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转移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红军师的前身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路走来的胜利之师,战争年代参加了3000多场战役战斗而无败绩,被誉为战无不胜的“铁军”。热血映丹心,官兵们说:“铁军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现在人民群众有了危难,铁军绝不能畏惧艰险。”
  
  又一场对生命形成威胁的重大灾害正悄悄逼近——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其危险和危害,甚至可能超过大地震。晴天,飞石尘土遮天蔽日;雨夜,泥石流呼啸而下;崩裂的山体,随时可能让脚下的城镇和乡村遭受灭顶之灾。
  汶川、茂县、理县……20多万群众生命安全受到灾害威胁,其中11万人必须紧急避险……
  “不让任何一个生命消失在次生灾害中。”面对新的灾难威胁,素有“铁军”之称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对威州镇等72269名受灾群众毅然展开了生死大转移。
  
  一天时间,600顶帐篷拔地而起
   6月14日晚21时,进村入户指导部队抗震救灾刚刚回来的团政委汪立宏,接到了团紧急避险转移受灾群众的命令。“20天内转移7万多名受灾群众,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为了使汶川人民免受次生灾害的威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
  15日8时05分,细雨濛濛的阿坝师专,430名官兵整装出发,来到威州镇新桥村凤坪坝和七盘沟青沙坪紧急避险区,为转移群众搭建居住帐篷。凤平坝和青沙坪的果树林,加起来足有33000平方米,里面种植着村民们赖以维生的枇杷树、樱桃树和苹果树。为尽可能减少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汪政委要求官兵们隔一行砍一行,能修剪的树尽量不砍。由于不少果树已生长有20年之久,根部直径厚达15公分左右,在没有专门砍伐工具的情况下,很难清理。
  “两人一组,每组两排树(平均50棵),时间3个半小时,砍!”8点30分,带队执行搭设帐篷任务的五营长贾志清下达了“战斗命令”。
   没有大板斧和电锯,官兵们只能靠现有的小斧头和50公分长的小钢锯,加足手劲,开始一棵一棵砍倒碍事的果树。战士周磊的左脚不小心被铁钉刺破,鲜血染红了迷彩鞋,身边的教导员庞德万安排他休息,但他找到卫生员,经过简单包扎,又操起一板斧头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就这样,不到3个小时,官兵们便彻底清除了障碍。
   雨越下越大,下午14点15分,官兵们和着雨水匆匆啃了两口干粮,顾不上休息,又开始搭设帐篷。官兵们6人一组,平均每6分钟便高标准搭建一顶帐篷,为更加方便地展开作业,战士们纷纷脱掉雨衣,在雨中穿行,汗水和着雨水湿透了身上的迷彩服。
   新桥村三组村民刘秀花流着泪非要让战士喝完茶水再干。她说:“我认识你们,你们是‘铁军’,上次搬家就是你们帮我搬的,一個小同志的脚被砸伤了,可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就这样,在凤平坝和七盘沟等几个紧急避险区上,官兵们在一天时间里,平整场地33000平方米,搭设帐篷600顶,让转移的群众还未到就有了一个崭新的家。
  
  铁军来了,我搬!
   山上的群众不愿意搬迁,这是官兵们意料中的事情。在前阶段进村入户和群众接触过程中,官兵们知道他们的心思。
   羌族群众余朝东左脚残疾,地震中万幸逃过了鬼门关,至今想起他还心有余悸。好不容易来到姜维城安置点,现在又要转移到别的地方,他想不通。被前去做思想工作的村干部说烦了,他捡起一块石头对着自己的手掌说:“我就是不搬,再说我把自己的手指砸烂!”
   经官兵们统计,截至6月16日上午,姜维城安置点345顶帐篷中,仅有23顶帐篷里面的群众同意搬迁。距离原定的20日搬迁目标仅有不到4天时间,见此情景,官兵们不禁心急如焚!
   “部队靠上去协助当地政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一声令下,团专门组织20人的思想工作小组,走进乡亲帐篷做工作。
   汪政委首先来到余朝东的家中,让他要相信科学,相信专家们的建议,接着重点把紧急避险区的情况详细地向大家作了说明,并真心诚意地告诉他:“请你放心,‘铁军’来的目的就是解救受灾群众,到了避险区,我们会全力保障你的生活!”
   75岁的羌族婆婆刘汉珍,地震前来到姜维城,靠捡破烂为生。地震发生后,她仅靠一顶太阳伞遮风避雨,是进村入户的该团官兵为她搭建了栖身帐篷。现在听说又要搬家,一百个不愿意,尤其是不舍得自己辛辛苦苦捡来的一堆“废品”,让前来做说服工作的干部哭笑不得。
   见到刘汉珍婆婆,汪政委干脆对她说:“只要您老同意转移,我们把您捡来的这些废旧品收购了!”刘婆婆感动地直说:“你们‘铁军’为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我怎么会再要你们的钱?!娃子们也别为难了,‘铁军’来了,我搬!”
   官兵们的一片真心换来了受灾群众的充分理解。大规模转移战斗终于打响。19日上午,一辆辆满载村民的车队,从汶川县青土山安置点沿着泯江路驶向威州镇凤坪坝村紧急避险安置点。
   一阵大风吹来,将装在车厢内的一件床单吹落,并迅速抛出50多米远,当时过往车辆不断,交通情况复杂。见此情景,怀抱4岁小孩的羌族妇女蔡演霞,不好意思要求官兵们停车,只得望而叹息。群众的东西一样不能少!得知情况的何连长,当即命令司机在前方安全处停车,打开车门一路小跑,将床单拣了回来。签好交接单,抚摸着失而复得的床单,感受“铁军”官兵那种一心为民的情怀,蔡演霞激动万分,禁不住说,“‘铁军’真好,真不愧是当年翻越夹金山的红军”。
   按照汶川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紧急避险转移安置方案,炮兵团将转移的群众分为3个集中安置区,设90个分区,集中安置在雁门乡、威州镇至绵虒镇的河谷地带。“战天斗地,确保灾区人民不再受伤害!”铮铮誓言,表明了官兵以群众安危为己任的坚强决心。
  (作者系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官兵)
其他文献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前夕,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和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挑战,成都市于2010年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品牌的提出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从这一城市品牌的内涵意义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走出一条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按照传统的看法,拥有田园风光的城市是农
期刊
6月19日,连续阴雨的北川,放晴了。就在这天,随着北川重建工作委员会第1、2、3号文件的出台,新北川建设正式全面启动。    8时30分安县安昌镇,北川县的临时办公楼  “有人说,当前北川的防疫工作做得不错,这种想法非常危险。”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工作委员会书记左代富“啪”地一拍桌子,对来自北川20个乡镇的干部说:“同志们,我紧张得很哪!真正考验防疫工作的时候还没到。谁敢妄下断言,放松警惕,我拿
期刊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素有“川西明珠”之美称、四川“十强县”第二的什邡,瞬间陷入灭顶的悲怆和困厄之中。  危难时刻,什邡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起不屈的脊梁,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天灾、重建家园的赞歌!    自救,拯救出鲜活的生命    关键时刻,什邡各级党组织视灾情为命令,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高扬党的旗帜,组织带
期刊
“只要有人在,有自己一双手,一定能把新东汽建设得比过去还要好。”  ——温家宝    “那一刻真是震耳欲聋,天昏地暗。整个过程持续了5分钟。”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刘志前永远忘不了地震发生时车间不断倒塌的惨状。“那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42年艰苦奋斗的十里东汽,几乎被夷为平地。”  东汽位于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地处龙门山脉的地震带上。“地震导致东汽汉旺总部的生活区总住户5000
期刊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部分受灾地方的领导先后就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情况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下面摘发部分重灾区领导关于“灾后重建”方面的访谈。    李春城:成都有信心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  记者: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进展如何?目前的关键点是什么?  李春城:5月24日以来,成都全力以赴安置受灾群众,所有受灾群众都已经实现了基本安置,就是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基本的医疗和防疫措
期刊
5月12日下午,我上班正走进医院的院子里,就碰上了那场地动山摇的地震。出于职业的本能,我和我的同事们不顾一切地向住院大楼冲去。刚到大楼门口,跑在前边的严莉突然被一块掉落的水泥板打倒在地。当我们搬开水泥板时,她已经气息奄奄。看到我们,她只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句:“不要管我,快上楼转移病人!”就慢慢闭上了眼睛。  我们用力摇她,拼命喊她的名字,却分明感到她36岁的生命正从我们手里渐渐消失。如果是平时,对
期刊
大地震发生后,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77岁高龄的医学专家张泮林教授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了10多个小时,终因劳累过度休克,且心脏停跳长达1分钟之久。经全力抢救,他恢复意识后,又拖着病体走向手术台继续救人。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大地震发生后,大量的满身血迹的受伤群众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些伤员已经昏迷,情况十分危急。医院迅速成立了以院长曾祥武和医学
期刊
广元市青川县,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之一,迄今最强的6.4级余震的震中。特大地震后,该县99%的房屋成为废墟和危房,25万群众无家可归,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广元人民遭受特大灾难之时,与广元有着10多年结对帮扶历史的浙江省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从交通恢复、卫生防疫到帐篷的提供、活动板房的建设,处处有浙江力量在支持、处处有浙江人在行动……    我们与灾区人民战斗在一起    “5·12”特大
期刊
大地震后,安县的不少灾民点建立了“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他们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工作,维护治安秩序,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在政府与灾民中架起了一座桥梁。    大地震发生后,在安县桑枣镇的公路边上搭起了七零八落的各种塑料帐篷,组成了200多个“临时家园”。这些家园的成员有的来自桑枣镇、有的来自北川县,还有的来自秀水镇,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共计761人。  灾后两天,上级的救灾
期刊
空军政委邓昌友上将在接见5701工厂干部职工时说:“你们和灾区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用你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的大忠,对国家的大爱,对人民的大孝。”    为了确保灾区上空的“吉祥鸟”展翅飞翔,5701厂干部职工用满腔赤诚谱写了航修人抗震救灾的动人篇章。    “坚决完成直升机的保障任务!”    “保障好空军和陆航的直升机,是我们工厂抗震救灾最紧迫的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