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风 灼灼赤子情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佛锡简介
  陶佛锡,别署墨藻居士。1937年生于北京。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三届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佛教协会“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顾问。
  先生幼承家教,受业于其舅父国画名家任率英先生,又师从书法篆刻名宿金禹民先生,书画双修。书法以小篆见长,作品法度严谨、工整秀丽、古朴典雅、朴拙稳健。绘画擅工笔重彩人物仕女,画风工细,洗练雅丽。书画作品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省以上书画展览,并赴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展出,被多所博物馆、碑林收藏。先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德艺双馨,广受钦仰。
  199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荣誉称号。2001年因书法成就突出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表彰,荣获“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2003年,获“河北省书法创作奖”。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授予“最具投资人物”称号。
  任何一件成功的书画作品,首先让读者感受到的是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往往表现出艺术家才智与个性的多侧面。我与陶先生同事多年,读他的书画作品总感觉到一种优雅宁静、谦谦君子的文化风韵。几十年来,他始终不为世风所惑,深扎传统文化的沃土,固守民族的文脉,追寻中国书画艺术的本源,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这无疑也彰显出一个当今文人的赤子之心。
  陶先生生于京都,幼承家教,喜好书画,绘画师从其舅父——当代著名国画家任率英先生,书法受教于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禹民先生。这种师出名门的艺术成长过程决定了陶先生走的是一条较为传统的艺术道路,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功底。而在传统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正是众多艺术家的成功经验。


  陶先生书法以小篆见长,兼通隶、楷,这在当今书坛尚属“少数派”。尽管古人认为“古大书家,必通篆籀”。(明代丰坊语)但当今识篆者仍是寥寥,即使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篆盲者也屡见不鲜。陶先生独辟蹊径,甘愿在篆书上下苦功,也实属难能可贵。篆书自秦以来,在中国书坛日渐衰减,自“二李”(李斯、李阳冰)之后,确实有过冷寂,但并未绝迹,特别是清代邓石如“开一代书风”,曾让篆书再度辉煌。清包世臣曾有诗曰“斯冰谷既折,千载绝妙迹。吾皖产布衣,壮观顿还昔。”陶先生正是追随邓石如,孜孜矻矻,志在篆书领域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石如篆法,以二李为宗,纵横捭阖,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为近”(《清史稿:艺术传》),陶先生在学邓氏方面,注重在他的“玉簪”风格基础上,再参以自己的追求。
  清评邓石如篆书是“稍参隶意”。如将邓氏小篆与李阳冰、李东阳、王澍、钱坫、孙星衍、杨沂孙等篆书作品相对照,可以明显感到,邓氏确实使不少弧线改为直线,使有些结体变圆为方,或增加了方势。在用笔上,使不少长划“笔到即收”,出现露锋。这都是他“不以少温为归”,守成法而不拘于法的结果。陶先生在这方面似乎并未一味追随,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采取的折中笔意,故在结体上,既不像“二李”的一味圆转,也不像邓氏的方形外露。追求的是肥瘦相和,骨肉相称,含蓄蕴藉,和平大度。篆书虽然线条相对单纯,但在结体上,通过线条分割,点划避让,使之变呆板以灵动,铸均衡以神韵,从而“婉而通”,以达到气贯全篇。这确是修篆者的功力所在。如果说,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审美的主要意味在其空间构成的话,那么均衡化,对称化,使小篆成为一种静态美的典范。但静态美把握不好最容易出刻板、僵硬、松散现象,以致神韵全无。这多半是对点划机械分割的结果。陶先生承继秦篆的上收下放、上紧下松的结字特点,这种总体构成模式,远比某些篆家(如钱坫)“平均分割”要显得灵动。“玉筋垂拱”般的长线为书者提供了更多的抒情空间,或遒健,或婀娜,或飘逸,或苍劲,这也是书家最见功力点睛之笔。应该说,陶先生在这方面发挥得较好,从而形成疏朗与坚实、空灵与丰厚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峨冠博带,大袖生风之感。同时为整篇作品的贯气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陶先生使用长锋羊毫,这似于邓氏相同,追求“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园时更觉方。”起笔先是蓄势,藏锐于圆,故得浑厚朴茂之劲而无“却薄”之疾。刘熙在《书概》中说,“篆之所尚,莫过于筋患其驰,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趋笔自力有诀也。”看来陶先生对此是深有感悟,故在线条的用笔上不激不厉,驰张有度,使线条处理如老僧补衲,平和静穆中又见清刚飘逸。
  在陶先生的篆书作品中,尚有部分甲骨文、大篆、虽然数量不大,却也足以表现书法家的审美情趣和笔法的功底。扇面“言事有高识”是用甲骨文笔法创作的作品,他一反小篆圆转笔法,采用笔锋藏露结合,线条多用折笔,使作品带有明显的金石趣味。再加上结体简洁,疏朗清峻,由此可以看出,陶先生对作品在书写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颇具匠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陶先生采用上方大篆创作的几幅书法作品,如:“喜为善行”“德不孤 必有邻”“盛世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地不春风”等,颇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这种书体在历届书法展览中已很少出现。上方大篆也称九叠篆,先秦早已有之,古文獻记载,李斯就是将这种字体改造成为小篆的。这种字体后人多用于篆刻的印章中,宋仁宗皇帝也曾用其铸造过“皇帝通宝”钱币。这种字体笔画繁复,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在体现汉字的装饰性、开放性方面,仍不失是书法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以此创作的书法作品在给人一种整饬美、装饰美的同时,也给人一种高古、神秘之感。

  陶先生在书法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其绘画艺术也显示出较高造诣。 这次收录到选集中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三类:一是工笔仕女画 ;二是半工半写的硃绘钟馗降福图;三是佛菩萨圣像。这些作品仍然承继了任率英先生的艺术风格,带有浓重的民间画风,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中国画最讲究用线,因为“线是联系笔墨语言和真实形状之间的中介因素”,“中国画用线既非主观上的随意行为,又非客观的模仿过程,它是历史上多年沉淀的、共同的视觉规定。”(毕建勋《万象之根》)因此,线条既可完成对描绘对象的形和神的表达,也可表现对象质感,还可表现作者的情感和笔墨情趣。陶先生由于有较深厚的书法功底,故线描功夫很深,用笔轻、重、疾、徐、顿、挫、转、折,驾驭自如。仕女画和佛像多用“高古游丝描”,以表现轻柔丝绸衣物的质感和人物娴静典雅的情趣。有时也用“兰叶描”来表现飘动的衣带,以产生强烈的动感。《钟馗》则多用“铁线”和“折芦线”,塑造其刚强威严之势。陶先生在用色手法上主要是“填、染”两种,色调亮丽明快而又不失典雅。不管是“远观其势”还是“近观其质”,其协调统一的格调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近期推出的六尺巨幅,如:《洛神赋》、《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静思》等,画大而不失精致,更加显示了他用线施色的深厚功底。应该说,陶先生在绘画选材上是极传统程式的。特别是《钟馗降幅图》之类,自唐代吴道子始,几乎历朝各代画家均留下过此类题材画作。单近代一些著名的绘画大师,如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有许多笔简意深、状物传神的精妙钟馗画作品传世。钟馗这个“似人、似鬼、又似神”的特殊形象,历代画家都借其“谐音表意”、“托物寄情”、“缘物达志”,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故钟馗的形象千差万别,在姿态上形成各自的独特风貌。陶先生对这一形象的把握既没有在奇特狰狞、神秘怪诞、以丑治怪、以猛治恶上发挥,也没有像《钟馗嫁妹》、《钟馗簪花》那般在“人情味”、“生活化”上挖掘,而是塑造了一位动态上高雅、平和,相貌上慈祥、可亲的戏剧舞台形象。在构图上,除五只蝙蝠(蝠与福同音,取“福从天降”、“福在眼前”之意)外,不加任何背景衬托,使之“一人亮相、满台有戏”,这种高度概括,省去枝节,充分利用大片空白,来强化钟馗的相貌和整体动态,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逆光效果,使钟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单从构图看,和清代任伯年的《仗剑钟馗》相近,但人物的姿态则全然不同,多以舞台化处理,更接近戏剧中的“间离效果”,使之更加意象化。在赋色上多用朱砂单色,“以意赋彩”更增加了钟馗“迎祥納福、扶正除邪”的象征意味。


  品味陶先生的书画艺术,会给人一种总体印象:即多中和、虚静、典雅;少粗放、狂怪、奇诡。特别是线条的温柔敦厚,含蓄内蕴,园重平留带有浓重的谦谦君子之风,在静思默想中能让人感悟到那种幽深清远、淡泊自然的审美情趣。这些笔墨语言的艺术特点,也许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情趣使然。艺术家的见识学养,既反映在高尚的个人情志、脱俗的审美追求上,也反映在书画的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陶先生对传统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艺术追求上始终以一种恬淡的心态,不事张扬,甘于寂寞,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故在技术表现上,则宽裕敦厚,雍容自然,从不取媚流俗,好奇致胜。说到底,这也是一种乐于释道境界追求。陶先生晚年曾热心于佛、道、儒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从事过一些佛道文化艺术活动。现为河北省佛教协会“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河北省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顾问,受佛道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与世无争,“即心即佛”的超脱心态。但陶先生毕竟不是出世的佛道门徒,他坚信“广结善缘、遍种福田”、“慈悲喜舍、大爱无疆”是为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准则。他更多的着眼点是人民大众,他走的依然是其舅父任率英先生走过的路——做一个接地气的人民艺术家。这也是陶先生赤子情怀的至善体现。是为序。
  (作者简介:张丛海,河北省文联原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河北省书协三、四届理事)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更新领域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读、误解和误区,代之而来的实践或偏离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或造成许许多多难以弥补的建设性破坏。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是201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中方主策展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笔者就城市更新的系列话题对伍江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试图通过权威的视角来解读“城市更新”的科学内涵。  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历史地块更新,棚户区改造、风貌
期刊
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共斩获38金32银18铜,追平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为国人带来荣耀与感动,一次次为中国体育书写新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
期刊
一、严守党纪,加强党性学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党员作风、获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
期刊
我是一名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9年我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揣“六十而立”的人生抱负发挥余热,曾面临诸多选择。但最终走上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关注关爱老龄群体之路。从2011年起,正式涉足老年教育。一直担任江汉区老年大学公寓分校校长。长期从事老年学、老年心理与学习、老化研究、银发产业研究,长期从事高龄老人的教学,对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研究,参与过百万字的人社部岗位技能培训
期刊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房间,我却并未感受到任何暖意。  冰冷刺骨的寒风吹碎了玻璃,玻璃碴儿顺着风落在了被子上。  我想起来被单与床单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换  掉廉价的“外套”,即使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基本劳动力”,但  是仍旧无可奈何。  换掉“外套”后,我的房间最终呈现了一丝红色,推开黄  色的门,蓝蓝的天空让我感到不安。我開始怀疑公交车是否会  按时到来,毕竟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刻
期刊
我熱爱党的事业,也热爱我的工作。  我是一位中医艾灸师,也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在当前伟大祖国复兴的特殊时刻,我为我能亲身传承祖国国学文化,感到很自豪。多年来,我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投资100多万元,带动团队活跃在全国十几个省及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传承中华的中医文化。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并承载起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不管是偏远的山区还是
期刊
黔东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共产党员夏克勤同志,在协会党支部的领导和书记黄明光的带领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管理,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党课,党史,重走长征路,在黄明光书记带领下,积极参于履行社会职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向企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阐述参于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动员企业家们主动投入到所在地方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去,发挥自身优势,产业邦扶,带动群众致富,
期刊
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2015年9月拉开帷幕。首届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旨在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促进上海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近日,  《公共艺术》杂志就相关问题
期刊
不知为何,“瞬息间”这个词让我习惯地联想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南京中央商场塔楼上锈蚀的大钟——当时几乎每  座城市的广场、车站或标志性建筑上都安装了这样的报时钟;  由于年久失修,它们的指针无一例外均处于静止状态。这是有  关停滞、溃散的现实的一个绝妙的隐喻,钟摆停止的那一秒变  成了时代的刻度,仿佛瞬间被凝固,过去和未来耽留在无限和  严肃的延宕中。而当指针被再次拨动,钟摆重新恢复其匀速运 
期刊
2017年11月27日,第四届国  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  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来自斯里兰  卡的艺术评论家Jyoti Dhar凭借稿件  《Chandragupta Thenuwara:GLITCH+》  斩获大奖。来自中国的刘加强凭《展览的  幽灵——关于出版物》和Sean Ashton  的《Natural Selection》分获二等奖。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由资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