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不仅只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能面对客观现实,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育观点认为,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自己的实践活动领航创新的思想,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下面谈 一谈我在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 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 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要切合实际,与所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做出深入细致的解释;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和梯度,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出另一些问题,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和进行思维活动,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造。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 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 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 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 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有效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要使数学学习取得较 好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即看教材,看图片,看例题,要做到看前编好提纲,并指导学生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想”。即想思路、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解题技巧等;
3、让学生会“讲”.即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
4、带领学生会“做”.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
5、引导学生学会“串”。即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学 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实现了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应该有问题的解答变式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变式训练:具体做法有: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叙述方法。
2、改变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和结论。就是把问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结论,把结论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变的途径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广阔;变的式样就越新颖,学生的思维越灵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维越深刻。所以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育观点认为,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自己的实践活动领航创新的思想,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下面谈 一谈我在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 学生带着一种高 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 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要切合实际,与所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做出深入细致的解释;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和梯度,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出另一些问题,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和进行思维活动,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造。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 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 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 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 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有效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要使数学学习取得较 好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即看教材,看图片,看例题,要做到看前编好提纲,并指导学生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想”。即想思路、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解题技巧等;
3、让学生会“讲”.即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
4、带领学生会“做”.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
5、引导学生学会“串”。即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学 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实现了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应该有问题的解答变式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变式训练:具体做法有: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叙述方法。
2、改变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和结论。就是把问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结论,把结论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变的途径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广阔;变的式样就越新颖,学生的思维越灵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维越深刻。所以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