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阅读成长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于学生阅读困惑设计教学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我理解为及时把握学情,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起点及对文本的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认为教师在授课前应引导学生充分浸润文本,在学生自主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立足学生的阅读困惑设计教学。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阅读体验才能步步深入。
  预习课文时,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集中在:1.小男孩为什么是“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疯狂地喝桔子水?2.为什么一个几岁的男孩子就可以称“男子汉”,是每一个男孩子都可以的吗?为什么他是个男孩子,又是个男人,不矛盾吗?3.写“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不是和“对爸爸的崇拜”这个主题矛盾吗?4.“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属于什么描写?体现了小男孩怎样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问题比较琐碎,我将他们的问题按照提出人数的多少及文本阅读的规律重组:第1问是全班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存疑的,第3问是学生因对小标题与小标题下内容的关联性不清楚而产生的,第2、4两问则涉及了“选材是如何体现小男孩的男子汉品质的”。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原始体验”及文本阅读的难点、重点,设计了阅读的主问题:文中所写明明是男孩,为什么说是“男子汉”?“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怎么“一点点长大”的?
  由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1.哪几个小标题能让你一眼就看出男孩子就是男子汉?2.这些小标题下小男孩说的哪几句话体现出他鲜明的男子汉特点?3.你对哪一个小标题下的选材与主题的关系不理解?4.除语言外还有哪些细节能把小男孩的男子汉特点表现出来?5.小标题的先后顺序是怎么体现小男孩的成长的?6.讨论“我”对男子汉成长的作用。
  探究了这几个问题,学生的阅读困惑也就解决了,同时能将文本阅读和品味语言(问题2、4)、文章结构特点(问题1、3)、刻画人物的方法(问题4)等结合。阅读就是基于学生原始阅读体验的文本细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赏词析句。
  二、呈现有探究质疑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文本细读中质疑、探究,生成新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我设计的“你对哪一个小标题下选材与主题的关系不理解”就是基于学生的“为什么要写‘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这不是和‘对爸爸的崇拜’这个主题矛盾吗”这一阅读困惑。
  探究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这样质疑:小男孩为什么总说“等我爸爸回来修”“我爸爸会的”?小男孩心目中的爸爸是无所不能的,既然小男孩是男子汉,那么就应该最崇拜自己,为什么会崇拜爸爸?
  这时,有一名同学就站起来说:小孩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往往是高大的,文中的小男孩虽然说他是小小男子汉,但掩盖不了他还是小孩子的事实。父亲是他的一个榜样,他希望将来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希望自己也无所不能,小标题“他对父亲的崇拜”就表明他希望自己像爸爸一样无所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这一环节反复引导学生细读小男孩说的这几句话。唯有像爸爸一样无所不能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小男孩说这几句话时是带着浓浓的自豪感的。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理解小男孩为什么要“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了,因为真正的男子汉应该保护弱者、女性。小男孩虽小,但已具备了将来成为男子汉的潜质。
  经过这一环节的探究后,学生明白了老师设置“小标题的先后顺序是怎么体现小男孩的成长的”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他们解决初始阅读最大的困惑:“为什么一个几岁的男孩子就可以称男子汉,是每一个男孩子都可以的吗?为什么他是个男孩子,又是个男人,不矛盾吗?”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男子汉”不是一种外在形体,而是许多优秀品质的集合体,随着小标题及内容的展开,小男孩“男子汉”的性格特征越来越清晰。因此,他们最初心存的疑惑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释了。
  课堂上,这样的探究、质疑是基于对学生原始阅读体验的引领,唯有细读文本才能让学生学会在与同伴、文本、教师的对话中,解决阅读困惑,生成阅读方法。
  三、语文课堂还应是开放包容的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是经过编者删改的,当时进入教材时编者可能出于某种原因将有些语段、章节删掉了。当今时代已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完全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对待今天的孩子,也完全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开放学习空间。阅读要还原文章的文本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我们家的男子汉》编入教材时也删掉了“他对女性的态度”这一章。本节课是在未来教室授课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利用未来教室及上网搜索的功能,可实时查阅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未删改的原文,补充阅读删掉的一章。
  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在网上实时查阅,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编者为什么没把这一章编进课文?因为有了之前对文本的探究质疑,学生的讨论就有了深度:
  生1:从小男孩对戏中女性角色的评论、对女性发嗲的鄙夷等可看出对女性的鄙视和排斥,这与男子汉气概有矛盾,所以不选入教材。
  生2:我认为这一段也体现了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小男孩不喜欢与女性争吵,表现他胸怀很大,他能接纳女性,对女性宽容。
  教师的问题是开放的,对学生的观点是包容的,并不否定学生的解读,也不急于告诉结论。在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中描写小男孩的相关语句后,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没有选进教材可能因为篇幅太长,并且与“他对父亲的崇拜”中对女性的保护重复;从文中小男孩对女性态度是“看她是女的就算了”“实在无人可玩的时候才和女性玩”等可以看出小男孩似乎对女性一概否定,对女性有意贬损……
  利用网络资源对未删改的原文的拓展阅读,把课堂学习引向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通过鼓励学生课后再搜索阅读王安忆创作《我们家的男子汉》十二年后再写的《男子汉成人》一文,我又把学生由课堂阅读引向课外阅读。
  学生基于自己的原始阅读体验,在与文本、同伴、教师、编者的对话中解惑;教师基于学生的原始体验,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探究质疑中生发新的阅读体验,生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基于学习资源,把阅读由课堂引向课外,引导学生走向自觉阅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阅读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刊发杨建章老师的《过度“历史语境”化的泥沼——以<背影>为例兼与王君、王林喜老师商榷》,杨老师提出两位王老师对于《背影》一文的解读因借用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中阐述了过多的教师个性化解读而陷入了用“历史性功利的他用”去曲解“审美性非功利的文本”的泥沼,甚至试图逃离“父爱”。然笔者在拜读杨老师以及两位王老师的文章之后,却心生困惑,想与杨老师商榷,亦欲求教于大方之家。 
期刊
曾经听一位老师的课,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紧扣住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回答堪称“完美”,但是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事后问一学生,其回答令人吃惊:“他不愿回答我们提出的‘另类’问题,他赞同的答案都是我们从参考书中得来的。”细细想来,这恐怕就是程东文老师所说的“向心式聚拢”课堂,一节课删去多余枝叶,只留下主干。这样的课看起来主题明确,干净利索,但被削枝减叶,还美观吗?这样的课看似上得流畅、干脆,但教
期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该文只有68个字,娱情山水,濡墨染彩。它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朝夕动静、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文辞清丽,幽静隽雅,抒情议论,融为一体。[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品之,该文中有着作者作为道学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借景传“禅”,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启发众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文中
期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屈指一数,我已从教24个年头。回头看看身后的“串串脚印”,我不无感慨。读书,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时时回归童真;读书,让我在焦躁迷惘时保持平静淡定;读书,让我一路成长,不断前行。  一、自我读书,在阅读、反思中积累  多年来,我养成了每天都读书的习惯。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学刊物,我有些应接不暇,总是认真地阅读、筛选。至今,我仍钟情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上海教育》等期
期刊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旅游。如今自驾成为旅游首选,其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早已深入人心,自主选定旅游线路,自主做好准备,自主寻找风景,个性化游玩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自驾游嫁接到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以阅读自驾的方式展开阅读旅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体会阅读和生命的美好。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
期刊
语文教学要和艺术挂上号,体现的是一种学科教学追求的境界;能艺术地教学语文,则显现出艺术及其手法的价值意义。  一、语文教学艺术的联想  当了四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老师,用过的语文教材不少于七八种,教的学生也从“50后”一直到“90后”都有,可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构想过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以及怎样才算艺术地教学语文,总觉得艺术是属于殿堂级的,而教书则是课堂上的。因此,在我所撰写的论文中,“教学艺术”这个短
期刊
肥硕的猪站立着,端着酒杯和一群人谈笑风生,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是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里的一个场景。在窗外动物们瞠目结舌的表情中,那头站立着的名叫拿破仑的猪在小说的结尾成功学会了喝酒、打牌,优雅地和人类碰杯,欢庆动物和人类的友好合作。作为猪,拿破仑实现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不可思议的飞跃,追寻拿破仑直立行走的线索,实际上是清理动物庄园的“革命叙事”。 在造反的“革命”语境中拿破仑奇妙的故事意味
期刊
《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是2016年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上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取代了《斜塔上的实验》一文。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来看,新入选的这篇课文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新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慧眼独具与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阿加西斯是美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是鱼类和冰川学的大师。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和学者,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阿加西斯湖就
期刊
前段时间,我为几所农村初中联合举办的作文竞赛阅卷,那些竞赛者的文采倒也值得称道;但剥去包装的“外衣”,究其素材,却总有一种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感觉。学生写作应该表露真实内心世界,表达真实情感,而不仅仅是讨好老师,赚取分数。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一、解放孩子,还其“真我”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核心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我平时
期刊
对诗词的感悟理解,因人而异,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感悟。关于诗词欣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分析,达到让学生深悟的目的。  一、理清诗文脉络用“题目切入法”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关键词。诗以言志,诗题是作者诗文的总领,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入文。如杜甫《旅夜书怀》可以设计:诗中何处看出是在羁“旅”之中?诗人如何写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