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藩,怎会出现“冤假错案”?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ylovez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多年来一直教授中学语文,并多年兼带过中学历史,也许文史哲不分家的缘故,我对历史问题特感兴趣,业余时间,我翻阅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康熙平定三藩叛乱”这一知识点时,发现“重重疑案”,现作如下阐述,以抛砖引玉。
  岳麓书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以下姑称“教科书”)第97页,关于“平定三藩叛乱”的内容,教科书如此陈述:“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被封为藩王,称为三藩。他们统治云贵和粤闽等地,拥兵自重,给清朝以严重威胁。康熙帝决心撤藩。吴三桂首先反叛,尚可喜、耿精忠先后起兵响应,经过八年战争,康熙帝平定了三藩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之配套使用的岳麓书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以下姑称“《教学参考书》”),建议把“平定三藩叛乱”作为全篇课文的重点之一来处理。作为一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重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至少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清初被封为 “藩王”的是哪三人?康熙帝撤掉的藩王又是哪三人?这些藩王有怎样的关系?康熙帝撤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各是什么?正是这些疑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重重历史“疑案”。
  疑案之一,康熙平叛的藩王之一耿精忠,身份有“诈”,需要“验明正身”,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同一版本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对同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解说大相径庭:教科书第97页对康熙帝平定的藩王之一耿精忠,脚注为:“耿精忠,耿仲明之子也”。而《教学参考书》第233页对有关内容如是阐释:“清政府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守云贵;尚可喜为平南王,他的爵位后来由儿子尚之信继承,驻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后来他的儿子耿继茂,孙子耿精忠相继世袭,驻守福建。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的说法孰是孰非?耿精忠到底何许人也,是耿仲明的儿子,还是孙子?在耿氏家谱中,耿精忠这样重要的人物怎么可能谱系不清呢?
  疑案无独有偶,教科书第97页对藩王发动叛乱的过程,其中内容为:“康熙帝决心撤藩,吴三桂首先发动叛乱,尚可喜、耿精忠先后起兵响应。《教学参考书》第233页中这一相关内容为:“(康熙帝)于是毅然下旨撤去吴三桂的藩王爵位。吴三桂果然发动叛变,自称天下招兵大元帅,次年改称周王,攻陷四川、湖南,耿精忠、尚之信也先后起兵响应。”结合上一段文字中援引《教学参考书》中的有关内容来看,尚可喜与尚之信是父子关系,那么起兵响应吴三桂反叛的藩王之一究竟是父亲尚可喜,还是儿子尚之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各执一词,让人莫衷一是。
   疑案并非仅仅如此。我们无意去深究起兵响应吴三桂反叛,分裂大清疆土的两大藩王的家谱,但这两大藩王的历史功过决不可让人忽视,应当客观公正。结合上文的分析来看,反叛大清,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教科书认为“尚可喜、耿精忠先后起兵响应”,即“耿精忠”后响应反叛,可是《教学参考书》却认为“耿精忠、尚之信也先后起兵响应”,即“耿精忠”先起兵响应反叛,两者岂不自相矛盾?是谁为“耿精忠”制造了“冤假错案”,是教科书,还是《教学参考书》,让人难以定夺。
   笔者带着这重重“疑案”,又細细品味了教科书,并和任教这同一版本该学科的其他教师作过深入探讨,结果仍然不能突破这些“疑案”——到底是教科书,还是《教学参考书》,为“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制造了重重“怨假错案”?
   既然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平定三藩叛乱”作为一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来安排,那么同一版本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在内容编排上应当慎之又慎,同一历史事件和同一历史人物,怎能呈现出大相径庭甚至截然不同的几个结论呢?更何况作为历史学科,尤其需要尊重历史事实。
  “历史”应当客观公正,我们应当为蒙受“冤假错案”的历史人物和错位的历史事件“平反昭雪”,还历史学科以本来面目。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出版2003年10月第一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岳麓书社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一、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必要性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教育是“爱”,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上更应该体
期刊
从一年级的阅读萌芽指导,到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喷簿而出,小学阅读教学的梯度策略,力求做到让阅读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重兴趣培养,培养语文求知欲望(低年段)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每天上语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五分钟的阅读练习,每天打印一份阅读练习(选的文章是孩子们喜欢的题型,难度不大,内容不多,半张纸左右,孩子一两分钟就
期刊
摘要:亲子阅读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亲子阅读的质量则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关键。儿童与家长、老师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与幸福,不但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应、满足儿童心理、情感的需要。  关键词:亲子阅读,绘本正能量  家庭亲子共读对于家长来说并不陌生,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已经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知道让孩子从小喜欢图书,喜欢阅读的重要性,但却常常苦于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读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教育无处不在,老师的一个和蔼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智慧,带来收获。  记得三年级时的弘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
期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个性表达为突破口,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
期刊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单调乏味、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于学习的需求。如何打开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就成为当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强自身修养,才能真正的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打
期刊
摘要: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的原则,从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改革语文作业方面来切实改变小学生语文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 减轻 课业负担  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事业的顽症,严重阻碍着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已经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对“减轻课业负担”非常重视。在学校的积极倡导下,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的原则,从构建和谐高效
期刊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中国娃》这首歌曲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更是我们的骄傲!  一、汉字字形之美  
期刊
阅读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温儒敏教授曾说:“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多么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南针。其中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全面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明确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达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