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生命更精彩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的难于描摹和难以言传,也成了乐评的两难之处:说深了,许多人看不懂;说浅了,更多的人会说没意思。沪上相当活跃的乐评人任海杰一直希望,他写的乐评能努力做到“专业无纰漏,业余能接受”;我以为,除了专业学术论文之外,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最近,继前几年的《音乐心情》之后,文汇出版社又推出了任海杰的第二本音乐随笔集《经典音乐如是说》,那么,且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如何说。
  “在指挥界,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一直是个话题。”
  这是本书的开卷第一句话,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我。文章的缘起,来自一部纪录片:卡拉扬晚年,某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执棒,取得巨大成功,在和前来祝贺的夫人拥抱时,他喃喃自语:“富特文格勒又要不满意了。”这样一闪而过的一个细节,一般观众可能都不会注意,却被作者抓住了,并由此生发开去,深入剖析了卡拉扬的“心事”。文章不长,却跌宕起伏,把两人所代表的不同指挥流派,两者纠葛的来龙去脉,乃至个人行事作风等等,都作了简明生动的勾勒,展示了卡拉扬内心真实的一面。作者的敏锐,和对材料的烂熟于心,由此可见一斑。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在《伯恩斯坦的痛苦》一文中,作者又抓住了一个难得一见的镜头:伯恩斯坦头发凌乱,趴在工作台上,右手无力地前伸,手中的笔脱落,墨水滴落在几经涂划的乐谱上。由此出发,作者以富于感情的笔触,为我们解析了一个英姿勃发,极具个性的一流指挥家,如何一生钟情于创作,却始终离作曲顶尖大师差一步,徘徊于创作和指挥之间的内心纠结和隐痛。
  正如大提琴家王健在为此书作的序言中所说:“我是海杰的知音,他的话我听得懂,还经常被他的话感动。”作者经常从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个契机展开,再加上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叙述能力,深入浅出,使此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某种意义上说,还颇有点“可视性”。因而与一般乐评相比,就少了点隔靴搔痒,多了点亲切感人;少了点玄虚空洞,多了点真情实景。也许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书的上半部分主要谈交响乐,下半部分则主要谈歌剧。此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贯通,可以看出作者涉猎甚广,用功颇勤。书中很少有对某一曲目条分缕析的文章,更多是依仗作者对音乐史和音乐家的熟悉,把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从自己的认识过程和感受出发,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丰富的材料在作者的糅合和比对下,展示了别样的风采,尤其是对于欣赏歌剧,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例如,作者把1996年七十二岁高龄的男高音贝尔贡齐在大都会歌剧院的引吭高歌、2005年男高音弗洛雷兹(Juan Diego Florez)在演唱《军中女郎》中的咏叹调“快乐的一天”时,“连喷十八个高音C”等集结为歌剧中的难忘时刻;把2001年在意大利演出的《弄臣》第二幕中,由于演唱出色,吉尔达和父亲利哥莱托的二重唱,与紧接着曼图亚公爵的咏叹调“女人善变”都让人欲罢不能,连唱两遍以及2003年,法国女高音娜塔丽·德赛在演出托马(Ambroise Thomas)的《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发疯时非常投入,乃至指挥一时无法继续,索性放下指挥棒,与观众一起向她鼓掌等精彩场景,汇集为歌剧中的疯狂场面;还有歌剧中的谢幕、一曲难忘、小角色之死等等,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再现,引人入胜。对“三高”以后的男高音和卡拉斯之后的女高音,他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除了对一干名家名剧的评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相当的篇幅,对国人原创的歌剧,如《秦始皇》《赌命》《西施》《楚霸王》等作了中肯的、相当内行的评论,关于剧本和音乐的得失,往往一语中的。
  书中更有启示意义的是作者对音乐热爱与分享的理念。任海杰先生是位报社编辑,无论是职业,还是家世,完全没有一点音乐的专业背景。而且据《中国乐评人手记》一书所收录的,他的自述《音乐唤醒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所言,他是从小喜欢书法,而后喜爱文學,从事小说、散文创作,颇有收获;而与音乐,尤其是西洋音乐,早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直到“人到中年时,是音乐,猛一下开启了我灵魂深处的一扇大门,它让我领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么美妙,那么至情,那么丰富,那么百感交集。我仿佛重新开始了一次新的生命旅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收听上海电台的调频音乐开始,此后,就像“着了魔似地”,他没日没夜地听音乐,最多时,一天听十多个小时。他把晚上听音乐视为一天的“第二幕”,有时,听完现场音乐会,回去还要听唱片来进一步消化。他把音乐视为“生活的兴味,生存的乐趣,生命的境界”。他说:“一种全新的体验、感悟和境界似乎在召唤着我,使我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了想倾诉什么的愿望和冲动。”
  还是王健先生在书序中说得好,任海杰“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和对音乐的热爱,是他最大的发言权”。这样的感受日积月累,喷涌欲出,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乐评的天地。不是因为职业的需要,不是为了卖弄学识,而只是热切地希望有个途径,能跟同道友朋们分享。
  如果你有机会能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悠然心会:从一个“半路出家”的乐迷,到一个有一定影响的乐评人,无论是他的爱乐经历,还是他的乐评,他都像我们身边的老朋友一样,不是那样遥不可及;他在对我们絮絮而语,他在与我们携手并行,一起走向更美妙的音乐天地。全书的最后,作者引用了德国钢琴家弗格特的一段话:“人不想变成机器,就应该亲近音乐和艺术……音乐真的能感动人,而这份感动会改变人的一生,让生命更精彩。”音乐已经改变了任海杰先生的一生,那么,是否也会改变你我的人生呢?
其他文献
在中文语境中,作为音乐家的罗忠镕与勋伯格,他们的名字时常一同出现。  1973年,罗忠镕翻译了勋伯格的《和声学》,他评价此书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传统和声的理论著作之一”;罗忠镕还曾为《现代音乐鉴赏辞典》撰写“勋伯格”词条,强调勋伯格的音乐“并非人们往往误解的那样是过分理智而非感情的”;罗忠镕在勋伯格十二音序列基础上所独创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技法,在西方思维与中国意蕴中找到平衡,成为中国当
期刊
如果问哪个领域的历史录音种类最多,答案肯定是声乐。那个时代最容易录制的就是唱歌,而且声音效果最好的也是唱歌,人声没有乐器那么宽的音域——没有高频也没有低频,也不像交响乐队那么难伺候——对着拾音号筒唱就行了。大多数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也都比较短,适合四分多钟一面的唱片,伴奏也容易,一台钢琴就能解决问题,而且那不是主角,有个响就行了。那个时代的录音没法剪辑,也没有什么混响处理,反倒更真实地反映了歌手的
期刊
如果将瓦格纳、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这三位作曲家放在一起并作为话题的中心来谈论交响乐,听来颇有“奢华”之感。这题目太大,做博士论文或写学术专著都可以。但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2012年10月底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两场音乐会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它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三位大师的创作,将其作为一个“音乐史话题”来言说晚期浪漫派交响乐艺术的辉煌。  先看看这两场音乐会
期刊
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是国内首个每年夏季定期举办的大型古典音乐节,由上海交响乐团于2010年创办,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和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夏尔·迪图瓦担任联合总监。举办了两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在今年的7月29日将迎来第三届。而今年一改传统交响作品为开幕式音乐会的惯例,引人入胜地以多媒体的交响电影配乐《指环王》音乐会拉开帷幕,以《蓝色星球》纪录片配乐作为第二
期刊
7月29日至8月12日,2012(第三届)上海夏季音乐节将以崭新的形象与广大观众见面。本届音乐节的主题“热古典”,寓意今年夏天音乐节将会掀起的一股古典音乐热潮,“热古典”也是音乐节所期望营造给观众的一种氛围。作为“热古典”主题的有力印证,本届音乐节将实现两个“跨”——音乐节会场横跨浦江两岸,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陆家嘴中心绿地为主会场,黄浦区的外滩源(原联合教堂)为分会场,隔江遥相呼应,形成音
期刊
大凡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知识的广博、见解的超群、技能的高妙之外,总还有些别的因素吧,比如能说会道、精明能干、雄心勃勃、八面玲珑,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长得清秀俊丽、口齿伶俐,或者上得了台面、入得了镜头,可能也是能够成名的重要资本;甚至有点怪癖,比如喜欢与狼生活在一起、敢于梳“朋克”头、戴叮叮当当的饰物、穿皮牛仔裤上台,或者干脆是个买菜烧饭的大妈,也能成为让经纪人大肆吹捧的好资料。记得二十年前
期刊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它几乎超出理性的强烈,使人渴望亲历在两个对立世界之间产生的碰撞与交流,见证两个极端之间的对话所带来的无限希望。  是不是因为从小成长于世界上一个与众不同而且相对复杂的地方,才促生了这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把两个相距甚远的音乐版图联结在一起?抑或是使需求更单纯,只想找到一扇门,打开它就能找到从小就一直追寻的梦想。  不管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还是当代音
期刊
Naxos Historical  在数码时代,拿索斯一直以廉价吸引爱乐者,在曲目上也是古典唱片公司中最广泛的。但是二三流的艺术家阵容始终难以吸引高要求的乐迷,单调的封面设计也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拿索斯发行了一大批历史录音,冠以Historical的招牌,内容涵盖了所有类型——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弦乐器、声乐,很多录音都绝版已久。转录者都是奥伯特-索恩(Mark Obe
期刊
北京交响乐团2012新音乐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音乐季,一个浓墨重彩的音乐季,一个承载着希望与变迁的音乐季。在这个新音乐季中,乐团将打造和推出一百场音乐会,与世界上数十位著名指挥家、独奏家合作,为广大听众奉献出数百首中外名曲。  特殊的春天礼赞  与以往相比,北京交响乐团2012新音乐季整整提前了半年开幕,且在规格提高、规模扩展、参与人数有了极大增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以浩大的声势和充实的内容吸引听
期刊
挪威特隆赫姆室内音乐节(Trondheim kammermusikkfestival)的开幕之夜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热情互动,就连停靠在港口的船只也加入了庆祝的行列,用悠扬的汽笛为这场盛大音乐庆典奏响的“小镇之声”和上自己的旋律。聚光灯下的当红音乐家伯格蒙德·斯卡斯利安(Bergmund Skaslien)也被抢了风头,悠扬的中提琴演奏不时被起重机倾情“互动”的隆隆声打断。这是个离奇的音乐之夜,奔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