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表达”两手抓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y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笔者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体型大。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批注。
  (生自主学习约5分钟)
  生1:我对“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句感受最为深刻。这句话让我知道鲸比象大很多。
  生2:“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句让我印象最深。我才35公斤,我爸爸那么大的块头,也才90公斤。鲸真的很大啊!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舌头竟然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鲸真的是太大了!
  ……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把说明性的文章当叙事性作品来品味,让学生不停地谈感受。学生的感受除了“大”,就是“很大”,还有“太大了”。对于说明性的文章,把精力用在谈感受上,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法达标的。那么如何提高说明性文章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言意兼得教说明性文章要做到“要点”与“表达”两手抓。
  一、抓要点,读懂内容
  选编进人教版教材的说明性的文章大多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个事物的。如何让学生快速把握说明性的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是关键。
  (一)归纳小标题
  《太阳》(三年级下册)主要是从太阳远、大、热以及太阳和人类生活联系密切来介绍的。《鲸》则主要从体型巨大、属于哺乳动物、两大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来介绍。这样的课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快速、高效地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这一目标。
  (二)编列图表
  《新型玻璃》(五年级上册)则依次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图表(见图1)的形式,学生很快能抓住文章的要点。
  运用“内容结构图示法”(见图2)也可以很快引导学生快速抓准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图1 图2
  二、抓表达,体味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说明文教学也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一)巧妙点拨,了解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假设、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教学说明性的文章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荐,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太阳》一课中的“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一个大火球”,学生们很自然就提到这里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写出太阳的热。老师就应该适时给学生明确的概念——像这样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作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这样及时地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就把“打比方”这个说明方法深深地刻入脑海了。
  再如,《鲸》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中,学生提到“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关注“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一处,其实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进入鲸的嘴里,是运用“作假设”的手法来说明这头鲸的嘴巴是如此之大。
  (二)品味语言,感受表达准确性
  说明性课文的语言确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很容易被简洁、通俗的用词掩盖,被学生所忽略。作为老师,应有较高的敏锐度,引导学生去体味。
  还是《鲸》这一课,写鲸体型大的部分“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当中的“约”“近”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确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第一,去掉这两个字表达的效果;第二,试试“约”和“近”可以对调吗?
  另外,这处“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则要引发学生的讨论: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比较中,悟出说明性课文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执教《松鼠》(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写松鼠外形漂亮中“清秀”“闪闪发光”“矫健”“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这个比喻的运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造就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体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关注行文,学习谋篇布局
  1.聚焦:写作顺序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各具特色的民居》(六年级下册);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假如没有灰尘》(五年级上册);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
  2.聚焦:段落衔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习那种独具匠心的衔接。
  《鲸》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鲸的体型庞大,课文第四自然段要介绍鲸的进食,就是先提出问题:“鲸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与第一自然段的介绍有呼应和衔接,然后加以具体说明。
  《新型玻璃》也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而且富于变化。例如,第二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四自然段的首句“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从生活实际出发,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阅读愿望。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细细玩味说明文表达的活泼与趣味。如《新型的玻璃》第一段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犹如警匪大片,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改说明文枯燥的语言表达,情节性增加,可读性增强。
  总之,教师如能注重“要点”与“表达”两手抓,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就自然语文味十足。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散文类“语用型”阅读课堂教学,应以语言运用为主线,筛选彰显散文类文本语用价值的语用训练内容,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习得语用的方法、技巧,并且在丰富的语用实践中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升语用能力。  [关键词]  散文类;文本特点;方法与技巧;迁移运用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以记叙景物为主的记叙性散文,通过描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黄
期刊
作为后学晚辈,我其实和陶西平老先生并不十分熟悉,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和北京教育学院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比我更了解陶老。我能有幸写陶老,一是因为他和我们杂志的特殊渊源,1987年,《中小学管理》在他和学院老领导们的直接推动下创刊,陶老担任首任主编(1987-1997年)和编委会主任(1997年至他去世),我来到杂志社已18个年头,一直在陶老的影响与指导下工作。二是因为我后来和他老人家也有过一些接触甚至深度
期刊
一、引言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这个实验,既复习了显微镜的使用,熟练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又可以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从而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前,笔者给他们播放了如何操作的视频。以下是学生实验中的片段。  二、案例描述  片段1:  刚播放完视频,学生就已经急不可耐,迅速
期刊
[摘 要]  基于PCK理论引领,遵循“明确教学目标→厘清学科核心价值→选择合理教学手段”的设计思路,以“离子晶体”的教学设计为例,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PCK理论;核心素养;离子晶体  一、关于PCK理论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教授和他的同事在《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教师应具有专业的学
期刊
中考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作为人民教师我希望化作学生高飞的垫脚石。想尽办法帮助学生度过中考难关。初中化学初始非常简单,学生学习也充满了兴趣,但是它毕竟是中考科目,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简单,慢慢难度加大。笔者从教五年对于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教法学法的整合,希望大家指点改正共同进步,帮助学生铺平学习化学的道路。  难点一:氧气的制取  难度关键词:条目多且杂乱。  解决方法:
期刊
[摘 要]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致使很多语文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究竟应该怎么上感到困惑和茫然,而且在教学中还存在解读不准、求多求全、雾里看花等问题。为此,教师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寻求策略,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三方面加以突围,实现第一课时教学效率质的飞跃。  [关键词]  低年段;第一课时;思考  一、低年段语文第一课时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各种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风
期刊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五种水平按照层级逐步提升,构成了一个学习水平连续发展的整体,因此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可以设计出一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有层次和层次目标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SOLO层级;移液;定容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  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SOLO分类
期刊
[摘 要]  对沪教版“中和反应”课题设计的背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进行科学分析,以“微粒观、计量观、实验观”等化学基本观念为统领,倡导从具体性知识传授到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  化学观念;建构;中和反应;手持技术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基本观念”给予充分的重视,强调培养学生持久性影响的化学观念。宋心琦教授认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
期刊
[摘 要]  以《走进白石老人的花鸟画世界》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录为例,试图构建一种认知与情感不断和谐发展的、充满生命力量的的美术课堂。这种课堂的基调是美,关注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使人的生命能量不断提升,情感教育、情感德育、课程育人的目标自然生成。  [关键词]  审美视角;生命情感;教学案例  一、背景与理念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整个的人”。陶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新标准》和《PEP》两套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与教材本身的词汇进行的对比发现:两套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在教材中的复现率普遍较低,大部分词汇的跨度不宽;部分词汇虽然复现率高,但在跨度上过于集中,复现形式单一。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中主题关联性的缺乏。因此,教师应以增加话题的重复、丰富语言的情景等途径来提高词汇的复现率,有计划、有系统地设计与话题有关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