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长环境对贫困大学生影响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据文化人类学专家研究,人格中的领先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爱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同感等,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目前从家校成长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长期跟踪的个案研究更是罕见。因此,笔者对我院7名贫困生进行了1-2年不等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这7名个案不同程度存在抑郁、苦闷、矛盾、自卑等心理问题,但都具有吃苦耐劳、坚强、独立、自信的个性,通过勤工助学来支持自己的部分学费和全部或绝大部分生活费。通过对这7名贫困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了解,以及和这7名学生的家长沟通,笔者发现,这7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某些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成长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从这7名贫困生家庭成长环境的角度对其心理问题和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希望高校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点,也希望贫困生的家庭能和高校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家校合作的力度。
  
  一、个案基本情况
  
  在2年的跟踪研究中,笔者和这7名贫困生的家长经常保持联系,联系方式主要有打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这7名贫困生家中都有电话,虽然打电话很方便,但笔者觉得书信更能表示对贫困生的关注,同时通过书信给这些家长寄去孩子在校的一些问题和家庭教育的建议,随信还附上某些学生在校获奖证书的复印件等,这7名学生的家长对于此种方式很感兴趣,都对笔者的建议积极响应,教育效果很理想。
  笔者在四个年级中共选择7名贫困生进行跟踪研究,个案情况如下:
  03级男女各一名,03A1,男性,获4次奖学金,学费及生活费中超过半数来自做家教。家住农村,父母均已超过60岁,为了改善家庭情况,去一个企业做销售,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无关。
  03A2,女性,农村,没有获得奖学金,所有费用均来自己创办英语培训班,理想是办一所双语学校。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去了一所公立学校而放弃自己开办英语培训班的理想。
  04级个案04A2,女性,农村,获5次奖学金,稍内向,做家教,生活节俭。融洽的亲情关系让她懂得感恩,尽力帮助其他贫困生。
  05级男女各一名,05A1,男性,小城镇,父母下岗,获得一次奖学金,偶尔做家教。父母虽然偶尔为经济原因争吵,但其母一直很关心他,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给其鼓励。05A2,女性,农村,获3次奖学金,稍内向,从入学一直做家教,生活费和部分学费自理。
  06级个案两名,06A1,女性,甘肃农村,获1次奖学金,家境十分贫穷,大妹妹辍学,二妹读高中,小弟读初中,学费完全靠贷款。06A2,女性,获1次奖学金,有一同胞妹妹也在读大学。来自偏远农村,父亲残疾,母亲多病,家境十分贫困,无亲戚帮助。
  研究时间:03级、04级、05级均为2005.9—2007.6;06级为2006.9—2007.6。
  研究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日记法、文献法等。其中有与个案本人的访谈,有对其父母的电话访谈或当面访谈,还有对其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的访谈等;日记法是让个案记录自己两个月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对人、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的感想等,从中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思想状况。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生活方面——比较节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个案中的05A2、06A1自上大学以来,从没买过新衣服和新鞋,做家教时逢下雨,跑着回来,从不打车。
  05A2、06A1、06A2每天的午餐或晚餐基本上是馒头、米饭+咸菜,有时吃菜,也是一元左右的土豆片或炒豆芽,每月生活费120-150元,每天4元左右,三元钱的盖饭或麻辣烫已属奢侈,偶尔一个月吃一次权作改善伙食之用。
  早餐:馒头一个,一碗汤0.6元;午餐:一个饼,一碗粥,1元;晚餐:3两米饭,0.6元,咸菜加开水,一天生活费2.2元。
  早餐:一碗粥,0.3元;午餐:2两米饭,一碗土豆丝,计1.2元;晚餐:粥和一个馒头,0.7元,共计2.2元
  早餐:一个馒头一碗汤0.8元;午餐:一个馒头和一个饼0.9元;晚餐:二两米饭,一份咸菜0.9元。共计2.6元。(三人一日三餐的食谱)
  其他几名个案在饮食上较上面几人注意营养,每月生活费在300元左右,偶尔买些新衣服,正如03A2所说“花自己挣的钱心里安稳”,他们的支出和一般学生相比无差异,不同的是他们用的自己打工挣的钱养活自己。
  个案03A1刚上大学时,家庭还算可以,能交上学费,但大一下学期他父亲突然得脑出血,失去劳动能力,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几万元的外债,他一下子变成一个贫困生。自小在农村长大,他习惯于和父母下田劳动,能吃苦,因此,父亲得病后,他没有向家里要过钱,自己做家教来挣得生活费,最多时候同时做四份家教,中午、晚上各做一份,周六、周日还要做两份,衣服都是别人给的,如果需要买,也是去一些露天市场或为工薪阶层开的商店去买,大学四年,他一直穿着十几元的二手鞋、几十元的裤子,从不和别人比吃穿,他说:“有钱的学生花的是父母的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花自己的钱养活自己才算有本事。”
  
  2、理想方面——改变家中贫穷的境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这一理想是支持7名贫困生在逆境中生存下去的强大支柱,他们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贫穷是暂时的,相信父母的艰辛不是永久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可以实现“改变命运,改变家中贫穷的境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理想,因此,他们能忍受着一日三餐只吃咸菜,忍受着一边打工挣取微薄的生活费或部分学费的同时,抓紧时间吸取知识。
  等我到30岁时,我一定比别人过得好。现在的生活,只会不断地磨炼我。我现在只是丑陋无力的蛹,明天我会是一只美丽的蝴蝶。(05A2的访谈)
  梦中出现妈妈的脸,还有那栋小屋。梦总是那么温馨,而我常常穷得也只剩下梦想了。但我想人生总要有个梦,而现实正是帮我们圆我们心中的梦,心在梦就在。(06A2的访谈)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吃?穿?玩?乐?钱?不,都不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这对于我这个在贫穷与艰难,不平与委屈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我要争口气,我要用我的辛勤让父母扬眉吐气,让我们从此不再活在别人的不屑与鄙视之中。(06A2的访谈)
  贫困大学生因为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较少地考虑个人的真实意愿,有的甚至是“忍痛割爱”,在这样的选择和决策中,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无奈。如果家庭条件好,个案中的03A1会选择考研,这是他儿时的梦想,但父亲的突然得病,使他转变成贫困生,为了有机会挣多点钱,让年迈的父母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他选择去一家公司做销售,他不喜欢这一工作,但没有办法。个案中的03A2,本来想自己去创业,开一个英语培训班,多赚点钱,实现自己创办一个私立双语学校的梦想,但其父母为了女儿能有一个安稳的工作,让她进了一所公立学校做一名英语教师。考虑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不忍伤害老人,03A2也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家本位(家庭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5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传统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势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从而强化了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6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庭的形成,到封建王朝结束的四千多年间,虽然社会形态几经变化,但农村公社式的大家庭(家族)和父权家长制却基本保持稳定,一直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层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的生活单位和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群体,是人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家我一体、先家后我、家庭利益至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不断被封建统治阶级张扬和强化推广,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心理,一种民族价值观,这就是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它使中国家长保护、教育子女不仅源于血缘亲情,更多的是期望通过子女出人头地来维护家庭(家族)利益,使家庭(族)光宗耀祖,门庭显赫。这七名贫困生的学习目标和其父母辛劳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家本位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贫困生的父母重视教育,而贫困生强烈地承载了家庭的希望。他们为改变贫穷,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让家庭地位提高,不再被人歧视等,而努力奋斗。
  
  3、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和消积并存
  (1)积极心理特征
  笔者追踪研究表明:在7名个案中,除了05A2有些愤世嫉俗外,其他6人较外向,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7名个案都勤奋好学,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方法正确,学习成绩良好,均无挂科现象。
  ①感恩意识
  我的姥姥、姥爷、姨、舅、弟、妹对我非常好,一辈子也还不清他们对我的恩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不给别人添麻烦,必要时能帮助别人,激发自己的潜能,追求完美,但不强求和假装完美。(04A2的访谈)
  从内心深处感谢我的家人,每次我感到困难时都是他们及时帮助我,使我走出自卑阴影。(05A1的访谈)
  06A2来自偏远农村,父亲残疾,母亲多病,家境十分贫困,无亲戚帮助。她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同学们给的,她在日记中写到:
  我真的很感动,因为在我人生道路艰难的时候,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她们送我的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动力,一种支持。每当想偷懒,不愿学习时,看着自己身上的衣服,便有了精神。对于接受别人的衣物,有些人也许会说,她穿的衣服是别人给的,自己买不起。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他们活得很可怜,接受别人的衣服并没有错,这可以在你的物质生活上给以缓解,我们又何必打肿脸充胖子自欺欺人呢?接受的同时,别人的善意得到了满足,你会因感动而更加刻苦学习。我该做的就是留一份感激在心中,憋一股向上的劲在脑中。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7家人和亲友的帮助以及社会互助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反复的“知恩图报”的思想灌输形成了他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尽己所能回报社会。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是笔者追踪对象中除了05A2外六人的共同想法,他们都曾经帮助过同学,为其他贫困生捐过款,做过义工。其中03A2、06A2都帮05A2找过家教,给她衣物。虽然贫穷,05A1、03A2没有向学校申请过特困补助,把有限的物质救助的机会让给了别人。04A2帮助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创业大赛,得量化分,她的同班同学因为她的帮助得了一等奖学金,而她只拿了二等奖学金,对此她也毫无怨言。她母亲总是教育她“学会回报社会,回报别人的帮助。”这种感恩意识正在贫困生乃至普通大学生中传播着,滋润着贫困生的心灵,让他们走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
  05A2感恩意识较差,认为班级干部、学校老师刁难她。她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她关心很少;她的亲戚、邻居瞧不起她家,经常欺侮她家。家庭的冷漠以及亲情的缺失让她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怨恨社会、怨恨学校,埋怨自己的贫穷,愤世嫉俗。06A2的亲戚也瞧不起她家,但06A2的邻居都同情她,经常帮助她,该生和其姐姐小时候经常去邻居家吃饭,她和姐姐的衣服很多都是邻居家小姐姐的,而且06A2的母亲经常教育她和姐姐要“知恩图报”,因此,06A2对于老师、同学、邻居的帮助都深表感谢,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为学校、为班级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笔者研究发现,家庭成长环境对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有很大影响,其中父母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②坚强、独立、自信的个性
  尽管我贫困,但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东西。(05A2的访谈)
  人生遇到挫折很多,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总会有办法的。开心的面对一切事情,只要人活着,一切都来得及。(06A2、03A2的访谈)
  下午的两家教直到晚上9点才吃上饭,把我快饿傻眼儿了,我买了两片烤馒头,看着寝室的人个个闲的样子,有时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我想到在家里的父母,和现在家中并无收入,我还得坚持下去。如果我不是家中的老大,我的压力会小些。(05A2的日记)
  太安稳的日子锻炼不了人,只有身处逆境,才会努力拼搏。(05A2的访谈)
  妈妈真的好坚强,我只能变得更强,为了自己,也为了帮助我的人,对他们的报答不是以后有钱了买礼物什么的送给他们,而是我能自食其力,能够幸福。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我!不要过分与别人比,我有我自己的优点,做事贵在自信,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吧。(05A1的访谈)
  我总是以母亲那股不服输的劲鼓励自己,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影响我们对前途的憧憬,我们在艰苦中学会成长,在忙碌中感受充实。母亲有严重的头疼病,她戴了厚厚的帽子在寒冬大雪天烤地瓜,还被催税的人撵了又撵,用赚的几个钱给姥姥买了年货,但舅舅因为母亲买的东西少了,把我们撵走了,母亲的泪水不住地往下流,我和姐姐也同样泪流满面。母亲供两个大学生,自己一个鸡蛋都不吃。我一定要争气,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让妈妈走出痛苦,走出这个没有亲情的地方,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学习,我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我愿拿我的青春做赌注。(06A2的访谈)
  7名个案或生活在农村或生活在小城镇,均家庭贫困,为了子女能完成学业,父母一直在努力劳动,从父母那里,这7名同学学会的坚强、吃苦耐劳。05A1母亲一直很关心儿子,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给儿子鼓励,让儿子变得坚强。
  宝,妈的好儿子,我真的好爱你。我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你的爱。妈有你这么个好的儿子无比高兴和快乐,每天想着宝,感觉特别欣慰,妈要你加倍努力学习,去实现你的目标和梦想。(05A1母亲给他发的手机短信,他保存这个短信已有一年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七名贫困生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梦想使他们坚定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研究中的个案基本上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贫困,在贫困中显示出不卑不亢、坚强、自信、固执好胜的个性。
  (2)消极心理特征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之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笔者研究表明,7名个案不同程度存在抑郁、苦闷、矛盾、自卑等心理问题。
  有时我真的很脆弱,我很怕失败,失败以后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即使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但是由于自己的不自信,会失去成功的机会,我不愿意参加,就是害怕失败,这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知道自己缺少自信的毛病,我会试着改的,希望父母,老师,同学支持我。(05A2的日记)
  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过强的学习动机使很多贫困生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挣取微薄生活费或学费;另一方面,拼命学习,以期通过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来回报父母,同时改变自身经济困境,然而打工是要以耽误学业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
  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就意味着要补考和重修,而补考和重修都意味着学习成绩的否定和金钱的失去。如果家教不认真,孩子的成绩上不去,那么家教一定会把我辞去,这样我就失去生活的来源。一个人如果连正常的吃喝都保证不了,那么何谈精神以及吃喝以外的追求呢?所以这是鱼和熊掌必须兼得的事情。(05A1的日记)
  一旦因勤工助学影响学习成绩时,这种矛盾冲突就会更加激烈。如果这种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久而久之易产生失望、自卑、忧郁的负性情绪,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有些人甚至愤世嫉俗,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引发自卑、孤独、抑郁、仇恨等方面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寝室同学关心她,她从不领情,她觉得学校对不起她,老师对不起她,社会也对不起她。班长团支书让她干点活,她说人家欺侮她。家教家给她一个手机,以便联系,她说“破手机”,拿回来拒绝使用。同学们给她衣物,帮助她介绍家教,从不表示谢意。(05A2的同学及室友)
  05A2对生活环境有种仇恨的态度,与其从小生活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有很大关系。
  我家穷,亲戚都瞧不起,就连我妹妹、弟弟也因我不能给父母拿太多的扶养费对我不冷不热的,我春节很少带孩子们回家,有时真恨这些亲戚,也恨我父母,他们也不管管我妹妹和弟弟。邻居家也不太和我家来往,可能我家会麻烦他们吧。承包地也被人家强行要去几条垅,没有人帮助我,也只得忍气吞声。在农村,穷就得挨人欺侮。有时我真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穷,也恨这个社会,为什么瞧不起穷人?我要让我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05A2的母亲)
  父母从小给她灌输的社会冷漠的思想使她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毫无感谢之言,缺少感恩意识。
  家庭是避风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形成某种人格,是人们寻求经济和情感支持的最好源泉。笔者研究表明,家庭成长环境对贫困生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本研究启示人们,贫困生如果要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其家庭环境尤其是其父母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家教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系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94页.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46-18.
  〔3〕冯晓霞.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儿童权利保护—中国家庭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6(3):20-22.
  〔4〕李欣.对我国家庭教育误区的心理学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85-88.
  〔5〕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77页.
  〔6〕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46-18.
  
  注释:
  1本文为白城师范学院院级课题:“吉林省西部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及心态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2刘海华,女,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3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94页.
  4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46-18.
  5冯晓霞.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儿童权利保护—中国家庭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6(3):20-22.
  6李欣.对我国家庭教育误区的心理学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85-88.
  7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77页.
  8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46-18
其他文献
儿童的教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子女,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他们将要创造历史。我们的子女——这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是自己子女的教育者。我们的子女应长成为优秀的公民,好的父亲和母亲。但这还未包括一切,我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晚景。正确的教育——就是我们幸运的晚景,不好的教育,就是我们未来的悲哀,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就是我们对于他人,对于全国的罪过。  ——A·C·马卡连柯    
期刊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国内外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复杂、学校教育片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今世界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蓬勃发展的极具普及性的运动和极具生命力的宏伟事业。 
期刊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学校、教育者和家长都担负着儿童成长和社会化的责任,三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也是无可替代的。近年来,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者的关注,国外许多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家长的参与对于小学、中学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家长参与子女学习成为当今家校合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我
期刊
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了,在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推进家庭教育研究和整个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必要对以往20多年的家教研究作一番梳理。本文采用系统文献分析法,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中各选取两种较为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系统检索,这就是1991年-2002年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科
期刊
父母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婴幼儿是否能健康而顺利地成长,父母的教育是关键性的。本文主要探讨父母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一、引言    一般地,婴幼儿通常约在11个月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义,约在1岁能够说出被理解的词。当婴幼儿说出第一批被真正理解的词时,表明婴幼儿从语言准备期向语言发展期过渡。  语言发展包括:语音发展、词义发展和句子的发展等。词义发展又包括普通名词、形容词、时间词、空间方
期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应该有上岗证。那么,高素质的父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个性的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实际上,父母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孩子能够知道永不停止的追求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
期刊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日趋宽容和理性,离婚、婚外情、婚前性行为等反传统观点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有学者预计,在21世纪,单亲家庭将成为主要家庭形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异家庭成为单亲家庭的主要类型。我国的离异率在改革开放以后呈上升趋势。据民政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离婚率达到2.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在只有母亲或父亲的家庭中生活。而离异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把发展儿童智能转移到培养阅读能力上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早期阅读的全球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