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探讨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足口病多发于儿童,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具有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小儿手足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护好患儿的健康、安全,防止病情的传播。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首先对手足口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主要就小儿手足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3-133-02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月到7月,发病的患儿多为轻症病例,重症者较为少见,轻症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以及口痛、厌食、低热等,部分患者可有皮疹,经治疗便可痊愈[1]。重症患儿可能发生其他各种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更为严重者还可发生肺出血,甚至直接死亡。为此,我们不得不对小儿手足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切实做好医护与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患儿健康安全,防止病情的传播。
  一、手足口病的基本介绍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对儿童的健康、安全危害极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该病传染源多为该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均可导致该病的传播,潜伏期在2天到10天时间左右,平均时间为3天到5天。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余种,最为常见的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以及CV-A6新型病毒。该病的传染对象多为5岁以内的儿童,会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皮肤出现皮疹,并有明显的瘙痒感,以及口痛、厌食、低热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经治疗便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发生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的并发症,甚至可能直接死亡,所以对儿童的健康、安全危害极大[2]。从当前的相关研究和统计情况来看,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内的儿童,尤以3岁以内的儿童最甚,该病2年到3年会发生一次流行,分布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区别,暴发流行后会持续性的散在发生,其传播性强,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肠道均可造成传播,传播速度快。
  二、小儿手足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环境控制和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属于是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广泛、复杂,而且传播速度快,所以在病情的预防和控制中,必须要严格的对环境进行控制,同时做好消毒隔离。手足口病病房和隔离区以500mg/L有效氯溶液擦地和桌椅、楼梯扶手等物品表面、擦拭或浸泡玩具、加强通风,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每检查1个患儿前后,都用含氯消毒液擦手和听诊器头等与患儿接触过的医用品。操作做到一人一带、一支体温计,用后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患儿的衣服、被褥暴晒6h。本病为丙类传染病,要求24h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一旦确诊,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天到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勿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否则可引起菌群失调,诱发新的医院感染。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严格管理传染源,住院患儿与普通患儿分开,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
  (二)做好的患儿发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基本上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对此在护理当中予以针对性的关注,应当定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并记录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于发热温度不高的患儿,可以通过冰敷等方式为其降温,如果患儿发热温度过高(超过38.5℃),则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儿合理应用退热药物,防止患儿出现高热惊厥或是其他并发症。如果患儿的高热症状持续不退,应当配合医生予以其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等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予以冰帽头部降温,尽全力将患儿的体温控制下来。
  (三)重视对患儿口腔及皮肤的保护
  在医护期间,保证患儿的口腔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在进餐之前,使用温开水或是生理盐水帮助患儿漱口,预防出现细菌感染的症状,并且每天早中晚也需要定时进行一次口腔清洁,清潔后可以涂膜碘甘油,对患儿口腔予以进一步的保护,但是注意动作必须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患儿的外在刺激。如果患儿的口腔疼痛感较为强烈,不能承受过大的刺激、张口困难,可以采用吸管予以其朵贝氏液清洁口腔。在皮肤保护方面,重点是要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和保护工作,避免汗液、大小便浸渍,保证衣物柔和、宽容、清洁、干燥,如果患儿皮肤出疹较多,可予以炉甘石涂抹,发生破溃的予以碘甘油涂抹,每天3次到4次。期间,要注意加强对患儿的病情巡查,如疱疹的颜色、数量,以及患儿的生命体征、溃疡情况、体温变化、进食量等,都需要记录在案,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予以患儿合理的饮食
  由于病情的影响,患儿的食欲往往会大幅度的减退,消化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应当指导患儿家属调整饮食,予以患儿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并且要保证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温度也要适中。病情严重的患儿进食会非常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补液。
  (五)对患儿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干预工作
  安抚好患儿家属的情绪,消除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使其能理解和配合医护、隔离工作的开展。另外,患儿对病情和治疗的耐受力非常低,所以其情绪可能非常不稳定,容易大哭大闹,拒绝配合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已经具备理解、沟通能力的患儿,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勇敢的配合治疗,对于年龄尚小还不具备理解、沟通能力的患儿,要通过环境控制和抚触等方式,来使他们保持平静、减少哭闹,这更有利于他们病情的治疗。   (六)健全手足口病情信息的披露与社会沟通机制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患儿的健康与安全危害大,所以作为社会大众、家庭来说,都有权利和必要了解手足口病情的相关信息,这样才更有利于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此我们应当健全手足口病情信息的披露与社会沟通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病情信息,并开展宣教、普及一些正确的手足口病辨别、预防和护理常识。例如,可以将地方知名网站、政府网站、微信、短信等途径整合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覆盖范围,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到病情信息情况,再根据信息通知,科学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诊治、防范工作。
  (七)增强社会的防范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短信及印发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宣传单、手册等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采取接地气的形式深入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进行巡讲,指导、普及传染病相关知识,倡导呼吸道传染病要加强通风,肠道传染病要加强消毒,提高社会群众对手足口病的客观科学认识,提高他们对于该病的重视程度,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防治手足口病。尤其是对于有儿童的家庭,要让他们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口诀,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家中的大人要做好表率,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治病毒传播,不要让儿童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喝没有烧开的水,要防止与患病儿童的接触,如果自己家里的孩子发病,则要积极治疗,并主动禁止孩子和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处理患儿的尿布、粪便后,清洗患儿衣服后,都要再次洗手消毒,如果患儿需要通过奶瓶进食,则要对奶嘴、奶瓶进行充分消毒。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玩耍,时常对家庭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家庭卫生,对儿童的玩具、个人用品等也要进行消毒等等[4]。
  三、结语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得不到高度重视,以至于造成流行或爆发流行。我们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做好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严格消毒、加强信息沟通,防止病情的进一步传播,有条件的可进行疫苗接种,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好儿童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楊木春.手足口病的流行过程和预防控制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6):23.
  [2]任静,黄饶燕.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初探[J].中國卫生产业,2018,15(26):150-151.
  [3]冯辉.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家庭和医院干预及其健康教育[J].双足与保健,2018,27(04):123-12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医药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医药流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DTP药房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处方外流 DTP药房 药品流通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3-137-02  1.概念  DTP:英文名Direct to Patient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直接面向病人”。DTP药房:是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
期刊
摘要:目的 对比和分析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本社区内开展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120例,对本次调查研究的120例患者采取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干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和个性化管理等,观察采取综合管理前后临床血压情况、生活方式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对比和分析可以显著发现,120例患者干预后血压情况、生活方式变化显著优于干预前,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总结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将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258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总结输液治疗中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护理干预对策;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另外286例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进行预防护理干预,记为干预组,对比两组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新生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PDCA循环,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方法 调查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低的主要原因,再从主要原因中找到真因,根据真因拟定对策,对策实施后对效果进行确认并标准化。结果 针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低的原因,通过制定责任划分制、优化上报流程等措施,使得每月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例数增加。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  关键词:品管圈;药品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01 【文
期刊
摘要:献血服务与血液安全紧密相关,要发展与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用血需求与血液安全,必须认真注意搞好献血服务,尤其注意采血工作人员对待献血者应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行为规范、业务娴熟、善于理解与尊重献血者,我们的无偿献血事业一定能不断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献血服务;血液安全;献血者;采血工作人员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3-1
期刊
摘要:运用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2009-2019年的质量高的关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动态趋势、研究机构以及热点研究,为未来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
期刊
摘要:医学博士教育是医学教育最高阶段,目标为培养医学精英。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的医学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和培养特点不同,导师的作用也不一样,毕业要求及后续行医状况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中山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博士教育模式为例,比较三地医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及特色,具体包括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特点、后续行医状况等,为中国大陆医学博士教育改革提供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在阑尾切除术中预防阑尾残端瘘发生的处理方式,更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阑尾切除术,对术后阑尾残端瘘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6例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平均时间为(1.23±0.67)d,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为100%,无阑尾残端瘘的发生。结论:阑尾炎手术治疗中行阑尾残端荷包
期刊
摘要:医养结合作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本文就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医养结合中护理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及其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护理质量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价值,总结冠心病检测诊断工作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体检健康成人各62例,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Hcy、hs-CRP水平以及研究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差异情况。结果:研究组冠心病患者Hcy、hs-CRP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