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珍贵的日历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落幕4个月后的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一起来到辽宁铁岭视察。
  上午10时起,周恩来先后在铁岭县委、平项堡公社地运所大队等处听取地方领导汇报,参加群众座谈会,随后又到田间看望正在劳动的社员,不知不觉间,4个多小时过去了。他每到一处,都说目前全国和地方都很困难,一定要节俭,所以在这数个小时的时间里,他没有吃一口饭,只喝了点白开水,连茶叶都不让放。下午2点,随行秘书几次提醒他,要赶火车,时间不够了,但是他还是抓紧时间,坚持走访了几户社员家庭。当他将要离开地运所村时,街上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把他围住了。随行人员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其中有个小男孩瞪着天真的大眼睛说:“他是周恩来。”周恩来爽朗地笑着说:“对!对!这回我也认识你喽。”能见到周总理是多么幸福啊!周恩来走后,有个叫于洪秋的小男孩,跑回家里,扯下当天的日历,端端正正地写上:“难忘的一天,最幸福的一天,周总理今天来到咱村。”他还把这页日历珍藏起来 (日历现存于“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展览厅内)。
  下午3点多钟,周恩来准备乘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无限深情地转身回望,喃喃自语: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哟,是我人生开始转折的地方!
  周恩来把铁岭称作第二故乡,是因为少年时他曾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时光,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多,但铁岭给周恩来留下的印象之深,周恩来对铁岭的情感之切,以至他在成为党的重要领袖人物之后,心中还时常泛起对少年往事的回忆,时常跟人提起铁岭……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原本比较殷实的周家已走向衰落。1910年春天,周恩来在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工作的伯父周贻赓托也在奉天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做事的周贻谦(周恩来的堂伯父)借回乡探家的机会,把周恩来带出了淮安。周恩来这次“少小离家”来到东北,学新学、受启蒙,开始了他的新的人生旅途,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很大的影响。1946年9月,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时说:“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
  来到东北后,周恩来先是寄居堂伯父家,入铁岭的银冈书院读书。这个初涉世事的懵懂少年,首先要面对的是家乡的白米饭变成了东北的高粱米饭,南方的四季温暖变成了东北的白雪皑皑。不过,这些变化却磨炼了他的意志,改变了他的性格。为了加强身体锻炼,适应东北的生活环境,他经常登山、跳绳、踢毽子等。据当地老人回忆,他在这里读书时,曾不止一次地登临书院附近的龙首山,游览塔寺亭阁,访察日俄战迹,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怀以及渴望中华民族腾飞的抱负。1966年7月,周恩来在北京接见辽宁大学的学生时曾满怀深情地说:我身体这样好,感谢你们东北的高粱米饭、大风黄土……这些使我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进入银冈书院,是周恩来第一次迈入学校大门,因此这里也是周恩来较系统地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开始。铁岭和他童年生活的淮安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这所学校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和新文化书籍,同时还十分注意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编乡土教材,唱反帝歌曲,读进步书籍。在这里,对于学校开设的国文、算术、历史、珠算、音乐、图画、体育、手工等课程,周恩来都非常认真地学习,虽然是插班生,但是由于幼年受到良好的家教,很快就成为班中优秀学生。他博学强记,每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都是对答如流,准确无误,是全班最好的两名学生之一。
  这时,成了一名小学生的周恩来对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融进时代的潮流。铁岭当时是俄、日侵略中国的重灾区,到处都能看到中华民族被践踏、被摧残的痕迹,这使得少年周恩来增加了强烈的民族爱憎情感。有一次,周恩来和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到龙首山上的“日露战迹碑”前,听老师讲,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辽宁的土地上与沙俄作战,为宣扬日本的战绩武功,悼念日军战死亡灵的东西。周恩来深感这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如果说,童年周恩来在故乡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中萌发了反封建意识的话,那么在铁岭,他又亲身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的触目惊心,从而产生了学好本领救中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1910年秋,12岁的周恩来移居伯父周貽庚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在铁岭的半年时光虽短,但却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第二故乡”之情!
  1978年,中共铁岭地委对银冈书院旧址进行维修,辟为“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将该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他怀旧抚今,无限深情,留下了谆谆教诲。他爱铁岭、关心铁岭、怀念铁岭,亲切地称铁岭是他的第二故乡。”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其他文献
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  1927年4月,即將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
期刊
编者按: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精彩亮相,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5000多年传承的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诠释了奥运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被盛赞为“史诗般地让世界陶醉”。成功背后,凝聚了我国奥运工作团队的智慧、汗水和鲜血。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创新智慧、职业操守和伟大精神,是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财富,必须很好地传承、汲取和弘扬。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
期刊
金鸡报晓去, 瑞犬迎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向关心支持我省党史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们,向在党史百花园中辛勤耕耘的同仁们,致以最诚挚的新春祝福!  2017年是十九大召开的喜庆之年。我们及时跟进,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牢牢把握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去。  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这一主题
期刊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川陕会剿”,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发动了强渡嘉陵江战役。该战役共歼敌10个团,不仅彻底打破了国民党急于将红四方面军围歼在四川的计划,壮大了自己的军力,而且还牵制了大量敌军,使得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保证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一、嘉陵江战役前的形势  1931年初至1932年7月,因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红
期刊
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赣鄱大地上涌现出一个独特的英雄群体——革命母亲。作为母亲,她们也曾舐犊情深,也曾满腹柔情。作为战士,她们更心系人间大义,或含泪送儿上战场,或马前托孤勇向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不惜热血洒红土,体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大情大爱。她们的英名,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一样,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1928年,为支持儿子闹革命,英雄母亲张龙秀惨遭酷刑壮烈牺牲  1928年2月12
期刊
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重要贡献,他较早地提出建立共产党的主张,最早主持一大筹备工作,并起草了党纲;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董必武等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之路,董必武曾称“李汉俊同志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在李汉俊的帮助下,党的一大在其胞兄李书城的私宅中召开,在会议转场时,李汉俊以智慧保证了会议代表的安全。后来李汉俊虽然脱党了,却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被国民党杀害。  围绕寻找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用马克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中,陈赓是一位个性鲜明、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足智多谋,文韬武略,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且是我军中唯一同日、法、美军都交过手的高级将领,他还是我军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个见过鲁迅的人。他与江西、与南昌的缘分也颇深。  2017年南昌起义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陈赓大将三子陈知庶曾于春夏时节两次来到南昌参加相关纪念活动,追寻父亲和革命前辈足迹。笔者均有幸现场采访,听他讲述父亲与南昌、与江西
期刊
2018年1月19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巨大成就。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期刊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我们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五周年的日子。回首来时路,我们以梦想为笔,描绘历史性变革的宏伟长卷;开启新征程,我们以梦想为旗,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奋勇前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5年来,逐梦征程上结出累累硕果: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5年来,中国梦与世界梦相互激荡:“一带一路”建设联通五洲四海,
期刊
按:萍乡是一片红色沃土。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萍乡市委深入挖掘并传承弘扬“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一生为党、一心为民”的甘祖昌精神,在甘将军回乡当农民奋斗了29年的莲花县沿背村,探索出“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百姓齐参与”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传承红军在战争年代战斗到哪里学习就到哪里的优良传统,探索创办了随营学校,打造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