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测评

来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对全国各地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展开测评,“十五”期间绝大部分省域景气指数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大部分省域景气指数略有降低。
  关键词: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各地城镇;景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2—0071—83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历经数年研制改进,成功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公布的法定数据,对全国及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各地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这样就能够体现出数值测算推演的合理性,避免文化研究中各地“自说自话”而“见仁见智”的“非精密科学”之憾,保证纵向年度之间和横向地区之间在同一标准下具有可比性,显然比仅仅援引各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数字更加令人信服。这是全国首次以文化消费民生需求的量化“硬”指标来衡量文化发展的实际效果,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具有突破创新意义。
  “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和测评方式,全国及各省域(指除港澳台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包括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后同)城乡居民综合测算的景气指数排行,已有诸文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十五”以来全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态势各个方面的分析透视,集中针对全国总体、东中西部和东北整体、31个省域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展开测评,最后提供全国各省域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景气指数排行榜。
  一、数值关系及其基本态势分析
  “十五”文化消费增长分析需要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基数起点,2000~2008年全国人均产值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消费剩余)与文化消费增长的关系态势见图1。
  本项研究基于以上各类数据之问的历时变动和共时关系,精心构思并设置整个评价体系的权衡指标及其测评方式。不过,除了人均产值数据不区分城乡以外,人均收入、总消费、文化消费及积蓄数据均包含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在城乡居民综合演算测评中,已经整合城镇与乡村两个方面分别统计的基础数据加以推演。本文单独进行全国及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测评,有必要结合数值关系分析和测评指标简述,补充几点技术性说明。
  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指标分为三类七项:第一类是基础指标,即为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一项指标;第二类是基本指标,包括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之比、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之比、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之比四项比例值指标;第三类是校正指标,包括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人均文化消费地区差两项比差值指标。指标设计的现实依据、学理思路和技术方案,包括本项评价体系两年多来的多次增补改进之处,以及与既往发表诸多成果可能形成的细微差异,已经有专文加以系统阐述,本文无需重赘,仅在相关指标数据分析时简要说明。还有必要专门予以解释的是,在分别单独针对城镇居民或乡村居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的测评操作中,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两项指标具有特殊性。
  (1)《中国统计年鉴》发布全国及各省域人均产值数据并不区分城乡范围,在城乡综合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已经演算为城乡综合数值,与人均产值数值形成城乡综合的比例关系值;而在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测评中,则是城镇或乡村单方面的人均文化消费数值与城乡综合的人均产值数值形成比例关系值。其问显然有所不同,体现为综合与不同侧面的关系。
  (2)本项评价体系将统计数据中用以表示城乡差距的“城乡比”设置为一项校正指标,城乡比以城镇与乡村相应人均数值演算得出。在城乡综合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揭示出城乡综合数值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差距;而在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测评中,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则揭示出对应的另一面与之形成的现实差距。其问显然也有所不同,体现为整体与不同部分的关系。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测试,在本项评价体系的实际演算操作中,三类七项指标同样用于城乡居民综合测评、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单独测评。其数理思路在于,本项评价体系的最终测算结果
  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一并不追求具有绝对意义,而注重演算的通约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其技术可行性在于,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皆为比例关系值,因而在同构的数值关系推演中,具有演算的通约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无论是城乡综合演算,还是城镇或乡村单独演算,只要同样的测评指标、同样的演算方式同时用于各个年度之间、各个地区之间,演算过程就是可以通约的,演算结果也是能够加以比较的。
  回到图1里的数据关系上来。各项绝对值直接加以比较,难以看出其问的趋势动态,一旦转换为比例值,各项数值关系的动态趋向便很容易体现出来。随着中国人均产值迅速提高,2001年超过1000美元,2005年超过2000美元,2007年超过3000美元,城镇人均收入、总消费和文化消费总体上逐年增多。然而,从其问的比例关系值来看,明显结果一方面是人均总消费占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是人均积蓄占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而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却并没有得到提升。这一点在图中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出,“十五”以来数据项(1)人均积蓄形成了对于数据项(2)人均文化消费、(3)人均非文消费的明显下压走势。
  深入比较“十五”期间五年年均增长与“十一五”头三年年均增长的差异:首先,“十五”期问,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81%,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9.71%,人均非文消费年均增长9.40%,人均积蓄年均增长14.75%,而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4.78%,文化消费需求增长超过了收入、总消费、非文消费和积蓄增长的速度。这就是“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其次,“十一五”头三年与“十五”期间相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3.76个百分点,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2.57个百分点,人均非文消费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2.91个百分点,人均积蓄年均增长幅度提高了6.43个百分点,而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幅度却降低了2.94个百分点。这足以表明,“十一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受到积蓄迅速高涨的挤压。在此也能够清楚地看出,本项研究揭示出来的一个重要发现:中国民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③不仅适用于城乡综合情况的分析,而且也适用于城镇单方面情况的分析。
  二、2008年各地城镇文化消费状况
  按照本项评价体系的各项测评指标,演算整 理2008年全国各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及其年度增长指数,人均文化消费各项比例值,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各项数值见表1,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按照各省域从北到南、由东至西的大致地理方位排列。
  (一)文化消费绝对值增长
  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及其年度增长指数反映出最基本的增长状况。以2007年数值为100来衡量,得出2008年各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指数,东部略高于全国城镇总体增长水平,东北和西部略低于全国城镇总体增长水平,而中部则呈现为负增长(指数小于100即为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高于全国总体水平的省域,按增幅高低依次为西藏、吉林、宁夏、内蒙古、上海、海南、重庆、山东、河北、江西、河南、云南、江苏、陕西、辽宁,居于全国前15位;此外浙江、安徽、北京、天津、广东、四川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虽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仍为正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出现年度负增长的省域,按降幅从小到大依次为山西、广西、新疆、福建、甘肃、黑龙江、青海、贵州、湖北、湖南,处于全国后10位,其中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福建,降幅最大的湖北、湖南负增长甚至超过10%。城镇地区都有这么多的省域出现人均文化消费年度负增长,这一动向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态势见图2。
  图2直观反映了“十五”以来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从历年年度增长率来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并不稳定,2002年出现了一次极度增长高峰,拉高了整个“十五”期问的年均增长幅度;进入“十一五”,至今还没有出现增长高峰,2008年增长幅度甚至低于2007年10.31个百分点。再回顾“十一五”头两年各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变动状况:2006年,云南、广西、西藏3地城镇文化消费出现小幅负增长;2007年,北京、宁夏、云南3地城镇文化消费出现小幅负增长。正是由于这几年各地城镇文化消费增幅普遍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拉低了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
  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两项比差值校正指标本应放在最后,但出于制图的方便起见,2000年以来全国城乡比、城镇地区差变动态势同置于图2,于是提前到文化消费比例值指标之前加以考察。
  (二)文化消费比差值变动
  1.文化消费城乡比,表达为以乡村人均数值为1来衡量的当地城镇人均数值倍数比。表1提供了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同时也提供各地文化消费城乡比演算数值,据此可以反推得出各地乡村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这就意味着,在比较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的同时,将其置于当地“城乡协调”的背景下,考察当地城乡之间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均衡性,失衡之下的城镇片面增长并不值得称道,在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当中反而会“失分”。
  事实上,各地文化消费绝对值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城乡差距,由此形成文化消费的城乡比。2008年东北整体城乡比大大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中部也较大地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东部略低于全国总体城乡比,而西部则较大地高于全国总体城乡比。黑龙江出现城乡比“倒挂”现象,即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乡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居于全国第1位。城乡比大于全国总体城乡比的区域除了西部整体以外,按城乡比从低到高依次为江西、河南、云南、天津、宁夏、四川、青海、西藏、重庆、广西、贵州、广东,处于全国后12位,除天津、广东外均属于中西部。
  展开考察图2中“十五”以来全国文化消费城乡比的变动情况:2000年全国总体城乡比仅略高于地区差数值,此后除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略有回降外一路上扬,到2008年增大了65.48%,达到“十五”以来最高点。各大区域城乡比扩大幅度不一,东北仅增大21.44%,东部增大46.07%,中部增大66.97%,西部增大67.63%。文化消费城乡差距的扩大态势远甚于地区差距的扩大,其原因在于,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一向远远赶不上城镇。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178.75%,全国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仅增长68.45%,城镇增长幅度是乡村的2.61倍。
  再集中分析2008年城镇和乡村各自人均文化消费年度增长情况: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6.56%,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仅增长2.90%,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其中,中部整体及其湖南、湖北、江西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呈负增长,西部整体及其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也呈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上海、浙江、山东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同样呈负增长。
  2.文化消费地区差,表达为以全国平均值为1来衡量的各地人均数值离散绝对值(高于或低于均为偏离)形成的比值,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及全国地区差为相应范围内各省域离散绝对值的平均值形成的比值。表1提供了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同时也提供各地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演算数值。这就意味着,在比较各地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的同时,将其置于全国“区域协调”的背景下,考察各地城镇之间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的均衡性,失衡之下的局部“率先”或“滞后”都不值得称道,在本项评价体系的测评当中同样会“失分”。
  事实上,各地文化消费绝对值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由此形成文化消费的地区差。2008年东部城镇整体地区差最大,明显大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东北城镇整体地区差略大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中部和西部城镇整体地区差皆小于全国城镇总体地区差。城镇地区差大于全国总体地区差的地区除了东部和东北整体以外,按地区差从低到高依次为上海、北京、西藏、广东、黑龙江、新疆、江苏、云南、浙江、湖北,处于全国后10位,除湖北外分属于全国最发达的东部和最不发达的西部。
  同样展开考察图2中“十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的变动情况:2000年全国总体地区差略低于城乡比数值,此后同样除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略有回降外一路上扬,到2008年增大2.45%,同样达到“十五”以来最高点。不过,文化消费地区差扩大远不如文化消费城乡比扩大那么严重。比较各大区域城镇文化消费地区差变动情况,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动态性发现:东部城镇地区差“逆势”缩减4.40%,肯定是一个好现象;东北和中部城镇地区差增大幅度皆小于全国,分别仅为0.08%和1.21%;而西部城镇地区差增大幅度远远大于全国,达到11.46%。这也许可以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已经出现了各地之间城镇人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明显不平衡的局面。
  (三)文化消费比例值升降
  


  


  


  


  


  


  1.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可以体现当地文化消费对GDP的拉动效应,反过来看则是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增进的实际效应。2008年西部城镇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值,中部、 东部和东北城镇此项比例值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值。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的省域,按比例值高低依次为贵州、甘肃、重庆、广西、江西、安徽、云南、四川,均属于中西部,居于全国前8位,其余各省域皆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
  2.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值,可以体现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下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重值,西部此项比重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中部和东北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此项比重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的省域,按比重值高低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内蒙古、江苏、重庆,分属于东部的最发达地区和西部的较发达地区,居于全国前6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
  3.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的比重值,可以体现当地总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重值,西部和中部城镇此项比重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东北城镇此项比重值更大地低于全国平均比重值。此项比重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的省域,按比重值高低依次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内蒙古、浙江、天津、重庆,分属于东部的最发达地区和西部的较发达地区,居于全国前8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重值。
  4.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的比例值,可以体现当地积蓄习惯下的文化消费需求。2008年东部和西部城镇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值,东北和中部城镇此项比例值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值。此项比例值高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的省域,按比例值高低依次为广东、上海、重庆、内蒙古、甘肃、北京、陕西、四川、宁夏,分属于全国最发达的东部和最不发达的西部,居于全国前9位,其余各省域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比例值。
  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2008年与2007年相比,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除上海、西藏外,占人均收入比重值除上海、吉林、西藏、内蒙古、海南外,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除上海、吉林、西藏、海南、河北、内蒙古、重庆外,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除宁夏、吉林、上海、西藏、内蒙古外,其余所有的省域,东中西部和东北整体,以至全国总体,全都有所降低。城镇文化消费四项比例值指标在2008年全都出现了全国性的极大面积下降,无疑表明目前全国及各省域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态势普遍不佳。
  2000~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比例值变动态势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五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提高了0.38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比重值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提高了1.34个百分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提高了0.02个百分点;而“十一五”头三年,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比例值降低了0.50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比重值降低了0.35个百分点,占人均总消费比重值降低了0.08个百分点,与人均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降低了3.15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十一五”以来文化消费比例值变动态势逊于“十五”期间的事实显而易见。
  三、各地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
  全国及各地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十五”期间五年、“十一五”头三年纵向测评、2008年度横向测评结果见表2,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按照城乡之问、地区之间无差距理想值权衡的2008年度各省域综合评价景气指数高低排列。本项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统一设计(七项指标权重依次为1:2:2:2:2:4:2)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五年规划期基数值纵向测评中保证较多地方有所提升,在同一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中控制前几位分值接近理想值100。
  (一)“十五”期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九五”末年2000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量全国及各地城镇“十五”期问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0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5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提升8.56分;东北整体提升10.71分,东部整体提升9.41分,中部整体提升7.49分,西部整体提升3.18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西藏、江西、青海、黑龙江、浙江、广东、内蒙古、海南、福建、贵州、辽宁、重庆高于110分,即自身相比“十五”期问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提高10分以上,依次占据“‘十五’期问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12位。此问西藏分值很高,显得有些例外,原因在于以往基数很低,前后对比上升颇为显著。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5年与各自2000年相比,即纵观“十五”期间五年,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上述12个省域,还有上海、湖南、江苏、河北、四川、湖北、山西、北京、河南、广西、云南、安徽、山东、甘肃、天津15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其余陕西、吉林、新疆、宁夏4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其中最后1位跌降接近15分。
  (二)“十一五”头三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十五”末年2005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量全国及各地城镇“十一五”头三年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5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8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跌降9.30分;东北整体跌降4.84分,东部整体跌降5.70分,中部整体跌降13.24分,西部整体跌降17.00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西藏、吉林、江苏、海南、内蒙古、安徽高于100分,即自身相比“十一五”头三年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有所提高,依次占据“‘十一五’以来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6位。此间西藏分值较高,还是因为以往基数较低,前后对比上升较为显著。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8年与各自2005年相比,即纵观“十一五”头三年,仅有上述6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其余25个省域全都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跌降超过10分的有广东、江西、重庆、湖北、甘肃、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其问包括东部发达省份广东和直辖市重庆,其中后5位跌降超过20分,均属于中西部,最后2位跌降甚至接近25分。
  (三)2007~2008年基数值纵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七项指标,均以2007年各自相应数值为指数1,衡 量全国及各地城镇一年来进展。这也就是说,设定2007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基数分值皆为100,以此测算得出2008年全国及各地城镇景气指数分值:全国总体跌降4.64分;东北整体跌降1.37分,东部整体跌降3.39分,西部整体跌降6.60分,中部整体跌降8.54分。在此期间进展最为突出的海南、黑龙江高于100分,即自身相比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有所提高,依次占据“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进步”全国前2位。
  全国及各地城镇2008年与各自上一年相比,即考察2008年度进展,仅有上述2个省域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而全国总体,东北和东中西部整体,其余29个省域全都表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跌降超过5分的有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天津、山西、青海、四川、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其问包括东部直辖市天津,其余均属于中西部,最后3位跌降甚至超过10分。
  (四)2008年度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
  城镇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文化消费与产值比例值、占收入比重值、占总消费比重值、与非文消费剩余比例值五项指标,均以2008年全国平均值为指数1衡量各地;而文化消费城乡比、地区差两项指标,则以无差距理想值来衡量全国及各地,即全国总体若实现城乡、地区(在此即各地城镇之间)无差距理想则得到分值100,以此测算得出全国及各地城镇实际分值:全国总体因城乡比、地区差明显存在并继续扩大,而又不可能以其他指标(皆作为衡量各地的基准指数)的较高得分来冲抵(各地则可以,但也有可能因其他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值而“失分”),硬过硬地扣除了城乡比、地区差折扣18.84分;东部整体失分14.15分,西部整体失分22.50分,东北整体失分25.15分,中部整体失分25.65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内蒙古、重庆、浙江、陕西、甘肃高于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依次占据“2008年度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领先”全国前9位。
  2008年度各地城镇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相比,东部整体,上述9个省域在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之上;而西部、东北和中部整体,其余22个省域皆在全国城镇总体分值之下,其间包括东部发达省份福建、山东和直辖市天津,最后6位河南、青海、湖北、云南、新疆、西藏低于全国城镇总体分值10分以上,均属于中西部。此间西藏分值很低,也显得有些例外,说明西藏目前基数仍然很低。
  四、“十五"以来全国城镇景气指数
  2000~2008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变动态势见图4,“十五”以来动态走势一览无余。必须说明,本文图1~4仅限于全国城镇的总体状况。实际上,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域,全国及各地城乡居民综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三类人群,文化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两个领域,均可按照相应年度各类数据项的演算数值,形成以上各种增长变动态势图。在本项评价体制的演算模型数据库里,还储存着另外一个基本变量 年度扩展数据,目前已经完成了1991~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域的城乡居民综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单独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分门别类的数据分析测算,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提取其间任何年度范围、地域范围和人群范围的文化消费或文化教育消费演算数值,构建出所需的增长态势分析图表。
  在同一年度理想值横向测评中,由于文化消费绝对值、比例值均以全国平均值来衡量,城乡比和地区差以无差距理想值来衡量,全国总体“失分”必定出自无法回避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图4里柱形历年高低变化准确反映了全国城乡比和城镇地区差的变动态势,结果,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在“十五”开年之后大体呈现持续降低之势,至2008年景气指数仅为城乡、地区无差距理想值的80%稍强。
  在起始年度基数值纵向测评中,由于全部指标均以往年度自身基数值来衡量,全国层面也不会单纯等待“失分”扣减,而有可能表现出超越自身以往年度基数的上升之势,从而获得“加分”。图4里曲线历年升降变化全面反映出各项指标的综合变动态势:“十五”期问,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大体呈现上升后高位维持态势;进入“十一五”,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测评结果(1)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基数衡量,至2008年景气指数还高出近3%;测评结果(2)以“十五”末年2005年为基数衡量,至2008年景气指数跌降近10%。需要格外关注的是,无论以2000年为基数衡量,还是以2005年为基数衡量,“十一五”以来三年间,全国城镇总体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均呈现持续下降走势,这一点再明显不过。
  再从表2反映出的各地情况来看,在自身前后相对比的纵向权衡中,“十五”期问,东北和东部整体,大部分省域呈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上升,显示出良好增长态势;“十一五”头三年,东中西部和东北整体,绝大部分省域呈现为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下降,表明近几年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态势并非一片乐观。在2008年度全国各地相互比较的横向权衡中,中西部和东北省域城镇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可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态势严峻。
  在尚未过去的国内物价上涨和正在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之下,各地城乡文化消费需求所受冲击程度不一,中西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大一些。中西部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普遍降低增幅,以致大面积负增长,成为拉低“十一五”以来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幅度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建设领域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就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大力拉动文化内需,扩大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民生,以促进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为最主要的追求目标,并切实保证城乡和区域之间实现均衡发展。最后这一点应当成为国家和地区各级政府实绩考量的重要标准,这正是本项评价体系独创设置城乡比和地区差校正指标的要义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现有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低碳经济的最有力支撑,碳金融市场具有更加特殊的价值创新和价值实现过程,成为金融服务创新的前沿领域。本文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能够有效解释以“看不见的心”为内部市场秩序逻辑的价值形成过程,碳金融市场作为服务于碳信用交易的金融衍生领域,能更好地体现碳排放空间稀缺性价值,并且体现了人类迅速采取行动、有效规避气候变
期刊
摘要: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相互“连通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交叉作用。本文借助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研究表明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适度时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趋势。
期刊
摘 要: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特点,研究了区域银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成熟度评估。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思想,分析了银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成熟度评估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采用双激励线的动态评估评估方法;基于31个省市的银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双激励线的动态评估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银行业;社会诚信体系;成熟度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A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ICE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揭示ICE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模式特征;进而分析IcE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以及就业结构的影响。论文还探讨了ICE产业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去脱节化”进程中的作用,并透视ICE产业在美国“再产业化”乃至整个世界重建进程中的划时代意义。  关键词:ICE产业;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4.2 文献标识:A 文章
期刊
摘要:本研究将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框架中,深入分析了功能型和情感型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构成及其对顾客满意、忠诚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顾客感知价值由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构成,且都对满意、忠诚有显著的影响;(2)功能型产品的使用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大于情感型产品的使用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5)情感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大于功能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
期刊
9月11日,一场名为“Connected 网联”的家具设计展在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开幕,展出的作品是由9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创作,并在欧洲顶级手工艺作坊中精美制作的9款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桌子和座椅。  新冠疫情的蔓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互动和工作方式,创意者和制造者必须利用新技术调整他们的工作流程,展开远距离协同工作,甚至随时在家里办公。美国阔叶木外销委员会(AHEC)、B
期刊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建立微观层面的企业视角,本文初步构建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企业转方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分析苹果公司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苹果公司;企业成长;转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2)03—0065—13  一、中美两國对苹果公司产品不同统计口径引发的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视角  
期刊
Arauco公司在密西根州新建刨花板厂  Arauco公司在美国密西根州新建一座刨花板厂于2019年底开工,其连续压机的额定产量为80万m3/年,为北美最大。厂址选在密西根的格雷林(Grayling),邻近丰富的木材和原材料资源,可保证长期可持续供应;工业能源供应充裕;邻近Arauco公司的北美客户基地,可减少运输开支;周围社区有充足的雇员潜力和教育培训机构。  Grayling厂在同类工厂中,是
期刊
沙比利(发音为sa-pee’-lee)是非洲红木中的一个树种。确实,沙比利木材具有非洲桃花心木的外观。也就是说,沙比利木材有着深红褐色的带状花纹。它实际上比非洲桃花心木更重,更结实,更坚硬。其优良的加工性能和出色的外观使其在木材市场处于中高价格。这种木材也可用作单板贴面。  该树种生长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从象牙海岸到喀麦隆,从扎伊尔向东到乌干达。在其生长区域范围的边缘处,已被大量采伐,可能接近灭绝
期刊
西班牙Valladolid公司的EnTaPa顾问公司开发出了一项提高人造板厂效益的辅助工具PST 4.0。现代人造板厂已装备了最新的数字化系统,大都在继续开发更多新功能和补充系统以改进生产过程的监控。数字化的下一步是通过分析可获得的大量数据,设法提高工厂的效益。EnTaPa具有管理中密度纤维板(MDF)厂的丰富经验和对生产过程和自动化系统的深入认知,具有开发新工具的有利条件。该公司相信,新工具的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