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别具匠心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读《我的叔叔于勒》,我深深感慨,莫泊桑不愧为“短篇小说巨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这是十九世纪小说家常用的叙事技巧,但被莫泊桑运用得尤其巧妙,在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细读小说,我发现小说中于勒叔叔给菲利普夫妇的来信还有意想不到的叙事功能,而查考数十年来国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研究,并无人对此关注。因此,本文拟就小说中出现的“信”来粗浅地探讨它的叙事功能。
  1.叙事视角的临时转变
  《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菲利普儿子若瑟夫的口吻叙事,从一个孩子的眼睛来关注其他人物,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有奇绝的效果。然而,第一人称的叙事并非没有缺陷:小说开端所叙“我”的叔叔于勒过去的经历全是“据说”而来的,道听途说的事,它可信吗?如果这个经历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那么整个小说就会完全失去意义。《我的叔叔于勒》先后一共有两次来信。第一次来信,小说用间接引用的方式,转述了信的内容,而于勒的这封来信,自述了发迹之事,这些内容呼应了前文若瑟夫的转述,这等于印证了“我”的听闻都是真实可信的。这是因为书信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他是当事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第一封书信的出现,实现了叙事视角由若瑟夫到于勒的临时转变,这不仅使得叙事情节真实可信,而且增强了情节的立体感。
  小说中第二封信的内容比第一封信丰富,它以直接引用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加了可信度。
  2.小说情节的必要补充
  试想,如果没有这封信,小说接下来情节会怎么样?
  首先,菲利普夫妇不会将信拿出给他的女婿看,二姐的婚事将依旧无着落,而哲尔赛岛旅游的事自然不会发生,当然,他们也就不可能巧遇于勒。这样,他们将永远无法得知于勒的真实状态。那么,故事将停留在菲利普一家在海边的栈桥上焦急盼望于勒的那一幕上,后面的情节只能是那一幕的反复和延续,不会有高潮和结局,这就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了,不过,莫泊桑毕竟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定有他要揭露和批判的东西。因此,小说需要一个转折,而这封信就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封信不仅直接补充了小说的情节,而且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暗示作用。再来看看于勒的这封来信:“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于勒的信写得情真意切,但处处留下了破绽:既然“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为何不继续借此大好商机大发一笔,反而要“去南美作长期旅行”?“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是于勒对菲利普夫妇的此刻心态的真实了解与睿智表达,更是一种冷幽默。他岂能不知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究竟意欲何为,这不过是洞察他们的心理后做的自我安慰而已。更是为何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这分明是在掩饰现实处境。既然是“也许要好几年”,为什么还要不确定地表示“我希望为期不远”?“你也不必担心”,实际上正是一种拖宕策略。更具漏洞性质的话是“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这不是直接在说自己并没有发财吗?这些细节,读者初看真是不以为意,沉浸在发财美梦中的菲利普夫妇更是完全没有察觉到异样。而这些细节其实是在为后文做铺垫,暗示菲利普一家巧遇于勒后所发现的真相。读者读到此处,初觉意外,但也不觉得十分矛盾,正是这封信起到了衔接润泽的作用,使得小说的叙事不至于生涩僵硬。
  3.人物形象的直接刻画
  信的作用还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首先,于勒以自述的口吻,讲述自己的目前处境,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一方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歉意与补偿的诚意;另一方面,为菲利普夫妇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这些文字直接真实地展示了于勒的内心思想,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尽管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糊涂荒唐,但他人性未泯,有着知错就改的一面。他的吐露衷肠的真诚,竟然也打动了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菲利普夫妇,“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其次,这封信还有助于刻画与之相关的一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以自豪的态度反复提及于勒的信,其态度的转变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社会思维意识。“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所谓的惯例,只是由人们的嫌贫爱富、冷酷无情的心理产生的成规。菲利普夫妇将信“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从侧面透露出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慕与歆羡。否则,即使菲利普夫妇将于勒叔叔的来信拿出来展示,也不会总是有人表现出兴趣。其中最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女婿态度的转变,它直接点明了社会上以女婿为代表的人对于婚姻本质的集体意识。“信”的存在,使一夜之间获得丰厚的社会财富与尊贵的社会地位成为可能。菲利普夫妇之所以瞅着机会将信拿出来展示,一方面是为了炫耀潜在的财富,另一方面是为了诱引他人与之缔结婚姻,既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又是一种急于求成的要约,尽管这笔财富还只是在纸上;而女婿的态度上的徘徊则反映了财富与婚姻在社会交换中利益博弈的过程,“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两种社会关系最终沉淀的结果。如果说人们愿意去阅读于勒的来信是从面上粗略地勾画世态人情,那么对女婿的叙述则从点上细节性地呼应了这一点。它使得作者想表达的对于婚姻本质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生硬的介绍,而是直观真切的感受。这不但刻画出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小说的结构上为下文情节突转奠定基础。
  此外,还有一群人不能被忽视,他们对于于勒叔叔的来信也是有着鲜明的态度的。若瑟夫和他的姐姐们,是作为陪衬菲利普夫妇而存在的次要人物。“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正直”“有良心”是他们基于这封信对于勒的评价。如果仅刻画菲利普夫妇,会显得比较单薄,有了他们这些“群像”的存在,小说所揭示的主题就显示出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若瑟夫则见证了这封信在婚姻中的作用:“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他的看似不经意的感慨,无情撕开了法国社会婚姻本质的口子,使金钱的气息散发出来。
  4.叙事经济的需要
  “我”作为一个限知的叙事者,自然无法得知于勒的真实处境,但于勒的真实经济状况又决定着情节的走向和故事的意义。那么怎么办?“信”的出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以人物自述的方式解决了不在场的矛盾,使得读者了解到“我”看不到于勒时,关于于勒的故事。这样就巧妙地将一个故事嵌套在了另一个故事中,这不同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将一个故事暂且搁在一边去讲另一个故事,结果两个故事互相独立,显得毫无干系。有了这封看似不起眼的信,小说的叙事避免了刻板与生硬的拼凑,避免了冗长的叙述,显得不蔓不枝、干净利落,笔墨极为经济。
  从叙事的详略角度看,信的存在又隐略去了大部分的叙事。因为,从收到于勒叔叔的信起到后来在船上偶遇于勒叔叔,期间大约有十年时间。按理,小说应该对这段时间于勒叔叔在干什么有所交代。但作者再一次机智地借助了信的叙事妙用,仅仅一句“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将于勒叔叔在美洲的遭遇一笔带过,使读者不再因作者留下情节上的疏漏而追问,又暗示了下文发现于勒潦倒落魄真实情况的情节。这真是匠心独运的一笔,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旅游。如今自驾成为旅游首选,其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早已深入人心,自主选定旅游线路,自主做好准备,自主寻找风景,个性化游玩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自驾游嫁接到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以阅读自驾的方式展开阅读旅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体会阅读和生命的美好。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
期刊
语文教学要和艺术挂上号,体现的是一种学科教学追求的境界;能艺术地教学语文,则显现出艺术及其手法的价值意义。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
期刊
肥硕的猪站立着,端着酒杯和一群人谈笑风生,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是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里的一个场景。在窗外动物们瞠目结舌的表情中,那头站立着的名叫拿破仑的猪在小说的结尾成功学会了喝酒、打牌,优雅地和人类碰杯,欢庆动物和人类的友好合作。作为猪,拿破仑实现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不可思议的飞跃,追寻拿破仑直立行走的线索,实际上是清理动物庄园的“革命叙事”。 在造反的“革命”语境中拿破仑奇妙的故事意味
期刊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是2016年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上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取代了《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入选的这篇课文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慧眼独具与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阿加西斯是美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是鱼类和冰川学的大师。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
期刊
前段时间,我为几所农村初中联合举办的作文竞赛阅卷,那些竞赛者的文采倒也值得称道;但剥去包装的“外衣”,究其素材,却总有一种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感觉。学生写作应该表露真实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而不仅仅是讨好老师,赚取分数。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一、解放孩子,还其“真我”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核心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我平时
期刊
对诗词的感悟理解,因人而异,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感悟。关于诗词欣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达到让学生深悟的目的。  一、理清诗文脉络用“题目切入法”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关键词。诗以言志,诗题是作者诗文的总领,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入文。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以设计:诗中何处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
期刊
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  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小男孩为什么是“
期刊
那是一次语文教学交流课,我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为了打破文言文教学“清冷”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了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我确实花了不少工夫;课堂也的确激起了“层层浪花”,以致于我也得到了“瞬间的满足”。  课前备课时,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让这堂课“出彩”,如何让听课的老师“点头称道”;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将设计的重心放在课堂的“热效应”上,以求形成师生互动局面。据此,课前我是又录
期刊
一、唐宋传奇高中校本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选择文本的问题。古代对唐宋传奇的研究,大抵只限于零星的论述。尤其是对于志怪、传奇的区分问题,历来就很模糊。鲁迅是第一个对唐宋传奇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研究的人。他因有感于明清人汇编古代小说“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弊病,于是“发意匡正”,继《古小说钩沉》之后编集《唐宋传奇集》,书末附有《稗边小缀》1卷,对各篇的作者和版本作了考证说明。汪辟疆整理的《唐人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顾这一路成长的风景,一个问题始终萦绕于胸,那就是“怎样教语文”,虽然一直苦苦寻觅,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无意间翻开《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经过一番研读之后,对于“怎样教语文”的问题似乎有所感悟。  一、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即传授智慧  要回答好“怎样教语文”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我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语文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