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思考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财富、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人文精华作为国民精神养料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工作。《史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仁义道德信念、自强不息品质与贵和敬业意识。在部编历史教材中融入选读材料《史记》部分内容,可以有效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部编教材;《史记》;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学生正处于构建精神世界,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亟须优秀中华文化指引方向,以塑造高尚品质,养成传统美德。因此,笔者以《史记》为主要材料,对部编教材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
  一、《史记》之于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史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史记》中记述了各类人物,如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英勇赴死的爱国英雄;在面对强敌的威逼利诱,忠心为国、反抗列强的仁人志士;在经历人生考验时,舍生取义、重信守诺的底层小人物……这些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和种种感人至深的事例都能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历史教学中,作为儒家经典“仁”“义”“礼”“智”“信”的事例补充,《史记》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触摸”到经久不衰的传统经典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一)丰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鲁迅曾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能体现这一短评特点的便是司马迁所作的《屈原贾谊列传》。此传阐述了屈原、贾谊的志向生平,并为其履忠被谮、怀才不遇而感慨。与贾谊相比,学生对屈原更加熟悉,但也仅限于其投汨罗江、端午节祭奠等方面。而列传中对屈原的记述辅之以他的两篇文章,评述了其代表作《离骚》并著录了《怀沙》,这为中学生了解屈原和他的作品提供了直观而宝贵的资料。
  从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中,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的基础上深刻感受到他的“怨”,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楚怀王的愚昧、子兰郑袖等小人的奸邪相比,屈原恪守节操、坚贞不屈、甘愿以身殉国的崇高品格。司马迁说:“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待学生读到这里,也就明白了为何屈原在《离骚》中辗转徘徊——对君主抱有侥幸,同时也为百姓而担忧。
  在那样一个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明知会“吃亏”的情况下,屈原仍旧耿介不阿、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决不妥協,甚至以死自证,这丰富了屈原忧悲愁思的忠臣形象,更有利于深刻映绘出屈原忠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及其爱国情怀。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能够激发学生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不息、埋头苦干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善思仁爱的品格
  钱穆在《孔子传》序中说:“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孔子世家》中选取“孔子学琴”用以突出其好学善思的特点;选取“被困陈蔡之间”用以描述孔子游说四方、有才却不得志的窘况,并分析原因;选取“整理文献、撰述《春秋》”用以说明孔子的教育、文学成就。以此种种,教师可以为学生勾勒出一位深思善悟、穷且益坚、博学多才的智者形象。
  司马迁少时曾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人,学习了《春秋公羊传》,故在作传时特别崇尚、选用那些以仁爱之心入世的人物,甚至提出了“形势虽异,要之以仁义为本”的结论概括。在此指引下,《史记》塑造了刺客、游侠、儒士等各阶层的仁义人格。荆轲舍生刺秦、义无反顾;魏无忌礼贤下士、敬老尊贤……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出自于《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应当用坚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不能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朝气蓬勃的中学生理应有这种意志品质——奋勇向前,永不言弃,对未来有着充分的信心并积极进取。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由于书中记载了太多处于逆境,困顿一生的英雄含愤而终,由此《史记》被称为“悲剧性的史诗”。这些为建立治世或保家卫国而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仁人志士,如苏秦、乐毅、伯夷、荆轲、韩信、李广、甚至是司马迁本身,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拼搏图志、顽强不屈的精神,给人以深思、启迪与升华。勇往直前的路上总会出现挫折、困顿,但学生只要想到《史记》中不为苦难所困英雄人物时,将会坚定信念,走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四)培养学生贵和敬业的意识
  如果说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积极入世、奋勇拼搏的核心动力,那么贵和敬业就是维护整个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崇尚、重视“和”,倡导兼容并包、多样统一,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气度。中华民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这对中学生养成尊老爱幼、谦让尚义的中华传统美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这种君子贵和的精神进行了讴歌。在经历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品质为赵王所敬,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面对老将廉颇的诸多挑衅,蔺相如一反对秦的咄咄逼人,而一再隐忍不出、退避三舍。这种大公无私的谦让尚义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一出“将相和”也使虎狼之秦望而却步。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特点往往急躁冲动,容易和同伴发生冲突。以廉颇为鉴,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的习惯,缓和人际关系。   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对 “和”这一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也在职业观上展示出其超越时代局限的智慧。他说“富者,人之情性”,并不贬低逐利行为,也不将商人列为下等职业,只是强调致富要义利结合。这在他的《货值列传》《游侠列传》等描述社会小人物的篇目中屡次提到。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观,养成公民意识。
  读这样的传记,总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心灵的、激励人们奋勇向前、使人荡气回肠的,是太史公笔下那一个个高尚的灵魂,是伟大的中华人文精神。
  二、《史记》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回归历史本身的史料实证
  探究《史记》中的人物形象,用史料实证回归历史本身,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学科思维、总结历史规律,丰富学生对史学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应当是线性的、人云亦云的,而应当基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辨证的思维分析。例如,对司马迁的《史记》及人物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批评意见。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通过一场辩论赛,不仅可以弱化文言文给学生带来的艰涩難懂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寻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将史料实证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动,在时间充沛的情况下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尝试。
  (二)引导学生树立模拟情境体验的时空观念
  学生在阅读《史记》过程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感受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思想、情感和品质。例如,在面对秦始皇和秦王朝时,项羽、刘邦和陈涉的态度就不同。项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展示出其轻狂不羁的一面;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道出了他的勃勃壮志;陈涉最为激烈,面对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他不屈服于命运,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年一诘,振聋发聩。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历史短剧。通过简单的角色扮演,可以抒发三位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对秦的感慨,将秦因暴政而激发民怨的情境营造出来,使学生更能体会各路起义军推翻腐朽统治的决心和气魄。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陈涉首义、楚霸王的英勇、汉王的用贤,无不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廉颇晚年因谗言而流落他乡,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不老,渴望为国效力,这种高尚品质千年后仍令学生动容。司马迁的语言朴实生动,微言大义,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足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年前的人生悲苦,为其以后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三)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
  在司马迁的眼中,屈原是“志洁”“行廉”的,乃至于“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司马迁对屈原极高的评价。屈原在《哀郢》中提到:“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又在《离骚》中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哪怕经历路途的曲折、听过灵氛卜辞的劝解,却在看到故乡那一瞬间沉痛而不忍前行了。为什么?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惜民之情是相通的。战国时代,士人纷纷游说诸侯,若不为一国之君所重用,大可以学习商君另寻他主,司马迁也认为“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可屈原偏不,他对祖国和乡民的热爱是那么的强烈,这难道不正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吗?以此种情怀浸润心灵,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柔然而生。
  三、使用部编教材时选用《史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
   (一)使用部编教材时选用《史记》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可以说,历史学科实际是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发挥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史料的教师运用可以使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更加生动和直观。在以《史记》为主要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制定以下总体学习目标。
  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通过阅读《史记》节选的史料,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感悟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在了解历史事实基础上,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史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二)《史记》阅读内容的选择方法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弘扬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下两册中,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学著作30多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黄云龙所著的《传统文化的表述和呈现——以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汇总了部编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目统计,教师基于此查找相关史料,能够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第7课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等节选内容勾勒描绘出这一时期以各传主为代表的志士仁义、忠诚、勇敢的形象,丰富历史课堂。第8课《百家争鸣》中,教师可以使用《孔子世家》《老子韩非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孔子、老子等人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甚至哲学理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加深对祖国古代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教学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教师可以多用《史记》相关篇例,如《陈涉世家》《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丰富学生的视野。其中,教师可精选出来的史料有《陈涉世家》中首义事前及其过程的叙述、《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鸿门宴的节选、《高祖本纪》中刘邦和项羽入关的对比以及《淮阴侯列传》刘邦与韩信关于点兵的对话。这些史料配合教材的“材料研读”“问题思考”栏目,既可以丰富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面貌,又可以通过各种小故事带领学生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并体会以《史记》为例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初中生读《史记》,并不要求其句句读透、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学生在经典国学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寓意的歷史故事,体会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爱国、自强、向善、贵和的人格。故而,学生所读《史记》应多为节选。这就要求教师在材料的选用上要做到既博又精——博于人物事例的选用,旁征博引,却不需通篇讲述;精于其所赞颂、引导的人文精神,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
  (三)选用《史记》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模式
  1.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环节的深入探究
  对以《史记》为例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比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可以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陈胜、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从而让学生“站”在秦末时空中学习这一阶段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采用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于“热闹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而对于“安静型”的班级可以多开展搜集整理资料、动笔制作结构图和表格、有准备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优生可以设计辩论赛、演讲、构建知识体系图表等活动,对于中等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历史导游等活动,对于潜能生可以开展搜集资料、朗读、讨论等活动。
  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兴趣。无论是对《史记》材料的课前搜集整理,还是课堂中对所学内容相关史料灵活丰富地运用理解,亦或是课后自发结成的历史兴趣小组,都能成为学海拾贝中的一颗颗明珠,吸引着学生不断增进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从而在“获取知识—深入思考”的良性循环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媒介的能力提升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历史教学不仅在于学生获取了多少历史信息,也不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而更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学生如果对常规历史课堂中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自发地结成兴趣小组,并通过阅读专著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学生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还能复述《史记》节选片段有趣的小故事,并以此为论据,研究历史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成员总结阅读收获,尝试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应用了学到的成语,将学到的历史故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出的深刻感悟写进文章中,成为作文的亮点,甚至发表在学生刊物上。这些举措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了正面效用。
  3.以“对话”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各小组相互沟通、交流,鼓励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鼓励学生共同分享学习《史记》的感受和心理体验。每节课的最后,教师为学生预留“自我总结—分享交流—全班展示”的时间,以增强生生间、师生间、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富有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历史课堂能够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领悟转变成为一种自我积累和沉淀的优秀品质和思维习惯,使学生受用终生。
   (四)在历史传统文化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建议
  传统课堂时间有限,各教学环节排列十分紧凑,要在完成知识性基础教学上增加相当于课外拓展的史料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准选取史料、合理分配时间、掌控课堂节奏。
  教师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贴合部编教材,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同时,史料的选取不能在阅读上为学生设置障碍,要结合学情,为学生相对陌生的文言字词做注音、注释。在学生深度思考、交流、得出部分结论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讲解其交流后仍然一知半解的内容。
  课堂上选用的史料,有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如《史记》,是学生模拟还原历史场景、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极有帮助的传统著作;但也有叙述较为艰涩、说理性强的史料,如《资治通鉴》,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采用唯物史观的视角,培养学生使用唯物史观的思路思考问题。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正向激励是必要的。有了良好的反馈机制,如制作小报活动最后进行年级展示、梳理感悟最后进行发表、竞赛优胜组获得限定称号并享有获取知识、观看纪录片的小特权等等,将会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探索历史,阅读中华传统著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字理进行写字教学是探索汉字结构特点和文化魅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字理写字教学应从“理解化”“归类化”和“图像化”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建构汉字的图像,探寻汉字音、形、义的规律,从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写字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低年段;字理;写字教学  作者简介:吴丽成,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一、字理写字教学的依据  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理据。新课标要求低年
期刊
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教师能否有效提问,并通过问题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以“问题”激活课堂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不直接出示书中的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上1、10、100三个数。  师:同学们,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
期刊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核心思想,从孔子、柏拉图再到卢梭,他们的教育思想莫不如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上世纪中叶,它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培养出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的“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罗杰斯)。其教育理念已渗透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对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对素质教
期刊
探究的用法非常广泛,根据对探究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分析,探究性教学和学习在五个方面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即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  科学型问题,即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来收集和利用数据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
期刊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让很多授课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欣赏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忧的是欣赏课到底要欣赏什么,怎样欣赏,该怎么做才能把一首很美的音乐作品不变味地呈现给孩子。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因为工作需要,2016年开学伊始,我对区属21所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摸底观察,授课教师中有专职也有兼职,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教学新人。在听了43节课后,我发现
期刊
七年前,有幸拜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师,系統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在杭州拱宸桥小学求学的日子里,一方面沉潜课堂,揣摩、领悟、实践导师炉火纯青的教学造诣;一方面通过反复阅读王老师的教学专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透过文字的娓娓道来踏上语文的“朝圣”之路。时光荏苒,再次翻开这本书,徜徉在“诗意语文”的字里行间,那力透纸背的实践智慧依旧让我为语文着迷。  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演讲录,是从他内
期刊
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著。我曾天真地以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教师的天职。但是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飞跃和发展。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拿什么来吸引你,我的学生? 我希望能坚守我的信念——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正当我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的时候,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闯入了我的视线,她那
期刊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学会正确地运用理论于实际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在平时的空闲时间,我会阅读各种英语专业的书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3年6月1日出版的,英国剑桥大学Jack Richards和Charles Lockhart合著的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即《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  本书指出,近几年
期刊
【思考背景】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最近定稿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尽管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还未出台,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发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柱。作为小学生,应初步具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相应的言语体验。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的是思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以关键词、线条、符号、色彩、数字等为构成要素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有着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等显著特点。它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巴赞(Tony Buzan)于1974年出版的《启动大脑》一书中,首次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