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寻一处世外桃源,过几日隐居生活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ay1  采集失落的世界 


  大利是一个宁静的侗寨,黄昏,游客散去后,只剩下我和一个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并肩坐在风雨桥上,聊着彼此正在“采集”的这座村庄。是的,我们都是职业采集员。我关注的是将要消失的民俗,他的工作则是记录各种地图数据。
  我们俩返回住处时,路过侗寨的萨玛祭坛,有个老奶奶抱着孙子走过,夕阳照亮了她的发丝。地图采集员想把这个场景记录下来,但还没来得及取出相机,老人已不知所踪。他遗憾地摇摇头,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去年我在广西一个壮族村寨采集地图,拍完照片就离开了。第二天看到新闻,那个寨子失火了,几乎被烧光。还好我已经采集了寨子的全部数据,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让它在实景地图里‘复活’,等那里的孩子长大了,就能通过地图这个时光机看到家乡以前的样子。”



  我想起去年冬天在榕江的一个侗寨吃农家饭,与主人聊起寨子里的故事,主人说,想听故事得先喝一壶酒。黑漆漆的铜壶中加了米酒、橙子、甘蔗、冰糖、花椒,然后放在火盆里小火慢炖。酒热了,大碗满上,围炉夜话。酒很乡土,故事很家常,我们不知何时沉沉睡去,醒来时太阳已升得老高。
  当很多的故乡连带其传统慢慢消失时,像我们这样的采集员正记录下一个个“失落的世界”。可喜的是,在榕江尚能寻找到那些坚守在原生山地部落的匠人,默默守护着一段文脉,期待未来的复兴,还有一些新加入的文化创意力量,直面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局,在更新迭变的生活里探寻新的生机。

 Day2  有歌师守护的村落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很多现代人推崇宋代生活,其实未必真的知道宋代生活是什么样子。而在贵族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侗家人则说:“饭养身,歌养心。”将唱歌上升到了和吃饭一个高度,肉与饭只是为了果腹,竹与歌则关乎美与精神。
  说起侗族大歌,便不能不提榕江的宰荡。宰荡的鼓楼还保存完好,黄昏,乡村歌师坐在鼓楼前唱起歌,歌声就像是集结号,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们突然都安静下来,默默聚集到歌师身边。孩子们一张嘴,我就震惊了,终于明白什么叫天籁之音!
  宰荡的歌师名叫胡官美,她在鼓楼斜对角开了一家小卖部,每天晚饭过后,寨里的孩子会自发聚集到这里,胡官美会义务教他们唱歌。这个传统始于四十年前胡官美刚嫁到宰荡的那一年,胡官美的老家是距离宰荡12千米的从江县五架村,她和爱人杨胜锦在五架与宰荡两个村寨举行的一次“行歌坐月”活动中相识。“行歌坐月”是侗寨的一种风俗,即一个村寨的男女青年会经常按约定到另一个村寨做客,届时会举办赛芦笙和对歌。胡官美和杨胜锦都是各自寨子里最有名的歌手,他们整整对了3天的歌,因此结下良缘。
  如今宰荡的鼓楼里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喝一碗别具一格的拦门酒,品一曲惊为天籁的侗族大歌,到歌师家听一堂课,再吃一席侗家长桌宴,已经成为到宰荡旅行的必要流程。

 Day3  土布也要“做自己” 


  赖蕾是榕江的侗族织娘,据说某世界頂级奢侈品牌觉得她做的侗布很好,想拿来做包,而几位设计师来到赖蕾的侗布作坊后却开始指手划脚,让她改变工艺,赖蕾直接怼了回去:“侗布有它自己的脾气,你们应该根据侗布的特点来设计包,而不是让侗布改头换面变成你们的面料。”赖蕾失去了与这个品牌合作的机会,但她的侗布保持了纯正的侗族风情,成为卓尔不群的代名词。
  三宝新寨和三宝侗寨相隔大约百米,呈现出中国人熟悉的新农村的景象:一条宽阔的街道,两边是整齐划一的新屋,特别的是,这些新屋是全木质结构的。赖蕾的手工布作坊就在新寨门口一栋崭新的木楼里,在门口就能听到织机的声响。正对门口的木织机前坐着一位身穿蓝色侗衣、盘着发髻的老妇人,织机对面的木床上睡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黄昏时分,赖蕾回到侗寨,她和我想象中温婉的织娘形象完全不同,很有笑傲江湖的侠女派头。聊得兴起时,她放下酒杯张嘴便唱。她说:“一个标准的侗家女子不仅要织得一手好布,还要有一副好歌喉,更要酿得一坛子好酒。”赖蕾出品的土布之所以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除了是纯手工制造,也得益于这些原料——布匹染色用的都是果皮、中药、树根皮等纯草木染料,正好符合当下都市人追求自然的心理。
  前两年有设计师和赖蕾合作,用她提供的土布制作时装亮相巴黎时装周时引起轰动,这也更加坚定了赖蕾的信心:将自己的工艺和创意进行到底,绝不被时尚大牌收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这些标签可能成为游客观光的噱头、学者的研究对象或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而对于侗族人来说,它们就是与生俱来的生活的一部分。当这种生活元素被观光、研究、异化,很容易慢慢失去原来的模样,甚至迷失方向,此时游客、学者、艺术家们可以轻松地转头离开,当地人却不能。抵御这种迷失,正是赖蕾倔强坚守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也许,我永远成不了万众瞩目的人;也许,十年后的我也不是今天我心中所期待的样子;也许,就连即将面临的中考,我梦寐以求的一中大门都不一定为我敞开。但是,此刻我的心中有梦,并且浑身充满力量。为了心中的梦,我每天都在拼搏,只為了不会有遗憾。”平和的语调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坚定的信念。少年时代的梦,往往带着一丝青涩,还有一份独有的倔强,也正因如此,它才是我们一生中最美的梦想。进入毕业班 累并快乐着  
期刊
今年28岁的秦坤是广西桂林人,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玩折纸。看着一张张白纸经过折叠后变成小船、板凳、花朵、千纸鹤,他觉得既神奇又有趣。于是,他经常去书店找折纸方面的书籍。只要看到书上有新样式,他就一定要摸索着折出来,这份成就感让他乐在其中。  有一天,秦坤偶然从一本国外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现代折纸的文章。上面讲一张简单的白纸不经过任何裁剪、粘贴、加工,仅凭双手反复折叠,就能做出造型复杂而
期刊
“别叫我导游,我是国博讲解员。”袁硕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管他叫“导游”的游客。这看上去虽然有些孩子气,但他说这是他对这份工作的敬重。   当然,相比导游讲述“稗官野史”的工作,袁硕的工作则严肃得多。从《古代中国》到《复兴之路》,从明清家具到威尼斯画派,从玛雅文明到现代主义艺术……许多庞杂的内容要求讲解员必须不停地准备、不停地背词。   新中国历史的《复兴之路》展览介绍,只讲词就有近四万字,国博要
期刊
岁月本是一张纯净的素紙因为内心有了向往才描绘上了灵动的色彩背起行囊远方的田园牧歌会成为你心底最美的诗句
期刊
“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这首词描绘的就是张雪的家乡——苏州镇湖。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如今刺绣仍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产业。   在张雪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的镇湖交通不是很便利,也没有工厂。在当时,刺绣几乎是提高家庭收入的唯一出路,所以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刺绣。张雪就出生在刺绣世家。他的奶奶、外婆、姨妈、舅妈无一不会刺绣,而母亲薛金娣更是苏绣界的翘楚
期刊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数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学的规律相合拍。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
期刊
“高高山上一座城,锁南坝锁住了白云。山尖尖上有两棵古松,大楼房挤过了尕窑洞……”在空旷苍凉的西北高原上,东乡花儿的歌声随着白云忽远忽近。   自银川往西南方向行驶,途经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再沿着细如羊肠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就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县城。这里的公路迂回盘旋,似彩带缠在山腰上;这里的大山四面临水,却常年干涸缺水;这里的地貌险峻奇特,常常撞击人们的眼球和灵魂深处。
期刊
Day1 沧桑牧道风尘滚滚  我们出城不远就幸运地遇到了哈萨克牧民的转场。这一段高山与低谷的落差足有几十米,刚刚还是寂静的山谷,蓦然间,铺天盖地的牛羊就如洪水倾泻般从山顶冲了下来,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一幕正在上演的戏剧。一群过后又是一群,绵延不绝,规模巨大。一家一户的羊群组成一个个方队,好像受阅的部队,阳光下,策马扬鞭的牧人投下长长的剪影,羊儿们“咩咩”地叫着,行进在平时人和车走的路上,卷起漫天的尘
期刊
黔南有归兰山,在水族语言中,“归”指溪流两旁的山峰,“兰”指溪流,從其名可知归兰山奇峰环抱,溪流蜿蜒。今年6月,我来到归兰山做了一场清凉的梦。  归兰山的一切都与水有关。两千年前,一支移民队伍来到这片与世隔绝的喀斯特地貌的大山里,他们在这里居住下来,用带来的字符卜卦,结果出现了一个“水”字,从此这隐秘的深山峡谷中有了一个奇异的族群——水族。那些形影不离、随身携带的字符被称为“泐睢”,这是水语,译成
期刊
青山绿水,墨瓦白墙,沙土小道,石头院落,书声琅琅,鸟鸣幽幽,一派素静典雅;一簇簇花海中,几名朝鲜族女子身穿素白服饰荡着高高的秋千……这是我刚抵达金达莱村时看到的动人画面。刚柔并济的诗画世界  朝鲜族具有柔中带刚、文而不弱、雅而不俗的民族性格,体现到朝鲜民居上,就形成了古朴而不失典雅的美。  金达莱村的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歇山屋顶,瓦片重重叠叠,顶中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平矮的屋身以木为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