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与恐惧:从“9·11”开始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caore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房间,我却并未感受到任何暖意。
  冰冷刺骨的寒风吹碎了玻璃,玻璃碴儿顺着风落在了被子上。
  我想起来被单与床单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换
  掉廉价的“外套”,即使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基本劳动力”,但
  是仍旧无可奈何。
  换掉“外套”后,我的房间最终呈现了一丝红色,推开黄
  色的门,蓝蓝的天空让我感到不安。我開始怀疑公交车是否会
  按时到来,毕竟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刻,我的心里有一些焦躁,
  也有些习以为常,本想大声问问司机,却最终迅速地占领了一
  个位子,像是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下了公交车,一边走一边回忆过往,似乎这种不满与悲伤
  总会在一瞬间被强行压制,然后人们都会惊讶于自己的消化功
  能,觉得吃一吃药,病就会好了。想着想着,我到达了此行的
  目的地——帝国战争博物馆(lmperial War Museum)。
  广场上都是孩子和带队的老师,而一门大炮则竖立在广场中
  央,旁边是一块较小的“墓碑”,上面刻满历史的痕迹。我不敢
  走近它,害怕那五颜六色的文字会让我对于固有的认识产生怀疑。
  人是很脆弱的,就算明明知道系统出了问题,也不愿去面对。
  天突然暗淡了起来,伦敦的冬天真是让人感到压抑。我不
  想继续在风中停留,于是顺势走进场馆内部,问了下展览位置,
  就轻步走上了三楼——“恐惧的时代——9·11之后的艺术”便
  出现在我的视野中。说来好笑,引人肃立的展览与孩童的嬉笑
  声彼此间产生了呼应,令人恍若隔世。
  愣了一下后,我决定先去旁边的小展厅看看。
  几排小椅子的布置有些错乱,却似乎是为了这部电影作品
  量身定做的。
  “北屿,它讲的是什么?看不太懂啊!”一直不吭声的日
  本艺术家松子冷不丁的向我抱怨。
  “简单明确啊,现代战争利用一台电脑就可以置人于死地。恐
  惧时间在这种数字化的操作中变短了,但是更加激烈。”我阐述道。
  “就像我们打电子游戏,消灭生命似乎变得更加稀松平常了。”
  我没有继续回应这个话题,心想着恐惧也许并不是看作品
  时的慌乱,而是事件发生后的快速遗忘与适应。换句话说,呼
  喊只是恐惧的表面,习惯恐惧与顺从压迫才是这个时代最让人
  不寒而粟的。
  出了这个小空间,我向主展厅走去,远远眺望,检票员拿
  着一本书在发呆。我没管他,径直从其身边掠过。
  “下午好,先生。”他这才回过神来。
  “您好,这是票。”此时我的右手已经推开了半边的门,左
  手举起票侧着身子示意了一下,便趁势转进室内。
  正对着门的墙壁简单明了地描述了策展人的理念构架:展
  览分为“国防操控”(State Control)、“家园”(Home)、“武
  器威胁”(Weapons)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陈述了这样的一
  个事实:由于“9·11”的出现,西方国家加大了安全检查与监
  控的力度,但是与此同时,公民权利与个体隐私也受到了强有
  力的挑战,而艺术家的作品都以此为背景进行质疑与批判。
  看完第一个板块的文字介绍,我直接踏进了左手边的区域,
  美国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以纪录片的形式拍
  下了真实的“9·11”现场景象,展现人性的脆弱。总共将近一
  个小时的纪录片,我却唯独钟爱一个“针孔镜头”,艺术家把近
  十分钟的时间固定在这一形式上,似乎在用反讽的语气刁难观
  众——对于真相,你我皆只知道表象,而蓝布后面的故事永远
  只能靠猜测进行试探。
  跟随一个高大的背影走出放映室后,我开始看其他的作品,
  大多数“物件”都以“政治符号”为表达形式,内容很直接。通常,
  在政治主题的作品中,“重要政治人物”的出现以及具有历史意
  义的照片会很显眼。居住于纽约的智利艺术家阿法瓦多·加尔
  (Alfredo jaar)的图片作品素材选取了在本·拉登被执行死刑
  时的美国白宫情景一一美国政坛人物的“众生相”。看着图片里
  的氛围,这些所谓的决策者在那一刻好像都变回了“普通人”,
  他们紧张而又兴奋地关注着这位在“斗兽场”中失败的挑战者。
  对于这张图片的长时间关注甚至都让我忽略了艾未未的作
  品。不得不说,这是第一次漏掉了这位话题人物的“声音”。仔
  细欣赏了这两件作品后,我满意地回到了展览前言的位置,开
  始阅读第二个板块。
  实际上,经过了“国防操控”的开场白后,“家园”与“武
  器威胁”的板块是相对同步的。“9·11”之后,先进武器——
  如无人侦察机被广泛运用到监控领域,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家园的“问题”也被无限放大,它没有停留在第一个板块所诉
  说的人类隐私被侵犯,而是强调了这种“武器”所带来的“物
  体内部、建筑内部、人的内心”所遭受的深层次压迫。这种压
  迫是无形的,它不可见却如寒风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并且越钻越深。因此,以“国防操控”为主题的第一个板块仅   仅是把恐惧表象展示出来,而随后的两个板块则是“由外及里”,
  试图挖掘这种恐惧的真正原因与它给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不
  得不说,一个合格的策展人首先是拥有“构建一个恰当的展览
  結构的能力”,而不是故意做作地提出一些石破天惊的议题。这
  个展览的文案简洁精确,不愧是行家。
  右拐二十米,西班牙艺术家圣地亚哥·西耶拉(Santiago
  Sierra)的影像作品颇具讽刺感,他邀请了十几位女大学生在电
  影中扮演恐怖组织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并让真实的士兵对她们进
  行训练和侮辱。“官方士兵”与恐怖组织人员的“身份重叠”、“女性”
  与“追随者”的权力隐喻,让这件作品充满争议,并且极其犀利。
  我越看越兴奋,于是便迈着步子走进了第三个主题的电影
  放映室。它位于拐角处,在这里放映了叙利亚艺术家莱尔·希
  拉克斯基(Hrair Sarkissian)的作品《想家》(Homeless)。
  两块屏幕并列摆故,右边的镜头是对于演员的神态与身体姿势
  的捕捉,左边则是房屋的构建与倒塌(艺术家于2008年离开
  故乡,但是他的父母却不愿离开这块故土)。房屋模型般的大小
  尺寸与影像当中不停地构建和“崩塌”似乎阐释了这样的一个
  事实:西方强权使叙利亚等许多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在一次次的权力较量中,更多的城市社区只是在重复对于
  未知的恐惧,以及对于居住环境的无助。当恐惧不停重复,人
  们已经变得麻木且习以为常,这才是更加令人绝望的地方。
  我不忍看完全片,便跟旁边的松子说:“时间差不多了,看
  看最后一个吧。”
  拉开黑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椅子与眼神怪异的观众,
  我立即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坐在椅子前面的地上。屏幕中的男
  主角此刻正半躺在拉斯维加斯一个宾馆的床上与心理医生对话。
  镜头中不停出现的人物表情特写与男主人公对于医生的态度,
  很明显是由艺术家进行了精心安排的节奏控制,而影片中出现
  的建筑外景与内部构造的“层层递进”更是让人细想起来毛骨
  悚然。最后一件作品与最后一个板块的主题十分契合:当下的
  恐惧并非是在初始状态下的一击致命,而是通过都市构造对于
  个体产生隔离使其“慢性死亡”。这便是柏林艺术家奥马尔·弗
  斯特(Omer Fast)的经典作品《五千英尺是最好的》(5000
  Feet is the Best)。
  没错吧?正如我们每天在高楼大厦中醒来,模式化地打扮
  一番,随后出门,一天又一天地如此重复。
  我们或许会换一个家,但是这些家在都市里又有什么不
  同呢?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12日晚6时,在上海的虹桥天地商业中心上演了一场灯光盛宴,“Lumiere China光影中国”灯光艺术节在此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光景”为主题,策展人刘毅先生从光与景的字面含义上直接解释了灯光作为媒介所创造的艺术与人文景观,他表示:“在中文里‘光景’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光阴和时光,其二是指自然风光与景象,其三是指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以此呼应了灯光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与内容,即在瞬息
期刊
当你开始拍电影、讲故事时要保持直接、独立。不要哲理化,  不要解释,只描述我们看见和听见的东西。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时间回溯至2017年5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延续历年的  传统,出于挖掘、扶持青年一代策展人的初衷,发起了第四届“青  年策展人计划”。不设主题、不设艺术门类是该计划的特色。上  海这块宝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策展人、团队的目光,甚至  还有港澳台、海外背景人士,PSA
期刊
跟蔡志松结缘,是因为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那届双  年展,我有幸担任中国馆的策展人。为了征服那个奇葩场馆,  我决定展出五种气味,以便让人们回想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五  行、五味、五嗅等观念。我邀请蔡志松参加展览,本来是看中  他做的玫瑰雕塑。我想在威尼斯展出具有东方韵味的花香。遗  憾的是,由于方案的变化,最后蔡志松没有能够如愿展出他的  玫瑰,而是临时创作了浮云雕塑,为那届中国馆增色不少。  
期刊
一、行动、应急计划和地区重新规划  如今,城市及其他居民常住地己日益受到时代、严酷的气候和严峻的社会生活的影响。随机性和不连续性、环境的脆弱性、贫富不均、非正式结构、人口的过度增长、环境的过度拥挤、安全匮乏、死亡及都市假象等,都是城市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不断改进的有机体,城市必须与人民的需求并驾齐驱,它不能再被视为一个抽象的模型,而应是一个关注个人和集体问题的实体。城市将逐渐致力于整
期刊
2007年启动的上海浦江华侨城十  年公共艺术计划已历时十年,该计划由  黄专策划,OCAT和上海浦江华侨城  主办,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支持。  2017年11月11日,新的一輪十年公共  艺术计划启动。该计划在前期已奠定的  学术传统中持续生长,继续不断推动中  国公共艺术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创新。新  计划将以“生长力”为方法,包含“公其  时间艺术创作计划”。公共艺术家系列  个案研究”“生
期刊
甘焕英,女,中共党员,70岁,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湖北省徒步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兼徒步专委会文艺副部长理事,我是一名中共党员,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我从事党的教育工作50余年,我毕业于武汉市师范大学英语系专业,退休前一直在中学任英语教师,退休后任青山老年大学时装模特形体老师直到现在,18年的时装模特教学,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尝到了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没法教育別人,最后只好改变自己,才走到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更新领域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读、误解和误区,代之而来的实践或偏离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或造成许许多多难以弥补的建设性破坏。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是201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中方主策展人,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笔者就城市更新的系列话题对伍江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试图通过权威的视角来解读“城市更新”的科学内涵。  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历史地块更新,棚户区改造、风貌
期刊
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共斩获38金32银18铜,追平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为国人带来荣耀与感动,一次次为中国体育书写新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
期刊
一、严守党纪,加强党性学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党员作风、获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
期刊
我是一名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9年我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揣“六十而立”的人生抱负发挥余热,曾面临诸多选择。但最终走上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关注关爱老龄群体之路。从2011年起,正式涉足老年教育。一直担任江汉区老年大学公寓分校校长。长期从事老年学、老年心理与学习、老化研究、银发产业研究,长期从事高龄老人的教学,对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研究,参与过百万字的人社部岗位技能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