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三个层面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基本层面,我觉得可以从教材、课程、生活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指导学生依据教材,找到“我学的语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教材。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学习内容隐匿于一篇篇的文章中,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即使通读几遍课文,可能收获也是了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教材呢?
  问问一些学生,学了某册课本之后,你学到了什么。很多学生非常茫然,甚至连学了哪几篇文章也记不起来了。为什么学生不能像数理化那样清楚地说出自己所学的内容?除了语文学科大多是缄默知识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初,教师与学生都并不清楚一本语文课本的语文内涵,虽然,忙忙碌碌地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习过了,可是由于没有把课本中的语文因素鲜明地突显出来,作为学习个体并没有通过语文学习把课本内容变为自己的语文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专家认为,语文学习内容不必明确化,语文营养就在这些文章中,读熟了这些文章,营养自在其中。我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行为,解决不了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老大难问题。既然是学习,就应该追求学习的料学性,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指导学生较好地自学语文。
  1.建立“我学的语文”的观念。把一本语文课本变成只属于这个学生的课本,也就是说,把一本没有进入学习过程的教材变成融入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材,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为此,我们需要下大力气给学生建立起这样一个观念:这是我学的语文。具体来说,经过一个完整学段的学习,一个学生可以凭着一本教材而清晰地讲出这本教材给他带来的语文学习的收获,这种收获是个性化的,而不是记下了多少教师的讲课笔记。这就要求学生时时从“我”的角度,用语文的眼光审视教材。具体包括,首先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列出自己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再思考自己的目标与这本教材有何关联,哪些教材内容是我最感兴趣的,哪些是最有价值的,建立起自己的语文学习路线图。然后把教材文本视为我的朋友或自己本身,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与教材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到教材中找到我所想要的语文。当这样结束学习过程的时候,每一个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这是我学到的语文。
  2.指导学生形成若干语文学习的成功案例。自学是非常辛苦的,当然,因其付出与收获,所以能得到更大的快乐。但往往由于缺少更深一步的反思,一些自学活动只是停留在基本的过程阶段,一些重要的学习成果没有发挥更大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建立自学的成功案例,是非常重要的自学环节。学习案例的基本形态是对自学过程的简单梳理、总结走出自学困境的方法及其启示、描述形成知识的结果形态等。
  3.梳理语文视野下的学习方式与结果。自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梳理与归纳。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一些陈述性知识是容易归纳的,比如多音字、易混成语、文言虚词的用法、句式特点等等,虽然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一部分是不能代替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对于程序性知识来讲,语文学科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没有,并不能说明其不重要,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落后。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是等待专家学者给我们描绘这一复杂的蓝图吗?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其实,语文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源头在学生那里,只要我们的目光往这儿挪一挪。给学生自己总结表述语文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权力与空间。学生总以为这些知识存放在教师那里,非常渴望从你的手里不费力气地拿走这些知识,实际情况是教师手里并没有这些知识。因此,我们只有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凭着对语文的天然感受建立现实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其实,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力与空间,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语文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构建能力并不差。比如,我们翻来覆去弄不明白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倒未必多么复杂。虽然学生总结的一些知识未免肤浅与简单,但所有的高深与复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何读散文,如何读文言文等,如果让学生动脑思考思考,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其次,把建立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当作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现在大多数的课堂被教师占用为给学生灌输自己认为最有用的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成体系,也未经论证,而学生呢,常常被动地理解这些所谓的知识,因而,学习过程本身是对一些非常不确定的知识的再理解,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学习品质不会太高。转换一下思维,把怎样理解教材、怎样学等交给学生去完成,这就是他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个内容还需要他自己建构。他不能像数理科那样直接从教材上获取,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次的重复加工,一旦当他在这方面有些切实的收获后,语文的这层窗户纸就算挑破了。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二、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真正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应该依赖于课程知识的落实。令人感叹的是,课程的真正意义既没有在教师的知识架构中出现,更没有在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出现。语文设科以来,总是以一本书为课程的,这使语文的学习总也难以跳出局促狭小的圈子。他们离开语文课本,不知道语文在哪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课本知识与其他学习活动的隔离。语文学科是最基本的工具学科,它是打开其他学科的钥匙,可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头头是道,可面对一段历史教科书的文段,却弄不清楚表达意向;一些学生读不懂一段题干文字,不能从语段阅读的角度分析理解。总是把语文拘束在语文课本上,换一本书,他就认为不是语文了。语文能力与实际需要错位。
  我曾经组织学生讨论所学的科目哪一科最有用,经过一节课的激烈争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语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往往会发现,语文是与生活脱节的。比如,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与语文学习几乎无关,应试写作的那一套根本在生活中无法运用,也不能运用。甚至包括阅读,从中考到高考的阅读训练与生活中的阅读根本没有关联,因为生活中的阅读有谁会时时思考这儿用了什么修辞,那儿作了什么照应等这些问题呢?语文远离了生活,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剧,进一步讲,更是语文学习者的悲剧。   要使语文学习具有活力,就必须真正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壁垒,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为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课程,创造我的语文。
  所谓“我的语文”,就是个性化的语文。其实,语文学科的真正成功者,大都是极具个性的自主学习者,可以说,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程建设。这一点对于我们指导学生自学极具启发意义。
  具体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束缚而从更广阔的范畴构建自己的语文学科。把语文学科渗透进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在每一个学科中都具有解读文本的价值,都具有推动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政治、数理等学科教材,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逻辑与严密,利用历史等人文学科,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阅读不仅要读人物传记、随笔小品,一些国策、奏章、经济也要纳入阅读视野,语文课中所总结的各种知识在这些阅读中都具有工具性作用。
  2.进一步开阔视野,把语文放到体系化、个性化的阅读中落实。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专读史铁生,也可以专读科普读物,总之,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题。通过专题阅读建立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这种阅读知识可能是肤浅的,但比现在非常流行的各种阅读答题技巧更有价值。其实,许多依靠专一的阅读而成为大家的事例无不在昭示我们,语文课程在自己特殊的阅读体系里。
  目前,我校建立了“专题阅读室”,计划设立百位国内外知名作家专柜。通过开设阅读课,把阅读课程化;通过每学期读一位作家的专题阅读活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对一位作家的了解;通过成立专题阅读社团,部分学生成为某些作家作品的专门研究者。这项工程的实施将为深化阅读、指导学生自我阅读探索一条道路。
  三、立足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我即语文”
  一切学习皆是为了使用。语文,是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基础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现语文,进而有一种鲜明的感觉:我就是语文。
  福建名师陈日亮先生出版了一部专著,书名是《我即语文》。这儿的“我即语文”,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语文’即是他的信仰、信念”。陈老师的信仰、信念是什么呢?就是要具有大关怀、大承担的语文精神。这是令人敬佩的一个语文老师的语文境界。学生不同于老师,但对语文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与老师应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而,做一个具有语文的信仰与信念的人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追求。
  具体说来,具有语文信仰与信念的学生应该具有这样的表现:具备语文技能,享受语文生活,拥有语文情怀。
  语文情怀不仅是一种热爱语文的意识,还应该是一种散发浓郁语文气息的生命态度和精神品质。
  语文生活则表现为语文素养内含在他的生活之中,语文,成为他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语文技能贯穿在学习、工作过程的始终,极有力地影响一个人学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达成这一目标,仅仅靠纸质文本的阅读写作、课堂上的学习操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学习的最终结果只能为其提供把语文转化为生活的前提。那么,语文知识与生活现实之间那遥远的距离该如何搭连?
  这需要我们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语文活动是对各种语文知识的最好的落实与运用,也是使语文生活化的最佳途径。爱因斯坦有一句众人皆知的话:“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便是教育。”这句话并不是说学校里学的知识不重要,要把它抛弃掉,而是说只有当把这些知识融化在实践活动中,不再体现为知识形态的时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果。试想,当一个人背诵着演讲知识走上演讲台的时候,他能演讲好吗?
  一场辩论赛,可能比讲十节辩论知识课的效果要好;一场读书报告会,也许会开启许多人的另一种生涯;一次书法比赛,也许能改变很多人书写差的状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无意识地锻炼了自学能力,这才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
  当然,仅止于这种实践活动,还不足以把语文的自学能力固定下来,因为,从其学习过程的本质看,语文实践活动介于语文技能与语文生活之间,是用语文技能打造语文生活的实习过程,因而,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生活。其次,从其学习特点看,语文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时效性,还不足以使其内化为语文情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砺塑造自己的语文情怀呢?
  生活,除了生活,还是生活。生活是培养语文情怀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要把语文实践活动植入生活之中,让它带有生活的原始气息。比如,举行多年的大专辩论会,语锋甚为激烈,使众人鼓掌的往往是一些语言文字的游戏,但鼓掌过后,却不能震撼人心,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活的现实性,与人们的心灵关联不大,这样的训练是练不出真正的语文情怀的。如果我们以现实中的实践案例设题,也许情形完全不同。因此,把语文实践活动,变成语文实践,进而把语文实践,推广到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之中去,由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敏感度,对肩负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进而形成习惯,渐成素养,使语文学习意识融入生活,变成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语文即为生活,生活即为语文,真正实现科勒斯涅克的那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日亮老师、王栋生老师在这方面都有极好的实践经验,比如,王栋生老师在《语文学习》和《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大都是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实践;陈日亮老师在答学生的短信中列举了他一天中看报时积累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话、看电视时积累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这人特不是一条筋”的话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指点学生如何化生活为语文的好方法。
  当学生能用语文的技巧学习、工作,用语文的方式享受生活,用语文的情怀关注人生的时候,在别人跟里,他就是语文,而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则我就是语文。这就是我们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至高境界。
  (孙晋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一根皮筋跟着女孩们活泼的身影跳起了舞;几个泥洞、几粒玻璃球让男孩子们玩得流连忘返……这些曾给我们以及我们上几代人带来童年欢乐的民间游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到今天却突然黯然失色,在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中销声匿迹了。作为一名农村的幼儿教师,有责任让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重新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接受民间游戏的熏陶,促进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己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
期刊
校长是带着价值观、信仰和理念走进学校的。他们的价值观可以被察觉,也可能无意识地影响师生行为、学校质量和学校集体的期望。校长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从内容和形式塑造着学校文化,主要表现在权力的分配和使用上。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管理”是一种确保系统完全按照预设规范平稳运作的行为。“领导”是基于现状,致力于超越现状的行为,是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决策反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轨迹,学校教育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生物实验则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生物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结构必须通过生物实验才能观察清楚,一些生物学理论也是通过生物实验总结而来。因此,我们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改进生物实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而生物实验生活化正是一条改进生物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一、生物实验迫切需要生活化  长期以来
期刊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攻击性行为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只有明确知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的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方面的影响来探讨。  一、幼儿攻击性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等)、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认识到迁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而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态度、学习思维方法的迁移,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  一、迁移,让学生从复杂走向简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其开口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
期刊
新课程改革后,人们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儿童的课外阅读(儿童文学阅读、经典阅读等)逐步重视、推动起来。有关“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等的报道、宣传,屡见报端与荧屏;“国学热”、“绘本热”等浪潮也在一些校园内涌现。但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笔者还是感觉到儿童课外阅读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课外阅读逐步重视起来
期刊
[摘 要] “读写任务”这一题型最先由2007年广东高考英语试卷引入,之后2008年陕西、福建等省也引用了这类题型。因为这种题型新颖、灵活,有利于激发同学们思维,留给同学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有利于展现出同学们真实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多省市的高考卷采用“读写任务”的写作形式,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写任务”作文也成为了我市英语老师的探索学习的重点,因此有了“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构想。  
期刊
诗歌与绘画是极其亲近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图文并茂,诗情画意,历来是中国画的审美追求,是中国画的灵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的鉴赏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中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中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中国画的诗意画意,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呢?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作浅要分析。  一、画意中解读诗情  这是宋代画家马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