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吗?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这一“听感”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净化着心灵,提升着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茅为蕙多钢琴音乐会”的出现,茅为蕙这位坚持用钢琴发声、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学贯中西方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想对当今钢琴的专业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

全面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茅为蕙博士出身名门,爷爷茅以升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桥梁专家。茅为蕙从小因为其出众的外貌、表达能力和外向的性格,意外地成为了当时的电影童星。然而,她个人并不喜欢别人总是提及这些“辉煌的历史”,因为她只相信,依靠自身努力并坚持奋斗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就。由于茅为蕙的父母都是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良好的家族基因和耳濡目染的音乐家庭氛围,使她从小选择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扎实而严格的音乐专业学习。赴美留学后,她也是依靠坚定的信念,依旧选择攻读钢琴演奏专业,一口气从大学念到博士学位。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虽然各专业之间分工明确、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但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不同专业间的交流活动又十分频繁。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茅为蕙在读完钢琴演奏博士之后还曾一举考入过南加州大学法学院,想要继续寻求一条探索的新思路。不过最终,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极高的学生教学反馈,使她还是选择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音乐学院,成为了当时美国古典音乐界罕见的华人教授。


茅为蕙亲自担任音乐会主持人

  十年前,由于家庭的原因,她开始频繁往返于中美两地,从此经历从“独奏家”“教育家”到“多钢琴音乐会创始人”的角色转换。与众不同的演奏家经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热衷于带领和汇集各地“优秀教师”团队,协同各地优异的琴童,共同开创和举办“多钢琴音乐会”,使她一直活跃于中国基层音乐教育的第一线。同时,她也见证了这十多年来中国大环境下钢琴教育的发展水平,并竭尽所学,因地制宜地服务着中国的钢琴教学和音乐教育。茅为蕙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在这些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发现了最适合自己做的事,也找到了她所热爱的“舞台”,更找到了这个时代她能尽自己最大所能为钢琴事业和音乐教育行业可以贡献力量的平台。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钢琴家?


  回国之余,茅为蕙经常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师课和交流活动,观众们都很喜欢她上课时直接、幽默、讲重点的授课方式。她喜欢在孩子们演奏完作品后,亲切地抱抱他们、鼓励他们,也常会问他们:“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无不意外的是,即使是业余学习钢琴的孩子,也会怯生生地告诉她:“我想当钢琴家。”前些年的“郎朗”现象,不仅让钢琴家郎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古典音乐大明星,更是推动了钢琴教育在中国红火了一把。在家长们的功利心驱使下,孩子们学习钢琴也产生了“目的心”。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学钢琴就要当钢琴家,学钢琴以后就能成为钢琴老师。这样对人生和未来片面的的职业规划并不在少数。家长们也许并不指望孩子能真的成为职业演奏家,但总认为当钢琴老师是一个收入稳定、时间自由的职业。


01茅为蕙和优秀琴童演出


02茅为蕙带领小朋友们排练

  在这里,茅为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她并不主张学习钢琴的孩子要成为钢琴家,更不鼓励孩子们都去成为“郎朗”!走过专业道路的人都知道,要成为一名职业钢琴演奏家是一条既艰辛又狭隘的道路,它不仅需要孩子自身具备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基本素质,从小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成年之前养成的手指的训练、专业音乐知识的积累以及艺术品位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得有“老天爷赏赐”的天赋,而一个有天赋又努力的琴童还得有成为钢琴家的运气和自身独特的气质,才能真正走上职业的道路。然而,当他(或她)走上职业道路之后,这才是遭遇各种问题的开始。钢琴家,要练、要学、要演,不停歇,还得具备国际范儿的社交能力。自幼怀揣梦想的钢琴家,却常年忙于苦练、错失童真,可能无暇顾及这个精彩的每天都在改变着的世界。还有,做音乐家,除了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外,最不能或缺的,是拥有一颗敏感的心!
  茅为蕙认为,学习钢琴的孩子并不必成为钢琴家,但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音乐,拥有艺术修养。她觉得,学习音乐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式的职业选择,而且在于对孩子情感诉求的养成,对自信心、责任心和坚毅品质的培养。作为中国人,由于受到相对保守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都羞于正确地表达“爱”。在茅为蕙的大师课上,她经常会用热情的态度问孩子们:“你能离我近一点吗?能再近一点吗?”在她的“多钢琴音乐会”上,孩子们都喜欢主动和她拥抱,主动和身边一起合作的小伙伴们拥抱。在这样的过程中,弹琴、练琴也变得开心和主动了。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孩子们通过表演,练就了勇气、信心和责任。
  在茅为蕙看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存在的重要原因,是音乐里饱含人类的喜怒哀乐,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表达心中的情感,教会我们如何传达对彼此的“爱”。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会成为善良、有担当、做事有规划的人,这样的意义远大于成为一位职业鋼琴家或钢琴老师。其实在国外,不难遇到一些热爱艺术又弹得一手好钢琴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对他们来说,自幼学习的音乐是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好伙伴,是他们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渠道。
  “我们学的是钢琴吗?不!我们学的应该是音乐!”在经济和科学不断更新的今天,音乐作为最人性化的艺术代表之一,尚且保存着人类情感的本真。中国,满载着钢琴教育的希望和未来,也必然会在一大批如同茅为蕙博士这样敢于讲真话、善于做实事的专家们的带领下,在时代的浪潮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第61届格莱美奖项揭晓  北京时间2月11日上午(美国时间2月10日晚),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举行了“第6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格莱美音乐奖是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年度大型音乐评奖活动,也是每年美国音乐界的最大盛会。  今年格莱美共设84个奖项,授予了30个不同领域的个人和团体。其中古典音乐类颁出“最佳管弦乐演奏”“最佳古典音乐工程专辑”“最佳古典器乐独奏”“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最佳室内乐
期刊
2018年11月,巴黎北方剧院带着由十三个人组成的表演团队,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音乐戏剧《茶花女》。这些年来,巴黎北方剧院一直致力于创作“类歌剧”形式的舞台作品,这部2016年首演于巴黎的作品脱胎于鼎鼎有名的威尔第歌剧,其深化戏剧质感的改编又致敬了弗朗西斯科·玛丽亚·皮亚韦(Francesco Maria Piave)创作于1852年的《茶花女》母体戏剧版本。  但即使当你带着“音乐戏剧”的概念走进
期刊
当你聆听莫扎特时,是否会被他的幽默诙谐打动?是否会震撼于《唐璜》中描写魔鬼的黑暗?抑或是被他充满歌唱性的旋律所吸引?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莫扎特的一面。当你聆听他的《安魂曲》时,是否又会为他精湛的复调技巧而惊叹?甚至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如此准确的赋格,并不像随时会灵光乍现的莫扎特的风格。但是,当你听到这张唱片,欣赏过那些贯穿莫扎特创作生涯的复调作品,你一定会明白,这也是莫扎特。  本期附片中既有莫扎
期刊
歌剧已经有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人说歌剧代表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文化符号,日益面临观众老龄化的局面是不可避免和无法逆转的,即使在歌剧发源地欧美国家也是这样。  真的如此吗?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男中音歌唱家施恒导演的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近日在上海首演,带给了年轻观众焕然一新的舞台体验。一直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西洋经典歌剧,经过施恒的改编,高潮不断,精彩纷呈,在轻松愉悦和诙谐幽默的气氛中引来
期刊
指挥中的韦尔瑟-莫斯特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这次访华之旅,实在是跟中国乐迷一个久违了的会面。  1987年,乐团在时任音乐总监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的带领下,首次在台北演出;其后的1998年,乐团首次踏足上海及北京。至今,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已逾二十年未涉足大中华地区。这次乐团在庆祝成立百年后再度来华,并在多达七个城市举行十一场演出,其间亦会首次踏足南京、武汉、深圳及澳
期刊
一提到小提琴,映入许多乐迷脑海中的就是身穿严肃正装的演奏家正襟危坐演奏的形象了。的确,小提琴从诞生之初,一直属于贵族的艺术。无论是常年出现在沙龙供上流社会娱乐的小型室内乐,还是在高档音乐厅上演的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小提琴一直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角,这也奠定了小提琴在大众心中高高在上的、庄重的基调。因此,充满民间风俗与活力的舞蹈与小提琴结合,无疑是对小提琴的一种颠覆,而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女小提琴演奏家林赛·
期刊
2018年10月27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Camerata Salzburg)与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的音乐会。在演出前,我们采访了乐团经理米歇尔·索瓦(Michel Sowa)与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on)。一个乐团:世界上第一个以“Camerata”命名的室内乐团  “卡梅拉塔”(Camerata)原有室内乐队和室内合唱团之意,特指那些人数不多却配合默契、音色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01乐谱手稿《罗伯
期刊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