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回应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挑战,方东美基于中国哲学的内在立场,以僧肇的般若思想克服语言图像理论,以中国哲学的双回向结构化解逻辑实证主义的二元论,以华严宗的“即”替代作为西方语言哲学基础的主谓结构.他回返西方哲学现场,细审其内在问题,并选取相契理论,佐证自身观点:以迈农的“对象论”矫治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理论,以细读的方式剖析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缺陷,以彭加勒的“约定论”批判蒯因的逻辑语言哲学.方东美的回应有助于激活中国语言哲学传统,为中西哲学互鉴相成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而方东美与蒯因的相遇与论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回应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挑战,方东美基于中国哲学的内在立场,以僧肇的般若思想克服语言图像理论,以中国哲学的双回向结构化解逻辑实证主义的二元论,以华严宗的“即”替代作为西方语言哲学基础的主谓结构.他回返西方哲学现场,细审其内在问题,并选取相契理论,佐证自身观点:以迈农的“对象论”矫治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理论,以细读的方式剖析逻辑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缺陷,以彭加勒的“约定论”批判蒯因的逻辑语言哲学.方东美的回应有助于激活中国语言哲学传统,为中西哲学互鉴相成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而方东美与蒯因的相遇与论辩更为中西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文本依据.
其他文献
义利之辨是儒家哲学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漫长而丰富的诠释史与研究史中,本文试图回归与关注的是朱熹对《孟子》首章“造端讬始之深意”的解读.与通常停留在道德伦理与政治哲学等层面对义利的理解不同,朱子关于义利的思考与其心性论特别是理气同构的生成论紧密相关,从而呈现出超乎寻常的思想品质.通过朱子对仁义与利心生成论意涵的揭示,“义利之辨”所指向的人在道德活动中的抉择问题实际转变成了是否朝向人的生成本真而共在的问题.这也使儒家哲学传统中关于“义”与“利”的探讨获得了真正本质性的分判与说明.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
人的生命的产生,使宇宙中事物存在的互为对象性关系进入“自我对象关系”,从而宇宙“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主体自身意识经过“反思”升华为“我”的根据.生命意识作为“此在的存在的规定”,不仅随着生命活动的展开而展开,而且使生命活动在其展开中展开.“生命是人的定在的整个范围”,生命意识包括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生存意识使生命在量上延伸,生活意识使生命在质上拓展.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交融所引发的生命活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动力,推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向死存在”使此在通过死向生的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原子式个人主义、工具理性“铁笼”、柔性专制主义、技术至上主义、世俗主义、虚无主义等弊病,极大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对“人”的全新理解为基础的.这种对“人”的全新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成果.它以个体与社群和谐互动的观念丰富、深化、完善“人”的理念,进而推动“人的解放”的真正完成.
情感广泛参与了认知活动,传统认识论对情感的忽略是一种缺憾.然而,情感并不能单独成就一种认识能力,因为它作为一个主体概念,其本质是由后知觉或超知觉的记忆表象或想象表象诱发,并直接作用于主体自身的一种内在心灵体验和意向活动.情感对象通过情感呈现出来,只有主观的实在性,没有客观的实在性.情感判断只能对生存活动本身进行意义赋值,既无法增加任何新的知识,也无法提供任何普遍的知识原则,所以它属于生存论、价值论范畴,不能在认识论中起基础性作用.企图绕过理性,通过信仰的情感认知主义进路重建宗教信仰对于知识领域的话语权,是
“有待无待”问题是《逍遥游》诠释的关键之一,然其始终面临着两难的诠释困境.为此,本文试图提出对“有待无待”问题的新解,指出《庄子》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依待意义上的“待”:一是人根本无法摆脱的“物物间”“物道间”对其存在前提的依待,二是人可以摆脱的对生命本然无用且无益之物的依待.《逍遥游》所谓的“无待”,并非全称的无任何依待,而是特指无对“己、功、名”的依待.故庄子“无待逍遥”的思想主旨实际上是让人摆脱对生命本然无用且无益之物对人的拘限,从而实现不为不当依待之物所系缚,无所拘碍,逍遥自在的人生超越境界.
观课议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研修活动,需要在坚持好课标准基础上,把教研活动参与者作为生命成长共同体,改变评价式教研模式,推进研究式教研模式.通过落实加强理论研修、巧用观课量表、科学分工合作、撰写观课报告、创新议课形式、整理议课成果等研究计划,发现并探寻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
教育路上,不断被改变着,有些改变惊涛骇浪令人印象深刻,有些改变润物无声似乎从未发生.若需不加思考说出一个长期影响和改变我的书刊,我想,浮现在脑海的首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她就像一位无声的引路人不断点拨我、引导我,让我偶尔在学海边捡到几颗漂亮的贝壳而欢喜雀跃.rn大学初识——高山景行我所往.2007年,高考填志愿时主动选择成为第一届部属大学的公费师范生.给我们上教学论课程的教授推荐的必读刊物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他说,将来有志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同学,要紧跟基础教育研究前沿,把握准中学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必须
一、教材分析rn1.内容承上启下.本框题是统编八上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内容.本框内容承接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是对第三课社会规则在道德方面的具体阐释;同时,又开启第四课二、三课时,待人有礼、诚实守信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rn2.核心素养落地.本课时旨在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是交往的起点,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做到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待人,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懂自尊、会尊重的人,从而提高其道德修养
欣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创刊40周年之际,我感慨万千.这是一颗镶嵌在巍峨大厦上的璀璨明珠,这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是一方栽培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沃土,这是一座指引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灯塔……rn一、“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结缘质量上乘的佳品rn1993年9月,我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走进了武汉市青山石化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刚开始,我对教授的思政课充满了热情,学生出于对新老师的新鲜感,也表现出勃勃兴致.可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课堂生态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