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展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探讨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讨如何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乡村人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动乡村地区多方面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科学性;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2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一)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涵盖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通过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可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策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无论是在乡村治理的内容,还是手段上都有所创新。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并且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日渐提高。但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2]。因此需要继续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为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努力。
  (二)乡村治理的意义
  第一,从群众角度分析。从乡村群众的生活层面讲,有利于维护乡村生活秩序、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国乡村治理至今得到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生产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乡村生产方式在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不断改善,但是在乡村治理上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完善,由于传统的历史习惯,在乡村治理上由村干部说了算,未实现真正的村民当家做主。同时,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需建立健全教育保障制度。又如,在生活负担和生产成本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乡村治理工作要得到推进,就要着手解决乡村现存问题,并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不仅要从实际上解决问题,也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第二,从国家层面分析。从国家治理层面上看,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国家要根据矛盾的观点、发展的眼观、辩证的方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方法看待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有效管理乡村秩序。乡村治理方法的不断科学化,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與健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4],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治理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扩大,由此推动国家治理不断走向现代化。
  二、乡村治理工作的原则和思路
  推动乡村治理工作,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4]。乡村治理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积极投身乡村治理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乡村和城镇发展的差距,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5]。加强乡村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资源的流通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6],有助于加快乡村的城镇化转变进度,实现城乡的互利共赢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治理方面,需要强调规划在乡村治理措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按照规划内容逐步实施乡村治理的各项措施。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7]。
  三、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措施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
  治理的科学性是指在乡村治理中颁布的条例和采取的措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8],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然而矛盾也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之分。不同事物的发展之间有共性,在把握共同特征的时候,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特殊性矛盾。抓住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有效解决问题、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有效措施。乡村治理措施的采取和应用应根据当地的特殊性对症下药。例如,在治理中,要把握乡村的特点,理清与城市治理的区别。乡村地区地广人稀,各个地方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对症下药,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坚持协同发展的眼观看问题,推动乡村治理信息化
  在当前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信息内容也变得多样化。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起来有一定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近年来提高不少,但普遍上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乡村群众易受舆情影响,判断能力较低。
  在新媒体的时代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信息传播上来看,乡村治理要坚持依法治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明白扰乱公共秩序需要承担的后果,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安全卫生意识。在信息化时代,农村网络大面积覆盖,通信设施普及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变了乡村生活方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线上宣传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能够提高传播的时效性。以人民需求为主体,坚持科学治理,而不是满足于行政的便利。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坚持信息公开化,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也反映出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信息内容的传播只是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方式和策略才是根本之策。在互联网上,信息的把关实效还有待提高。在网络上蔓延的虚假信息以及恶意信息对网民造成了错误的引导,煽动了不良情绪的滋生。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舆情传播的主体。要根治互联网上信息恶意传播的现象,就应该从信息传播活动主体入手,对网络背后的“操纵者”进行整治。   (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乡村治理积极性
  农民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创造者。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通同志说过,中国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农民人口数在社会中占据的比重较大,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生产以自然经濟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是城市和工业化建设的主要贡献者。21世纪以来,国家在对农民的发展和改造上也高度重视,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农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国家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上也收益颇丰。但基本国情未变,还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4]。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发展进步之间息息相关。而乡村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由于主体意识的薄弱以及受教育水平偏低,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低。由此,可以通过提高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加强主人翁意识的宣传来达到调动群众的目的。并且在创造出社会财富之后,在财富的分配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尽可能使每位乡村群众都享受到乡村治理的成果。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是坚持个别领导者的主体地位[9]。政府既是公共意志的代表者也是执行者。在权力关系上领导者应该明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和考察制度,防治滥竽充数。
  四、结语
  从目前乡村治理的开展情况来看,治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农村治理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中国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治理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中国乡村治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指导也是正确的指导,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而乡村治理工作是全方位的治理[2],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乡村治理工作需继续投入开展。在日后的工作中,乡村治理应不断向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参考文献:
  [1]陆乐.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国家治理方法论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15.
  [2]高其才.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历程、价值目标、现实挑战、制度完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5(3):87-99.
  [3]许耀桐.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论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4):17-22.
  [4]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5.
  [5]唐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20.
  [6]刘军.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7]杨璐璐,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催生的农民获得感[J].改革,2017(1):32-48.
  [8]王安琪.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9]郁从娟,阎静.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学理论,2021,40(3):86-88.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饱受争议的“非升即走”制度  202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该校数学系老师姜某将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某杀害。据相关人士透露,姜某是该校人才引进人员,为期六年的科研任务考核不合格,即将面临解聘,而当天正是王某代表学院宣布这一决定。尽管此事件尚没有明确定论,但网友还是把这起事件的矛头对准了高校的“非升即走”制度。  6月15日,因为“非升即走”被辞退的留德海归博士吴强,正式在北京市海淀区法
期刊
摘 要: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日显紧迫。以“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为出发和皈依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应其“人文”特性,直面组织伦理和个体伦理建设的不足,在关怀伦理的视域之下,构建思政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路径,以关怀文化建设来营造氛围,以培养元胜任力为基础,以提升共情能力为主要手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职业道德;关怀伦理  
平遥县朱坑乡全乡3475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26户贫困户全部“摘帽”,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作为平遥县脱贫攻坚主战场,朱坑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决胜脱贫攻坚”与“建设大美朱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加强高等学校的品格教育和思想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教育任务,而高等学校的党建创新工作也应当跟随发展脚步。那么,新时期下高校党建创新工作应当如何开展?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又如何?本文针对新时期下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做出详细分析和介绍,期望实现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新突破。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D267.6 文献
摘 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教学效率并不理想,所以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互联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展开了探索,以期高校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群体规模在不断壮大,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个问题对高校来说显得尤为紧迫。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羊群效应”的视角分析第二课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其对第二课堂工作的启示,试图以此促进第二课堂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羊群效应”;第二课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殉道和守望  1903年8月13日,清政府驻美公使谭锦镛奉命来到旧金山处理外交事务,因为留着长辫子,他遭到了当地警察的侮辱和毒打,警察将他的辫子拴在栏杆上,像牵狗绳一样当街示众,在一片“长辫子,猪尾巴”的嘲讽声中,泱泱大国外交官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围观的一位华裔商人不忍国人落难,花重金将他赎出,但遭此凌辱,谭锦镛自认无颜苟活,便從旧金山大桥纵身一跃,含恨自尽。  据史料记载,谭锦镛跳桥的那一刻,赎出
期刊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越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确保其以更好地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基于此,本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愈发明朗的当今社会,作为通用语言的英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目共睹。本文以“一带一路”得到落实的当下为落脚点,从跨境电商的视角出发,在对英语谈判涉及文化背景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方因素,对英语谈判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随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谈判话语的运用技巧,如专业话语、幽默话语等,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以启发,为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一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使命,是新时代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提振青年学生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的迫切需要。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渠道作用,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整合中国故事教学资源,剖析中国故事精神本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方法,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开辟学生和英雄讲中国故事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