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声乐历史唱片厂牌及其代表制作(下)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iaohui870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xos Historical
  在数码时代,拿索斯一直以廉价吸引爱乐者,在曲目上也是古典唱片公司中最广泛的。但是二三流的艺术家阵容始终难以吸引高要求的乐迷,单调的封面设计也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拿索斯发行了一大批历史录音,冠以Historical的招牌,内容涵盖了所有类型——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弦乐器、声乐,很多录音都绝版已久。转录者都是奥伯特-索恩(Mark ObertThorn)、马森(Ward Marston)、莱尼克(David Lennick)这样的大牌工程师,音质达到非常出色的水平,使得Naxos Historical立刻跻身于顶级历史厂牌的行列。在声乐录音中共有“伟大的歌唱家”“伟大的歌剧录音”和“伟大的歌剧演出”等数个子系列,分别对应歌唱家专辑、歌剧历史录音和歌剧历史现场录音(包括广播录音)。
  Naxos 8.110748-49
  夏里亚宾《声乐肖像》
  1907-1936年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歌唱家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无论在声音还是音乐上都更具个性。当今的歌唱家们,除了极少数以外,你很难通过录音一下子就分辨出谁是谁,歌剧的职业化程度越高,声音和音乐表达的模式化使得个性都逐渐模糊起来。然而在一百年前,大师们的鲜明个性却令人难忘,尤其是俄罗斯男低音费奥多·夏里亚宾(Feodor Chaliapin),他浓重的俄罗斯口音相当容易分辨,事实上很多意大利语、法语或德语的歌曲他都是用俄语演唱的,音乐的风格也总带有俄罗斯味儿,就像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弹什么都有俄国味儿一样。夏里亚宾的声乐基本上是自学成材,1894年在第比利斯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接着是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第一个角色是古诺《浮士德》中的梅菲斯托菲勒,这是个很成功的开端。他和拉赫玛尼诺夫保持了一生的友谊,拉赫玛尼诺夫教了他很多音乐上的技巧和如何分析乐谱,在他的帮助下,夏里亚宾学习了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并成为他的标志性角色。1896年他来到莫斯科,1899年加入莫斯科波尔绍伊剧院。
  1901年起夏里亚宾出现在西方,首先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饰演博伊托《梅菲斯托菲勒》中的魔鬼,托斯卡尼尼认为这位俄罗斯男低音是他遇到的最有歌剧天赋的歌唱家。1907年夏里亚宾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并不成功,但1921年他又回到那里,并成功演唱了八个演出季。1913年他被介绍到伦敦,在独唱会上演唱俄罗斯传统歌曲,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从此传遍世界。1917年革命后,夏里亚宾离开俄国,先去了芬兰,最后定居巴黎。
  夏里亚宾的音色淳厚自然,他注重于语言的表达,咬字清晰,尤其在演唱俄语时尤为突出,他的诠释充满了戏剧感,表情夸张,很多特点刚开始接触时并非很容易让听惯了现代风格的人接受。拿索斯的两张唱片包括了夏里亚宾演唱的重要角色——梅菲斯托菲勒(古诺和博伊托)、马斯内的《堂·吉诃德》、鲍罗丁《伊戈尔王》中的伊戈尔、加利茨基和科恰克,都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诠释。意大利语剧目《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巴西里奥、《唐璜》中的列波莱罗令人忍俊不禁,威尔第《唐·卡洛》中菲利普的独白咏叹调被他赋予了超强的戏剧性。俄罗斯剧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德科》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阿莱科》中的咏叹调也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当然,最珍贵的录音还是1928年在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现场录制的穆索尔斯基《鲍里斯·戈杜诺夫》中鲍里斯告别与死亡场景。唱片最后还收录了夏里亚宾晚年在日本录制的《跳蚤之歌》和《伏尔加船夫曲》,这也是他不朽的传世名演。
  Preiser
  与其他公司相比,Preiser的历史很长,这个奥地利小公司的创始人奥托·普莱瑟(Otto Preiser)生于1920年,他在1952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最初它是一个奥地利唱片进口代理商,销售RCA和Westminster的唱片。1958年起,这家公司也开始自己录制唱片,但品种很少,比较成功的是1964年为尤利乌斯·帕扎克(Julius Patzak)录制的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从1966年开始Preiser开发了新的系列——声乐历史录音,第一个出现在这个系列中的是维也纳男低音理查·玛依(Richard Mayr),采用了著名的紫色封面,这一系列1987年被命名为“昔日的生活”(Lebendige Vergangenheit)出现在唱片的发行中,品种超过二百个,成为历史声乐录音爱好者收藏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个系列不仅包括德语系统歌唱家,而且还包括意大利语、法语和俄语,Preiser公司的转录也是兢兢业业,质量甚高,具有准确的速度、录制日期、原始唱片编号、转录者等重要信息,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声乐历史录音来源。除了这一系列之外,Preiser还发行歌剧全剧的历史录音,大多数是德国歌剧,像阿本德洛特战时在拜罗伊特指挥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全剧就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Preiser 89970
  小约翰·施特劳斯《蝙蝠》
  1907年
  当今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使世人都知道施特劳斯家族之于维也纳的意义。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轻歌剧《蝙蝠》1894年10月28日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首演,五年之后柏林宫廷剧院上演该剧。不过截止1935年,维也纳共上演了二百余场,而柏林上演的次数达到近五百场!历史上《蝙蝠》的首次录音于1907年春天在柏林完成,这又胜过维也纳一筹,很遗憾的是居然没有包括精彩的序曲。演员的阵容十分强大,其中的三位主要演员就是1899年柏林首演时的歌唱家。
  罗萨琳达的饰演者艾米莉·赫尔佐格(Emilie Herzog)无论在舞台上——菩提树下歌剧院或克罗尔歌剧院,还是在这个录音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明星,她就是1899年柏林宫廷歌剧院《蝙蝠》首演中罗萨琳达的饰演者。赫尔佐格的首次成功是1880年在慕尼黑演出《新教徒》,1883年在拜罗伊特演唱《帕西法尔》中的花仙子,1889年进入柏林时,她已经是个明星了,首演的角色是《魔笛》中的夜后。她最擅长的是莫扎特歌剧的主要女高音角色——芙迪丽吉、康斯坦泽、夜后和采琳娜。   男主角艾森施坦的饰演者罗伯特·菲利普(Robert Philipp)也是首演时的歌唱家,饰演艾森施坦超过二百次。菲利普十八岁进入柏林瓦尔哈拉剧院合唱团,后来活跃在柏林的各个轻歌剧院,大获成功,1890年起他是柏林宫廷剧院的客席歌唱家,一直唱到1931年!菲利普的角色十分广泛,最有名的故事是在一个演出季里,饰演《纽伦堡的名歌手》中六个不同的角色。他与柏林菩提树下歌剧院也保持了四十年的合作关系,1930年,宫廷剧院庆祝了他舞台生涯六十年。
  菲利普的夫人——宫廷剧院《蝙蝠》首演者之一、女高音玛丽·迪特里希(Marie Dietrich)在录音中饰演女仆阿黛勒,她的老师费迪南·叶戈尔是维也纳首个齐格弗里德。迪特里希的生涯1888年从斯图加特宫廷剧院开始,1891年起在柏林定居,她不属于热爱巡演的明星人物,不过1888年已经在拜罗伊特演唱《帕西法尔》中的花仙子了。
  尤利乌斯·里班(Julius Lieban)饰演歌手阿尔弗莱德,这位德国男高音一开始是作为男中音开始职业生涯的,他最著名的角色是《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米梅,他不仅在莱比锡和维也纳演唱,而且还在拜罗伊特登台。
  这个《蝙蝠》的录音虽然年代久远,但非常鲜活真实,歌手之间配合极为默契,最难得的是保留了对白,这就保持了戏剧的完整性。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克劳斯在DECCA的著名版本还是没有对白的。
  Preiser 89144
  理查德·陶伯录音选
  1928-1946年
  理查德·陶伯(Richard Tauber)生于奥地利林茨,他的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牧师,但陶伯自己却希望唱歌。他的第一次考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他竟然选择了瓦格纳的曲目,而他的声音完全没有准备好,从先天条件来说,许多男高音的嗓音比他更响亮,更辉煌。后来他进入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学习钢琴,进步神速,但始终未放弃歌唱的梦想。经过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弗赖堡的声乐教师卡尔·拜恩斯,老师给予他很大的鼓励,并预言他将成为卓越的莫扎特男高音。
  陶伯的首次登台是1912年在弗赖堡的一场音乐会,第一个歌剧角色是1913年饰演《魔笛》中的塔米诺,接下来他饰演了《自由射手》中的马克斯。他与德累斯顿歌剧院签了五年的合同,演一些小角色。1922年,他先后签下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柏林国家歌剧院,每年各演四个月,剩下的四个月参加各种音乐会演出和在其他剧院客席演出。除了演出歌剧,陶伯还在轻歌剧和电影音乐中演唱,这对于他的抒情音色大有好处。1931年他在伦敦首次亮相就是演唱轻歌剧,并到美国旅行演出。1933年,由于他的犹太血统,他遭到纳粹的殴打,不得不离开德国,回到维也纳,直到奥地利被吞并。1938年在比彻姆的指挥下,他首次在英国的歌剧舞台上亮相,角色还是塔米诺。他申请加入英国国籍,二战期间留在伦敦,举行音乐会、广播演出、录制唱片,甚至还创作了英语的轻歌剧。陶伯最后的演出是1947年9月27日饰演《唐璜》中的奥塔维奥——始于莫扎特,终于莫扎特。
  陶伯具有抒情鲜活的男高音音色,他的演唱优雅连贯,温暖动人,出色的气息控制使他拥有极佳的头腔共鸣和极弱的力度,对许多人来说,他的声音就是维也纳魅力的缩影。Preiser的《陶伯录音选》收录了他最有代表性的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唐璜》《魔笛》中的咏叹调,都录制于1938到1939年间的Parlophone公司。这些出色的录音完美地展现了陶伯绝美的声音控制力和对风格的准确诠释。另一部分是当时的作曲家作品,包括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早晨》《小夜曲》《我怀着爱慕之情》《万灵节》,表现出优异的艺术修养和浪漫风情。至于奥地利作曲家吉恩泽尔的歌剧《布道者》和李斯特学生达尔贝特的歌剧《低地》中的片段都是难得一听的曲目。
  Preiser 89202
  许什演唱贝多芬、舒伯特
  1933-1935年
  如果提起典型的德国歌唱家和典型的德国式声音,一定会提到一个名字,就是格哈德·许什(Gerhard Hüsch),最重要的现代德国男中音。许什生于汉诺威,年轻时学习表演,后来才开始唱歌。从1925至1944年间,他在柏林主要的歌剧院——国家歌剧院和市立歌剧院演唱,上世纪三十年代同时还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唱,那段时间是他舞台生涯的高峰,是世界上德国歌剧作品男中音角色的头牌人物。他最著名的经历是1930年和1931年,在拜罗伊特成功饰演了《汤豪舍》中的沃尔弗拉姆一角,指挥是托斯卡尼尼。另外他还和指挥家瓦尔特、比彻姆合作,并在后者指挥录制的《魔笛》中饰演帕帕基诺。1930年起许什开始举行独唱会,之后迅速成为首屈一指的德国艺术歌曲演唱大师。二战后他再也没有回到歌剧舞台上,而是专注于教学,举办大师班。
  许什的音色并不太具有戏剧性,不追求巨大的音量,而是具有圆润的音质,追求精美清晰的咬字。这两张唱片包括了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三部重要的德国声乐套曲,他是历史上首位完整录制这些作品的大歌唱家。虽然《冬之旅》的版本如今已有上百个,但几乎没有能够超越此版的。许什的诠释非常凝练,咬字铿锵有力,对音乐的把握充满了智慧。钢琴伴奏汉斯·乌多·缪勒(Hanns Udo Muller)表现也非常出色,从1930年起他就与许什合作,他们二人在许多德国重要城市和欧洲多国举行演出,配合堪称完美。
  Romophone
  几乎所有唱片厂牌都不会只发行声乐录音,但Romophone却是个例外,这个1993年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只致力于转录78转声乐录音。他们发行那个时代著名歌唱家在一个时期的录音全集,并按照录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佐以精美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介绍,这也是他们的转录工程师马森的一贯风格。另外奥伯特-索恩也是他们的转录师之一。Romophone不仅在转录效果上属于顶级水准,对于歌唱家的选择也有其独到的品位,看看他们发行的歌唱家名字——波丽(Lucrezia Bori)、克莱蒙特(Edmond Clement)、卡尔维(Emma Calve)、加利-卡齐(Amelit Galli-Curci)、加登(Mary Garden)、莱曼(Lotte Lehmann)、穆齐奥(Claudia Muzio)、普朗松(Pol Plancon)、雷恩伯格(Elisabeth Rethberg)、伊丽莎白·舒曼(Elisabeth Schumann)、巴蒂提蒂尼(Mattia Battistini)等等,有些录音只有他们一家发行,十分珍贵。在他们的目录中,有三部录制于斯卡拉的全剧——《阿依达》(1928)、《游吟诗人》(1930)和《蝴蝶夫人》(1929/1930)。1996年公司获得了留声机最佳历史录音奖。非常遗憾的是,Romophone在2003年关门了,爱乐者们现在想听,基本只能找二手唱片了。   Romophone 81005-2&81015-2
  克劳迪亚·穆齐奥录音全集
  1911-1935年
  如果要推荐Romophone最具代表性的制作,那么克劳迪亚·穆齐奥(Claudia Muzio)的全集一定位列榜首。这位意大利的伟大女高音生于歌剧世家,父亲曾是英国科文特花园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导演,母亲曾在大都会歌剧院的合唱团工作。穆齐奥在英国长大,十六岁回到意大利学习声乐,她的首个角色是1910年在马斯内的歌剧《玛侬》中饰演女主角玛侬,接着她在意大利快速发展,1913年首次在斯卡拉登台,饰演威尔第《奥赛罗》中的黛丝德蒙娜,1914年又在巴黎和科文特登台亮相。从1916年起,她应邀在纽约大都会演出普契尼的《托斯卡》,大获成功,并连续演了六年。穆齐奥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也保持着特殊的关系,1919到1934年间在那里饰演了二十三部不同的歌剧。1922到1932年她还经常出现在芝加哥。在穆齐奥的生涯中,经常饰演的角色有阿依达、桑图扎(《乡村骑士》)、玛达莱娜(《安德莱亚·谢涅》)、莱奥诺拉(《游吟诗人》和《命运之力》),当然,饰演次数最多的还是维奥莱塔(《茶花女》)。穆齐奥在1929年的华尔街危机中损失巨大,1930年出现了健康问题,但她还继续演出,并录制唱片。1936年穆齐奥在罗马一次短暂的生病后突然去世,官方报道是心脏衰竭,但其他的猜测很多,包括有自杀的可能性。
  穆齐奥的录音不算多,横跨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大部分都是她饰演的浪漫主义歌剧中的咏叹调,一小部分是当时流行的艺术歌曲。最早的录制于1911年的两段,分别是《人们叫我咪咪》(普契尼《波西米亚人》)和《茶花女》第二幕中的场景。1917到1918年EMI公司为她录制了四十三面78转唱片,1920到1925年爱迪生公司又录制了三十七面。1932年在旧金山歌剧院的开幕歌剧《托斯卡》的广播录音保留了第一幕,尽管效果差得可怜,但却弥足珍贵。穆齐奥的最后录音是1934到1935年间的哥伦比亚公司二十八段电气录音。
  这些珍贵的录音着实令人震惊于穆齐奥的纯正风格(限于当时的意大利作品,其他的差一些)和完美的技巧,所有的录音演唱质量都好得出奇。极为细腻的音乐处理证实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她的音量不大,却有着很大的对比幅度,弱音时的气息控制令人屏息(听听《游吟诗人》的第二首咏叹调)。整体音质高贵无比,色彩富于变化。早期的录音体现出年轻的音色,而晚年自然变得极为成熟,在音乐上的处理也更有戏剧性,速度和力度变化幅度对比更强烈。很多著名咏叹调都有数次录音,非常便于比较。
  Romophone 81017-2
  鲁克莱契亚·波丽的胜利公司录音
  1925-1937年
  正是这套唱片获得了1996年留声机最佳历史录音奖,记录了活跃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长达二十五年的女高音鲁克莱契亚·波丽(Lucrezia Bori)的辉煌历史,和她那令人难忘的精致嗓音。
  波丽生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学于意大利的米兰,1908年首次登台饰演《卡门》中的米卡埃拉。1911年,她在斯卡拉歌剧院参加了《玫瑰骑士》的意大利首演,饰演奥克塔维安。在纽约大都会是波丽重要的经历,她是大都会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令人难忘的歌唱家之一。早在1910年大都会首次访问巴黎时她就参加了演出,她是大都会历史上首个梅丽桑德的饰演者,其他著名的角色包括咪咪、《茶花女》中的维奥莱塔、马斯内的玛侬等。1936年3月29日,大都会为她举行了告别晚会,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表演了节目向她致敬——弗拉格斯塔德和梅尔乔尔演唱了《女武神》第一幕二重唱,罗特伯格和平扎演唱了《命运之力》片段,庞塞尔和马蒂奈里演唱了《游吟诗人》片段,波丽和男高音科洛克斯演唱了马斯内《玛侬》第三幕结尾著名的二重唱。在二十多年的大都会舞台上,她一共演出六百二十八场,饰演角色二十九个。即便退出大都会的舞台,波丽还是到处演出,还记得克伦佩勒1937年在好莱坞碗形剧场指挥洛杉矶爱乐的现场录音吗?里面《波西米亚人》第一幕的片段就是波丽演唱的。
  波丽的音色晶莹剔透,非常独特,她是典型的抒情女高音,在演唱像蝴蝶夫人这样的角色时,虽然觉得音量不大,但色彩层次非常丰富。1925至 1937年胜利公司的录音包括了她最典型的角色。普契尼的咪咪至今很难有超越者,各方面都堪称完美,即便在高超的段落她也保持绝对的控制,毫不声嘶力竭,对于普契尼的音乐风格也把握得十分精到,无论是精确的节奏还是滑音的处理,都经过深思熟虑,而又像是浑然天成。波丽是一位极有智慧的歌唱家,不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她的《茶花女》没有炫耀的高音,而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咏叹调的低音也被她翻高了八度(在今天简直不可想象)。她录制了大量的圆舞曲,充分展现了优雅的魅力。1937年录制的几首西班牙歌曲也是她的拿手绝活,风情万种。
  SYMPOSIUM
  这家公司的唱片封面乍一看十分简陋,但很多资深乐迷都为之倾倒,和简朴的设计有着统一风格的是他转录的音质,几乎不做任何修饰,不降噪,也不除去任何78转唱片的爆点,以非常直白的方式呈现声音。这家标榜专门发行历史录音和稀有录音的唱片公司成立于1985年,至今为止发行了二百五十种左右的唱片,大部分都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早期录音,类别包括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剧全剧,当然最大的部分是歌唱家系列。正如公司介绍所说,很多稀有录音在他们家都能找到,有的虽然并非全集,但也相当难得了。当你把SYMPOSIUM的唱片放入唱机,如果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会吓一跳,简直就像是听到了78转唱片的声音,无比真实,这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Marston那样找到最好的品相,然后经过精心的处理得到现代可以接受的声音。如果对比这两家公司相同录音的转制,Marston无疑要更讨好一些,而SYMPOSIUM则更原汁原味。唱片的说明书虽然简单,但内容也颇有质量,对于唱片内容和录音历史背景的了解帮助很大。   在前几章中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很多该公司的制品,包括尼基什的大部分录音、李斯特学生弗里德海姆和达·莫塔的录音、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的录音、比彻姆最早的录音等等。声乐录音方面,SYMPOSIUM出版了许多重量级歌唱家的专辑,其他还有数个系列,例如一部分歌唱家专辑收录在“歌剧录音”系列中,另外“哈罗德·韦尼(Harold Wayne)的收藏”也是非常著名的系列。
  SYMPOSIUM 1207&1208
  莉莉·蕾曼录音全集
  1906-1907年
  莉莉·蕾曼(Lilli Lehmann)是录制唱片的歌唱家中,年纪最长者之一,虽然帕蒂比她要大五岁,但蕾曼的录音内容分量更重,状态也要更好一些。蕾曼1848年生于德国许茨堡,父母都是优秀的歌唱家。她1865年10月即首次在布拉格登台,饰演《魔笛》中的第一仙童。长达四十五年的歌剧职业生涯和超过六十年的音乐会生涯使她成为史上最强的女高音歌唱家;在1876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就出现了她的身影,在首轮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演出中饰演沃格琳德和海尔姆威格;1884年在伦敦演出,1885到1890年出现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瓦格纳音乐在美国的普及做出了贡献;1899、1903和1909年分别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巴黎和维也纳歌剧院演唱。从1905年起她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后来成为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蕾曼同时还是伟大的艺术歌曲诠释者,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还活跃在舞台上。
  蕾曼可能是演唱角色最广泛的女高音,涵盖了从抒情、花腔到戏剧的各个领域。她同时出色地掌握着莫扎特、贝利尼和瓦格纳的歌剧角色,在她全盛时期,音色有着辉煌的质量和很大的音量,她总共饰演过一百一十七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歌剧中的一百七十个不同角色。
  SYMPOSIUM的两张唱片是仅有的蕾曼录音全集,也是该公司分量最重的制作,资料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蕾曼录制这些唱片时已接近六十岁,并非在她的鼎盛时期,但依然十分动人。在1906到1907年,她仍然保持着不错的状态,曲目都是她最拿手的,相当有分量,尤其是莫扎特超难的咏叹调——《后宫诱逃》中康斯坦泽的两首最为出色,既具有穿透力的灿烂音质,在花腔跑动中又十分敏捷,每个音符都是那么清晰。蕾曼的音乐风格已经十分现代,与帕蒂相比,她的节奏更为坚定,风格的把握也更准确,滑音的运用要少得多。她录制的其他歌剧曲目包括《茶花女》中维奥莱塔、《唐璜》中的安娜、《菲岱里奥》中的莱奥诺拉、《诺尔玛》中的咏叹调、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女武神》中的段落以及莫扎特《女人心》和《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二重唱。在艺术歌曲方面,蕾曼录制了莫扎特的《紫罗兰》、舒伯特的《水上吟》《魔王》《你是安宁》《野玫瑰》、舒曼的《简奏》《月夜》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SYMPOSIUM 1264
  珀尔·普朗颂《歌剧收藏·第五集》
  1902-1908年
  珀尔·普朗颂(Pol Planson)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前十年最活跃、最负盛名的法国男低音歌唱家。他也是最早录制唱片的歌唱家之一,多才多艺,演唱的角色包括莫扎特的萨拉斯特罗以及十九世纪所有重要男低音角色——梅耶贝尔、古诺、威尔第和瓦格纳等等。他具有真正男低音的浑厚音色,以精湛连贯的声音而闻名,音准精确、咬字清晰、音色纯净。
  这位伟大的男低音1877年在里昂歌剧院首次登台,饰演梅耶贝尔歌剧《新教徒》中圣布里斯一角。1883年应邀在巴黎歌剧院演唱古诺《浮士德》中的梅菲斯托菲勒,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参加了马斯内歌剧《熙德》和圣-桑歌剧《阿斯卡尼奥》的首演,与他同台演出的包括美国女高音艾玛·伊姆丝和澳大利亚女高音奈丽·梅尔芭。
  1891至1904年普朗颂活跃在欧洲舞台上,尤其是在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首演了包括马斯内《埃罗迪亚德》在内的好几部歌剧。在经典剧目方面,他主要饰演了《菲岱里奥》中的罗科、《浮士德》中的梅菲斯托菲勒、《阿依达》中的拉姆菲斯、《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波格纳。在科文特花园的成功使普朗颂得以获得纽约大都会的演出机会,1893年11月29日他在大都会首次亮相,并在1893-1897、1898-1901、1903-1908演出季期间,演出达六百余场,其中八十五次饰演古诺的梅菲斯托菲勒。
  普朗颂的录音曲目大多选择了他最擅长的作品——法国和意大利美声时期的曲目。莫扎特《魔笛》中的咏叹调他处理得速度很慢,气息绵长,他的音乐具有一种神圣的气场。梅耶贝尔的几首咏叹调都是难得一听的珍品。在威尔第《唐·卡洛》菲利普的咏叹调中,他的诠释充满了戏剧性,仅凭声音就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心。唱片还收录了他最拿手的两个梅菲斯托菲勒的录音——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和古诺的《浮士德》,体现了法国浪漫风格的精髓。至于并不属于他的角色——《卡门》中的埃斯卡米约,普朗颂降低了半个音,并做了删减。
  SYMPOSIUM 1170
  朱塞佩·安塞尔米
  《哈罗德·韦尼的收藏·第二十集》
  1907-1910年
  韦尼博士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搜集历史声乐录音,那个时候似乎有这么一种热潮,他野心勃勃要达到稀有录音收藏的顶峰,但系统的编辑这样一个浩大工程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系列至今发行了四十张唱片,大部分唱片都是一个或数个歌唱家的录音合集(注意不是全集),有几集则加上了标题,如“法国传统”“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十二英寸柏林人唱片”等等,基本按照当时能找到的78转编号排列曲目顺序,但总的来说还是很难找到规律。
  朱塞佩·安塞尔米(Giuseppe Anselmi)是二十世纪前十年欧洲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海岸的尼科洛西,很小就显示出出色的音乐才能。安塞尔米十二岁进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和作曲。不过很明显他也有一副好嗓子,十六岁就在旅行演出的轻歌剧制作里唱男高音的角色。一次偶然的机会朱里奥·里科尔迪听到了他的演唱,建议他认真开始歌剧生涯并保证他必将成功。安塞尔米在音乐上主要由意大利歌剧指挥曼切奈利指导,而没有受过真正的声音训练,大部分靠自学。他于1896年首次登台,在希腊演唱《乡村骑士》中的图里杜,1900年在意大利首演并迅速蹿红,经常出现在圣卡洛和那不勒斯歌剧院。1904至1908年是英国科文特花园、米兰斯卡拉和蒙特卡洛歌剧院的常客。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也受到特别的欢迎。一战以前,他还在布鲁塞尔、柏林和维也纳演唱。他的巨大成功还发生在圣彼得堡、华沙,尤其在马德里,他甚至遮去了卡鲁索的光芒。一战结束后他逐渐退出了歌剧舞台,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安塞尔米通常被认为代表了最后的意大利美声传统,即使在演唱“穿上戏袍”这样的真实主义作品时,音色还是保持绝对优美。SYMPOSIUM的唱片收录了二十五面唱片,由钢琴伴奏,于1907至1910年在米兰录制,那正是安塞尔米的顶峰时期。最让人心仪的录音是来自威尔第歌剧《路易萨·米勒》的男高音咏叹调,也是最能体现他漂亮音色的曲目,音乐处理也是正宗的威尔第风格。多尼采蒂的《唐·帕斯夸莱》中的咏叹调是他最完美的录音,有着可爱的分句和精美的弱音段落。法语和德语的作品——无论是马斯奈的《玛侬》还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早晨》,都用意大利语演唱,这在当时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个时候音色漂亮最重要。安塞尔米还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在演唱的间隙清嗓子,不仅在准备开始演唱时,甚至在乐句之间,虽然录音年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了,但还是听得一清二楚。
其他文献
十九世纪中叶,在音乐艺术的园地里绽开了一朵奇葩,这就是被称为“诗的管弦乐”的交响诗。  “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用,1854年他的《塔索》在魏玛演出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称。这是指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李斯特认为作曲家通过这种体裁,可以“在其中重现他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它们发生交往”。  李斯特以后,理查·施特劳斯和西贝柳斯等人称他们的交响诗为“音诗”;有时因创作题材的不同又有“交响音画”
期刊
这是2012年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星期广播音乐会。演出开始,一男一女、一左一右,这对双钢琴演奏组合瞬间用极富戏剧张力的《大探戈》抓住了观众的眼睛和耳朵。九十分钟的音乐会中,台下观众无论老少都几乎没人分过神,独奏曲目《格拉纳达之夜》《小丑的晨歌》《塞维尔圣礼》《内心印象》等曲目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虽都不是非常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两位演奏家精致而细腻的演释却似乎牢牢掌控着整个上海音乐厅的气场;整场音乐会以双钢
期刊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为沙皇和他家属作的音乐》的文章。(见《音乐爱好者》2011年第6期)最近又买到两张一套跟沙皇有关的唱片,名叫《圣彼得堡朝廷的室内乐》,十分精彩。  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在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当然也影响了俄国朝廷未来的音乐生活。彼得大帝本身对音乐并无兴趣,据说,他曾对汉诺威公主说过:“我宁愿去航海或者去放焰火,也不愿去听音乐。”但是他却想把他的朝廷改造得十分西方化,
期刊
在中文语境中,作为音乐家的罗忠镕与勋伯格,他们的名字时常一同出现。  1973年,罗忠镕翻译了勋伯格的《和声学》,他评价此书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传统和声的理论著作之一”;罗忠镕还曾为《现代音乐鉴赏辞典》撰写“勋伯格”词条,强调勋伯格的音乐“并非人们往往误解的那样是过分理智而非感情的”;罗忠镕在勋伯格十二音序列基础上所独创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技法,在西方思维与中国意蕴中找到平衡,成为中国当
期刊
如果问哪个领域的历史录音种类最多,答案肯定是声乐。那个时代最容易录制的就是唱歌,而且声音效果最好的也是唱歌,人声没有乐器那么宽的音域——没有高频也没有低频,也不像交响乐队那么难伺候——对着拾音号筒唱就行了。大多数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也都比较短,适合四分多钟一面的唱片,伴奏也容易,一台钢琴就能解决问题,而且那不是主角,有个响就行了。那个时代的录音没法剪辑,也没有什么混响处理,反倒更真实地反映了歌手的
期刊
如果将瓦格纳、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这三位作曲家放在一起并作为话题的中心来谈论交响乐,听来颇有“奢华”之感。这题目太大,做博士论文或写学术专著都可以。但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2012年10月底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两场音乐会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它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三位大师的创作,将其作为一个“音乐史话题”来言说晚期浪漫派交响乐艺术的辉煌。  先看看这两场音乐会
期刊
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是国内首个每年夏季定期举办的大型古典音乐节,由上海交响乐团于2010年创办,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和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夏尔·迪图瓦担任联合总监。举办了两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在今年的7月29日将迎来第三届。而今年一改传统交响作品为开幕式音乐会的惯例,引人入胜地以多媒体的交响电影配乐《指环王》音乐会拉开帷幕,以《蓝色星球》纪录片配乐作为第二
期刊
7月29日至8月12日,2012(第三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将以崭新的形象与广大观众见面。本届音乐节的主题“热古典”,寓意今年夏天音乐节将会掀起的一股古典音乐热潮,“热古典”也是音乐节所期望营造给观众的一种氛围。作为“热古典”主题的有力印证,本届音乐节将实现两个“跨”——音乐节会场横跨浦江两岸,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陆家嘴中心绿地为主会场,黄浦区的外滩源(原联合教堂)为分会场,隔江遥相呼应,形成音
期刊
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知识的广博、见解的超群、技能的高妙之外,总还有些别的因素吧,比如能说会道、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八面玲珑,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长得清秀俊丽、口齿伶俐,或者上得了台面、入得了镜头,可能也是能够成名的重要资本;甚至有点怪癖,比如喜欢与狼生活在一起、敢于梳“朋克”头、戴叮叮当当的饰物、穿皮牛仔裤上台,或者干脆是个买菜烧饭的大妈,也能成为让经纪人大肆吹捧的好资料。记得二十年前
期刊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它几乎超出理性的强烈,使人渴望亲历在两个对立世界之间产生的碰撞与交流,见证两个极端之间的对话所带来的无限希望。  是不是因为从小成长于世界上一个与众不同而且相对复杂的地方,才促生了这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把两个相距甚远的音乐版图联结在一起?抑或是使需求更单纯,只想找到一扇门,打开它就能找到从小就一直追寻的梦想。  不管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还是当代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