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空间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新平台——但是,互联网这个工具是个客观事物,它在教学中发挥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关键是取决于人怎样去利用它。这就成了我们教师一个新的课题方向——本文基于农村学校的情况,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组织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经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中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农村学校虽然还不如城市那么发达,但互联网教育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要真正发挥其正面作用,需要看教师和学生怎样去利用它——如果只是为了用而用,它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的。特别是农村学校,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经济条件等还没有与互联网這种现代化工具完全同步,就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科学施教。
下面,结合农村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一、突破阅读空间
互联网给阅读带来的最直接便利有三个,一个是速度快,二是容量大,三是信息广。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它的这几个便利条件来帮助阅读,那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在纸质阅读条件下,学生的阅读被封闭在书本的狭小圈子里,在阅读中需要了解其他知识或信息,需要借助工具书或其他纸质资料来实现——而在农村文化环境下,这些阅读的拓展需求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在农村没有充分的图书获取渠道(综合图书馆或大型书店)。而有了互联网就不同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非常便利地通过网络去查找任何需要了解的信息。比如,在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本中对作者的介绍比较简单,那么,学生可能就想了解更多作者的信息。这时,只需要在网页上搜索“竺可桢”就很快能获取信息;再如,文章中提到了“山桃、榆叶梅”这些植物,学生没有见识过,这时利用网络一查,马上就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而且还配有图片,一目了然——其实,这样的阅读方式,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超文本”阅读。这种阅读法,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超链接技术才可以实现。
所以,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纸质媒介的空间,到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遨游,以弥补农村学生因生活空间封闭而形成的视野小、见识少的问题。
二、推荐更多书籍
我们知道,农村学校学生获得书籍的条件不是很好,在区域周边很少会有大型的图书场馆,他们主要是阅读学校藏书,加上经济条件和文化意识的问题也使得大多家庭不太舍得在购书上投入。学生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十分有限。有时候,教师也很无奈,除了教材,其实大纲中就有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但教师推荐了也没用,一是可能买不到,二是借不着——学校的藏书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阅读一本书。而有了互联网条件,就完全不必纠结这个问题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任何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学生甚至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到,立即在线阅读。而如果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网络应用技术还比较差)自己找不到网络上的书籍。那么,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网络上下载书籍的电子版。然后传到班级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阅读。比如,在学了《少年闰土》这一课后,想让学生去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很容易利用互联网找到电子文本——教师可以一次性把适合学生的阅读篇目告诉他们,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实现真实的阅读,而不是“望梅止渴”。
三、丰富阅读形态
互联网给农村学生阅读带来的还不仅是阅读空间的扩展和阅读量的保证,而且它还在形态上让阅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过去我们的阅读只能是纸质的阅读,而现在可以实现网络在线阅读,阅读对象电子化,而且还不用再背着书到处跑,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继续阅读——这只是其中一个形态变化,其实互联网给阅读带来的形态变化还有更多。比如,我们可以实现让学生脱离视读,而用听读的形式来“读”书。
更有意思的是,电子化阅读还可以实现阅读的多元化。刚才提到的听读就是用听觉器官来实现阅读。此外,还可以实现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的多元一体式阅读——这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极大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拓展其信息空间。比如在阅读《藏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藏戏”的图片、视频,在课堂上展示、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把阅读对象直观化、具象化——带领他们“走”出农村封闭的环境,“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文化意识、环境条件的因素制约,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一直得不到满足和保证,而有了互联网,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阅读平台。不仅能使学生突破阅读空间,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能解决他们获取图书渠道的问题,此外,还改变了学生的阅读形态,使学生过程更有趣、体验更多元。
参考文献
[1] 陈燕.“互联网+”下的语文阅读指导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4):46-46.
[2] 高瑞凤.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4):2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课题编号:ZJKYKT8018-112)成果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经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中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农村学校虽然还不如城市那么发达,但互联网教育环境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要真正发挥其正面作用,需要看教师和学生怎样去利用它——如果只是为了用而用,它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需要教师认真对待的。特别是农村学校,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经济条件等还没有与互联网這种现代化工具完全同步,就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科学施教。
下面,结合农村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一、突破阅读空间
互联网给阅读带来的最直接便利有三个,一个是速度快,二是容量大,三是信息广。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它的这几个便利条件来帮助阅读,那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在纸质阅读条件下,学生的阅读被封闭在书本的狭小圈子里,在阅读中需要了解其他知识或信息,需要借助工具书或其他纸质资料来实现——而在农村文化环境下,这些阅读的拓展需求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在农村没有充分的图书获取渠道(综合图书馆或大型书店)。而有了互联网就不同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非常便利地通过网络去查找任何需要了解的信息。比如,在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本中对作者的介绍比较简单,那么,学生可能就想了解更多作者的信息。这时,只需要在网页上搜索“竺可桢”就很快能获取信息;再如,文章中提到了“山桃、榆叶梅”这些植物,学生没有见识过,这时利用网络一查,马上就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而且还配有图片,一目了然——其实,这样的阅读方式,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超文本”阅读。这种阅读法,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超链接技术才可以实现。
所以,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纸质媒介的空间,到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中去遨游,以弥补农村学生因生活空间封闭而形成的视野小、见识少的问题。
二、推荐更多书籍
我们知道,农村学校学生获得书籍的条件不是很好,在区域周边很少会有大型的图书场馆,他们主要是阅读学校藏书,加上经济条件和文化意识的问题也使得大多家庭不太舍得在购书上投入。学生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十分有限。有时候,教师也很无奈,除了教材,其实大纲中就有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但教师推荐了也没用,一是可能买不到,二是借不着——学校的藏书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阅读一本书。而有了互联网条件,就完全不必纠结这个问题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任何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学生甚至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到,立即在线阅读。而如果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网络应用技术还比较差)自己找不到网络上的书籍。那么,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网络上下载书籍的电子版。然后传到班级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阅读。比如,在学了《少年闰土》这一课后,想让学生去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就很容易利用互联网找到电子文本——教师可以一次性把适合学生的阅读篇目告诉他们,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实现真实的阅读,而不是“望梅止渴”。
三、丰富阅读形态
互联网给农村学生阅读带来的还不仅是阅读空间的扩展和阅读量的保证,而且它还在形态上让阅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过去我们的阅读只能是纸质的阅读,而现在可以实现网络在线阅读,阅读对象电子化,而且还不用再背着书到处跑,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继续阅读——这只是其中一个形态变化,其实互联网给阅读带来的形态变化还有更多。比如,我们可以实现让学生脱离视读,而用听读的形式来“读”书。
更有意思的是,电子化阅读还可以实现阅读的多元化。刚才提到的听读就是用听觉器官来实现阅读。此外,还可以实现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的多元一体式阅读——这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极大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拓展其信息空间。比如在阅读《藏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藏戏”的图片、视频,在课堂上展示、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把阅读对象直观化、具象化——带领他们“走”出农村封闭的环境,“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文化意识、环境条件的因素制约,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一直得不到满足和保证,而有了互联网,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阅读平台。不仅能使学生突破阅读空间,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能解决他们获取图书渠道的问题,此外,还改变了学生的阅读形态,使学生过程更有趣、体验更多元。
参考文献
[1] 陈燕.“互联网+”下的语文阅读指导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4):46-46.
[2] 高瑞凤.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4):2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农村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课题编号:ZJKYKT8018-11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