中,这是一个憧憬明天,栩栩如生的美学王国。”  巴黎地铁的美,与巴黎众多现代公共建筑的风格一样,属于“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贝壳或海螺的造型,扭曲的树干或缠绕的藤蔓,刚硬的青铜材质,迷人的装饰图案……这些“新艺术”元素将城市点缀成瑰丽的后花园,让巴黎街头都飘散着罗曼蒂克的味道。  A
期刊
鸡年春早,中国艺术市场早在3月就紧锣密鼓地开场了。3月进入中国买家日程表的,是北美的纽约和亚洲的香港。要知道,这两个城市和欧洲的伦敦一起构成全球艺术市场的三大交易中心,借用金融圈的术语,也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全球三大“离岸中心”。笔者将从不同的侧面围绕这两个国际大都会展开一段双城记。  2017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  进入正文之前,让我们先展望一下2017年的市场前景。近年来,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概念
期刊
2008年,我第一次采访了乌里·希克,内容围绕他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来龙去脉,我给了他一个称号叫做“中国当代艺术教父”。  “教父”一词在西方意味着一个新生孩子的父母之外的守护人,正如乌里·希克在中国当代艺术里扮演的角色—— 几十年守护着一个东方国度社会转型期的艺术档案。当时我没有叫他藏家,因为藏家在我的定义里包含了个人鉴赏力,而在与乌里·希克的几次采访中,他都提到自己的第一批收藏,即2012年宣
期刊
转型中的成长  国内喜爱当代艺术的朋友们,基本上要么去香港、要么是上海北京,而很少想到南方想到深圳。毗邻香港、澳门的深圳,作为去年全国人均GDP排名第四的大城市,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他们是不会服气的。  于是,“艺术深圳”继2013年举办首届后,经过两年的市场摸索与调研,于2015年成功转型。“艺术深圳”由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国际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