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要重视作者的构思过程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里的每篇文章,作者的构思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备课要如“庖丁解牛”,能够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进行构思的,从中找出各自的构思特色,然后深入研究教法,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从文章可以大致看出作者的构思情况。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车站买橘子的中心事件描写,来赞美父爱。显然,最初唤起作者创作激情的正是这种平凡而感人的场景。因此,作者在第6段重点从父亲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以及“我”的心理感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尤其是突出父亲的胖,为接着表现父亲上下站台,以及蹒跚过铁道买橘子的不容易作铺垫,背影的感人形象、父爱如山的中心就是这样凸显出来的。但仅仅基于此,就能感动读者吗?显然还不够。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点题后,宕开一笔,写了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典当物品、借钱办丧事的情节,以突出家境的艰难。这种交代是必不可少的,是对文章的中心事件不可或缺的铺垫。不然,读者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后文中,父亲买了区区几个橘子就能让作者泪流满面了。
  在具体写完父亲的背影之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又写了父亲的近况和来信,以再次突出父亲对自己的关心,特别是父亲信中所说“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仅让作者再次潸然泪下,也引发读者共鸣,使父爱不止停留在背影上,而是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的主题也得以升华。
  了解了作者的构思,就能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再采取恰当的教法,则必然事半而功倍。据此,我摒弃了从前讲到后的做法,采取了“中间开花”再“瞻前顾后”的讲法,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其积极思维: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是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第6段的内容,因为这是文章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激起创作冲动、形成主题的重要条件,需重点分析)
  2.文章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淡淡的哀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直接提出:文章的第2-5段并没有写背影,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3.写完了背影,作者又写了第7段的内容,是否多余?为什么?
  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是让学生明白:有了一些生动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究竟该怎样表达?(这是作者在构思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照课文的写法,则材料组织的重要作用就显而易见。“组材”是构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十分重要。结合本文即首先要写好中心事件,同时最好能前有铺垫、后有升华。讲解中,如能结合精心设计的板书,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构思的过程,则效果更好。下面是我为这堂课设计的板书(见下图)。
  又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通过回忆与蔡芸芝老师的几件事,歌颂老师的优秀品质。文本构思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和详略的安排上。
  我们知道,表现老师优秀品质的事很多,不可能都写,因此选择哪些事来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魏巍在文中选择了七件事,这七件事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作者是紧紧围绕歌颂老师心灵美(温柔、慈爱、公平)而选材的,这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所选七件事的详略安排上,作者对前五件事略写,甚至是一带而过,对后面的两件事进行详写。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蔡老师对“我”的帮助与影响,而前面的五件事是针对大家的,是共性(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这样的布局,突出了主题,堪称上乘之作。在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构思过程的探讨,将有助于学生作文时思路的清晰。基于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见下图)。
  再如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构思的关键是把悲剧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成喜剧性的结局,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问题的关键是作者如何构思的。
  诗中从街灯写到明星,从明星写到天河,又从天河写到牛郎织女相会,在天街闲游,从而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这个主题。作者正是抓住了天河两岸牛郎织女的悲剧传说,想象出他们已经摆脱封建的束缚,在天街上自由来往、悠闲游逛这一意境,才赋予这首诗以不朽的生命。弄清这一点,作者如何发挥想象,构成主题,逐层表达对学生而言就不难理解了。下面是据此设计的板书(见左图)。
  构思是素材经过作者的筛选组织而形成作品的一个完整过程,每篇作品为表达中心而进行的谋篇布局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作者所写的许多篇文章也反映出各不相同的构思。千篇一律地对待它们,只能表明我们对文章还不够理解,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部。这样既使学生感到乏味,也经不起学生问几个“为什么”。教法的改变,关键在于备课要备得深入,要深到课文作者的构思过程中。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对诗词的感悟理解,因人而异,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感悟。关于诗词欣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达到让学生深悟的目的。  一、理清诗文脉络用“题目切入法”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关键词。诗以言志,诗题是作者诗文的总领,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入文。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以设计:诗中何处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
期刊
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  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小男孩为什么是“
期刊
那是一次语文教学交流课,我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为了打破文言文教学“清冷”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我确实花了不少工夫;课堂也的确激起了“层层浪花”,以致于我也得到了“瞬间的满足”。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
期刊
一、唐宋传奇高中校本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选择文本的问题。古代对唐宋传奇的研究,大抵只限于零星的论述。尤其是对于志怪、传奇的区分问题,历来就很模糊。鲁迅是第一个对唐宋传奇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研究的人。他因有感于明清人汇编古代小说“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于是“发意匡正”,继《古小说钩沉》之后编集《唐宋传奇集》,书末附有《稗边小缀》1卷,对各篇的作者和版本作了考证说明。汪辟疆整理的《唐人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顾这一路成长的风景,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胸,那就是“怎样教语文”,虽然一直苦苦寻觅,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翻开《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经过一番研读之后,对于“怎样教语文”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  一、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即传授智慧  要回答好“怎样教语文”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我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语文的思
期刊
重读《我的叔叔于勒》,我深深感慨,莫泊桑不愧为“短篇小说巨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这是十九世纪小说家常用的叙事技巧,但被莫泊桑运用得尤其巧妙,在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细读小说,我发现小说中于勒叔叔给菲利普夫妇的来信还有意想不到的叙事功能,而查考数十年来国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研究,并无人对此关注。因此,本文拟就小说中出现的“信”来粗浅地探讨它的叙事功能
期刊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等原因,目前选修教材的使用出现了瓶颈。为此,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例,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现状:机械使用,没有选修特色  1.教材使用必修化  虽然说选修教材强调一个“选”字,但是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是要参加高考的,于是“以高考为
期刊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应包含“评价”和“指点”两层意思。  “评价”,重在激励性评价。一些老师持“批改无效论”,他们往往既无眉批,也无总评,一篇作文只有一个等第或分数,一学期作文写下来,有些学生得不到教师一句评点;即使有评语,也是“本文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通顺”之类大而化之、无关痛痒的套话、空话,貌似全面、有理,实则空乏、无用。久而久之,学生早已熟悉了这一套,所以,也就一看了之,束之高阁,写作兴
期刊
现代散文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理论失范的状态,这种先天不足导致的散文边界的模糊性决定了其在现当代文学诸种文体中的边缘地位。但90年代以降,“散文”这一文体却似乎突然迎来了它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作者队伍愈见壮大,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内容手法日趋丰富,“非虚构”“跨文体”“大散文”“新经验”,以及“民间语文”“纪实文学”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充斥着散文的创作领域,与此同时,“散文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期刊
《语文学习》2014年第12期登载了李乃龙先生《哲学与文学双重视角下的〈逍遥游〉解读》一文,其出发点是帮助一线语文教师加深对最难教高中课文之一——《逍遥游》的理解,其解读的视角不乏新意,但有关大鹏象征意蕴的论述则有待商榷。什么才是逍遥?作者认为“大鹏表面上逍遥,实际上并不逍遥,因为它要靠风的托举才能高飞,才能远飞。用庄子的话说,就叫‘有待’,而‘有待’就不逍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撰文以就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