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在未来由谁操控?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过去的追溯,以及未来的探索,是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人类亘古不变的议题。今年初,最新出版的《未来简史》收获了无数人的关注,这本书的作者是曾经撰写了世界级畅销书《人类简史》的Yuval Noah Harari。本刊试图从该书中提炼出作者对于艺术在未来的形态的看法。


  在2011年出版的《人類简史》(SAPIENS)中,他回顾了人类社会7万年的历史,书中试图展现的一个观点是:作为一种物种,人类并没什么特别—— 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力,也没有独特的人性光辉。人类进化的背后,是进化规律在无目的地推动。书的末节,Harari认为,现代人(Homo sapiens)的历史可能即将走到终点。
  但此次在新书《未来简史》(Homo Deus)中,这位以色列历史学家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并将目光放到了更好更广阔的位置—— 未来。从神学,人文主义,再到未来的数据主义,人们的信仰和习惯都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人类的心头大患,但如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能够成功地遏制这三大难题。如今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们,开始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而科技的发展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经济、政治、艺术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许都将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
  艺术是智人独有的么
  毫无疑问,智人(就是我们人类)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因此我们开始洋洋得意,认为自己的伦理地位较为高尚。诚然我们相信人类一定有某些神奇的特质,超过了其他物种,但也总需要一些科学的证明来坐实这个观点,于是科学家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寻找。
  他们曾认为在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智人拥有心灵。所谓心灵是脑中主观体验(例如痛苦、快乐、愤怒和爱)的流动。这种心理上的体验,就是各种紧密相连的感觉、情感和思想。但是这真的只是人类的特权吗?在书中,Harari指出最新的科学言论似乎有了新的转向。
  2012年7月7日,许多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权威专家齐聚剑桥大学,签署《剑桥意识宣言》,其中提到:“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类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他生物,均拥有这些神经基础物质。”
  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另一本书《第三种大猩猩》中所提到的那些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动物们,例如办过画展的黑猩猩刚果、贝慈,爱好绘画的山羊Trent,大象西莉等,以及鸟类中的园丁鸟,善于搭建亭状“鸟巢”,并用花瓣装饰,是世界上构造最复杂,装饰最华丽的动物作品,足以与人类的作品媲美……当我们看到这些时,也许就很难单从灵魂、心灵这些虚无的名词来解释智人的特殊性。因为如果要说动物在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做法,或是艺术方面的成就是出于无意识的话,那么也同样可以说人类平时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一时冲动下的产物。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似乎可以回归现实,正视究竟是什么生理或心理能力让人类取得优势。Harari多数的研究表明,智力和制作工具是人类兴起的关键,而且智人还具备灵活合作的能力,因此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
  人文主义让艺术更自由更开放
  在了解了为何人类能够超越一切物种,成为世间的主宰之后,《未来简史》接着探讨了有关人文主义革命的命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的观点却是,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因此,现代性推动的主要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信心,而是对人类有了信心。但为了达到这一步,足足花了数个世纪。
  例如在公元1300年,伦敦、巴黎和西班牙托莱多的市民还不相信人类自己就能判断善恶、正误、美丑。认为只有神才能创造和定义善良、正义与美丽。当时如果人们碰到任何困扰就会去找神父,然后从《圣经》中获得启示和赎罪。但现在就不同了,几个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一直想让我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因此在现代,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其他人,那么似乎就可以按照自由意志来做选择,而这也让社会朝着更宽容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除了社会政治和伦理,人文主义的观点也同样影响到了艺术与美学。在中世纪,艺术有客观的标准,这些美的标准不会因为人类的喜好而随波逐流,当时的人们认为,启发艺术的是一些超越人类的力量,而不是人类自身的感受。他们认为,是缪斯、天使和圣灵执起了画家、诗人、作曲家和建筑师的手,完成各种创作。很多时候,如果作曲家写出一首美丽的圣歌,众口赞颂的不是那位作曲家,原因就像大家不会赞颂那支笔一样。笔只不过由人的手指控制和指引,而人又由上帝的手来控制和指引。
  但这种观点目前已经不再流行了。如今人文主义认为艺术创作和美学价值的唯一来源就是人的感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主观的喜爱来欣赏艺术,而没有了任何客观的标准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美的”。人文主义的座右铭就是:“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因此这也让艺术变得开放了。1917年, 杜尚买了一个批量生产的普通小便池,宣布这是一件艺术品,命名为《喷泉》,签了名,放到巴黎博物馆。这件被中世纪的人嗤之以鼻的作品,却成为了现代人文主义世界里重要的艺术里程碑。复制品不仅放在全球许多重要的博物馆内,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无数人对于艺术的讨论,究竟艺术是什么?我们怎么判断某个事物是不是艺术作品?—— 在人文主义观点的诱导下,我们可以说出这句“只要有人认为是艺术,就是艺术;有人认为美,就是美”。可见,人们对于艺术的态度变得越来越个性化。

  但是在这样的观点下,对于艺术的定义究竟该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如今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荒唐”的作品,标榜着艺术之名,却没有任何美感和内涵(可能有,毕竟艺术家们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我甚至怀疑,是否艺术家只要靠一件作品成名,那么今后他所有的作品,不论好坏都能被規划到“艺术品”这一个范畴内呢?可见,如何防止“艺术”被滥用,如何宽容有度,也许在人们感性的想法中,还很难有一个既定的标准。
  艺术在未来可能由人工智能与“神人”操控
  2011年,美国CBS电视台制作推出的《疑犯追踪》电视系列剧火爆荧屏,其新颖的题材和对现实的预见性让人们开起了疯狂的追剧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疑犯追踪》是一部“数字朋克”(cyber punk)。它是科幻文学类别中的一个体裁,通常把故事设置在一种偏未来的背景下,关注“高科技、低生活”这一主题。聚焦目前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极新的高科技,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社会秩序的深层改变。
  而从第三季开始,剧情开始探讨“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在剧中,“宅总”芬奇发明了一个运算速度是人脑16倍的机器。当系统日渐成熟和完美以后,“宅总”发现它渐渐开始变得张狂、不顾忌,甚至难以控制。于是他决定清空它的记忆,这时机器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你不让我知道、记住、明白我的错误,我又如何成长?”随后剧情开始围绕着主角们对于是否应该销毁机器而产生的犹豫、迷茫和争论进行展开。
  而这也恰恰契合了《未来简史》关于未来的预言,也同时揭露了人类在面临比自己聪明的机器时,可能会出现的惶恐与不安。生命科学认为“人类是许多不同算法的组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外部算法已经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因此,21世纪的新科技可能会彻底扭转人文主义革命,让人类交出权威,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而被称为“人类最终的圣殿”的艺术似乎也难逃“被算法统治”的这一宿命。
  在该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戴维·柯普(David Cope)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也是古典音乐界极具争议的人物。柯普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他写出的第一个程序名为EMI(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的实验),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在短短一天内就谱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映强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但他们却并不知道作曲者是EMI而非巴赫……随后EMI继续更新,学会了如何模仿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柯普还未EMI签了合约,首张专辑《计算机谱曲的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 Composed by Computer)受到意想不到的欢迎。
  但人们在知道真相之后,还是产生了极大的抗议。有人认为,EMI的音乐虽然技术出众,但还是缺了些什么,一切太过准确,没有深度,没有灵魂。但事实却是,只要人们在不知作曲者是谁的情况下听到EMI的作品,常常会大赞这些作品充满灵魂和情感的共鸣。所以你看,一切并不是EMI的错,而只是人们主观上不愿接受比自己厉害的人工智能。
  据悉,EMI在成功之后,柯普又继续写出了更复杂的新程序:安妮(Annie)。EMI谱曲是根据预定的规则,而安妮则是基于机器学习,会随着外界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风格,就连柯普也不知道安妮接下来会谱出什么作品。而除了写音乐,安妮还会其他艺术形式很感兴趣,比如俳句。2011年,柯普出版了《激情之夜:人和机器所做的俳句两千首》(Comes the Fiery Night:2000 Haiku by Man and Machine),其中有一部分是安妮写的,其他则来自真正的诗人。但书中并未透露具体篇目的作者是谁,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来分辨。
  所以在Harari看来,未来人类将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大胆的科技宗教—— 数据主义,它并不围绕任何人类生命形式的欲望和经验,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它所强调的是,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比如,当人类再次因为某些重要抉择而迷茫时,系统可以提供相对应的意见,看哪部电影、去哪里度假、选哪个工作机会、甚至是该和谁约会及结婚……因为从你出生开始,你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包括身体的变化都储存在了系统里,它可以通过各项数据的评估,为我们做出最佳的选择。
  因此不难预言,未来的生活中,人工智能也许会占据社会的主流,人类将完全不具备价值,或者说又将回到更加残酷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当然,人类整体仍然有价值,因为再强的算法系统也依旧需要由人来谱写交响乐、教历史或编写计算机程序,而这些站在机器背后操控的则是超脱世人的“神人”们。
  如此一来的话,也许一切都能用数据说话,人们所独有的感性成分在面临选择时,将不再成为影响决定的因素。算法系统对你的了解会远远超越你自己,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有选择障碍的人,也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这似乎还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如果科技真的发展到成为一个完全由人工智能和“神人”所统治的世界,那么“人”所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也许这才将成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议题了吧!
其他文献
这是一幅罕见的双面画作。画作正面描绘了圣者塞巴斯蒂安在被束缚在树上的图景,背面则是研究光和影的光学折射示意图和注释文本。画家参考了8幅画册中的圣徒画像,文本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画作在2016年3月份由私人藏家送至巴黎的TAJAN拍卖行,同年12月,通过身份验证,被三位顶级专家共同确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Carmen C. Bambach,曾在2003年策劃过达·芬奇的特
期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光,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都象征着希望和温暖,象征着被救赎。我们如此熟悉它,却又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  对于光的最初认识,从我们出生起就存在了。襁褓中的婴儿睁开懵懂的双眼,凭借手术室里的那盏灯光,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冬日游荡在街头的旅人,因为太阳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心底最阴霾的角落;夜晚漆黑的天空,伴随着流星的一闪而过,变得熠熠生辉,充满生机……  而创造了许多关于光的
期刊
“我有一个中文名字。”刚一落座,眼前的这位奥地利帅哥就如此说道。  尽管Kurt Macher如今尚不通中文,但他知道自己有一个中文名字——麦皓君。  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皓君,津津乐道于自己有一位著名的老乡——施瓦辛格。和施瓦辛格一样,麦皓君一度去往美国发展。和施瓦辛格不同的是,他如今来到了中国,担任成都博舍酒店的总经理。  博舍酒店,以艺术品收藏、展示为亮点,本身又融入于文保建筑笔帖式。已经
期刊
今天中国艺术的格局大致由以下几个类型构成:官方艺术(由美协与各级展览体制所支配的创作模式与类型)、学院艺术(由传统的八大美院与各类艺术学院所形成的创作体系)、水墨艺术(泛指以传统国画的审美趣味为旨归的创作)、民间艺术,以及当代艺术。  当然,这几个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当代艺术在不同的阶段就与“学院”有某种牵连,如1980年代初“伤痕”与“乡土”发端于四川美院、80年代中期“八五新空间”所掀起
期刊
回望20世纪中国美术史,吴冠中与周韶华两位先生以其在中国画之现代革新历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献而成为后学者不可回避的两座高峰。时至今日,吴冠中之“绘画的形式美”“笔墨等于零”,周韶华之“全方位关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仍然如大道洪钟,在当下中国画的集体创作实践中振聋发聩,为中国画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具有指向性的探索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论。  作为中国美术界的扛鼎砥柱,两位先生的艺术创作因社会时代
期刊
作为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鸡是平凡又非凡的家禽。它送走黑暗,迎来日出,是光明的使者。平日大家心目中的鸡,特别普通特别草根,但其实有许多鸡,却是无比金贵的——它们在艺术家的创造下,有态度有寓意,充满生命乐趣;它们在拍卖场的槌声中,有价钱有市场,简直命比天高。好吧,且让我们在鸡年,聊聊那些中外大师笔下的鸡……  鸡的广大神通  在十二生肖中,鸡有“德禽”之雅称。因为它有“五德”:文、武、勇、仁、信。 
期刊
过年去了巴黎。去巴黎就一定要到它的左岸去喝一杯咖啡。左岸有一家在世界哲学,文学,艺术史上都留下它名字的咖啡馆,因为在这里喝咖啡,你会遇见阿波利奈尔,毕加索,萨特,波伏娃,波兰斯基,贾科梅蒂,还有最帅气的加缪和周恩来。它就是位于巴黎左岸圣日耳曼大道转角的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  这家咖啡馆据说在1885年就开在这个拐角处了,自二战以来,它的门面和装修竟然没什么大的改变,唯一变化的就是
期刊
小津参战,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日本起到了非常不好的负面示范作用:小津是红人啊,他都参军,而且直接去前线拼命,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参军?田中真澄在《小津安二郎的周游》中写,小津宣布参军后,东京举办了盛大的告别宴会,各路明星都被动员起来,稻垣浩(《宫本武藏》和《无法松的一生》的导演)专程从京都赶来,为他们送行。  冷血的二战日本军人  在战争中,很多日本名人主动参军报效国家,像菊池宽、林芙美
期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卧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籬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中国诗词的宝库里,有着太多太多
期刊
北京画院,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也是齐白石曾经待过的地方,聚集着一批成就斐然的国画家。然而,这所画院里有一位以风景油画声名鹊起的油画家,其艺术质朴又浪漫,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谓是当代风景油画领域的佼佼者。  她叫李江峰,1969年11月生于河北承德,23岁时因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油画个展而一举成名。二十多年来,她的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