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45例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副作用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疗效较好,副作用少,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joint glucocorticoid hydroxychloroquin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skin rash.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7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rash, 45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34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glucocorticoid combined hydroxychloroquin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with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compar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side effects occur.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6%,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5%, a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was 11.1% after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35.3%, a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n the joint hydroxychloroquine rash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less side effects, curative effect is superior to pure use of glucocorticoid.
  Key words :glucocorticoid, hydroxychloroquin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rash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02-02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表现方式较多样,对人体各处器官均有实质性损害[1]。临床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往往具有长期性。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的生存率已明显升高,但死亡率仍较高,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与长期过度使用激素有关[2]。探寻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7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将其随
  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10例,女35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23.5±1.2)岁,病程17个月-6年,平均(4.1±0.3)年,对照组34例,男7例,女27例,年龄14-58岁,平均年龄(23.6±1.4)岁,病程18个月-6年,平均(4.3±0.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选标准:(1)所有患者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正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2)治疗前均未使用其他激素药物;(3)无肾脏及其他器官并发症。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泼尼松,首周给予1次/d,每次40mg,第2周给予1次/d,每次30 mg,往后逐渐减少剂量,同时采用羟氯喹口服治疗,2次/d,每次0.2g;对照组单纯采用泼尼松,首周给予1次/d,每次40mg,第2周给予1次/d,每次30 mg,往后逐渐减少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且治疗期间严禁使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皮疹消退;有效:患者皮疹明显消退;无效:患者皮疹未消退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45 32112 95.6
  对照组 34 197 8 76.5
  X24.771
  P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副作用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n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总计
  观察组452 2 15(11.1%)
  对照组344 6 212(35.3%)
  X2 6.318
  P P<0.05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主要特征为临床表现多样及多系统的损害,其作为一种典型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死亡率较高,尤其在不发达地区,死亡率高达60%[3]。相关报道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死亡病因是感染,故感染已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死因[4]。大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死亡患者多数均由于疾病活动和感染所致。由于以往的治疗中大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且有一定疗效,使糖皮质激素过度使用,而过度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与感染密切相关,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对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及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5]。
  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一旦停药,极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羟氯喹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可有效消炎退热,其可调节机体异常组织的紫外线吸收,并对紫外光的吸收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改善皮肤损伤,使皮疹症状减轻。羟氯喹还可在不损害机体对外来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的前提下,减轻器官损伤,消退皮疹。相关研究表明,羟氯喹还可缓解长期服用激素产生的血脂异常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羟氯喹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对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疗效显著[7]。羟氯喹的主要副作用有心脏传导阻滞方面及眼毒性等。但本研究中,患者未发现眼部及心脏方面症状,故羟氯喹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方面显示较好的耐受性。
  本研究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
  95.6%,而单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副作用的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治疗后副作用的发生率为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较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较好,比对照组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淑慧,李翠,刘志辉,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70-73.
  [2]陈芍,李江涛,张杰,等. 硫唑嘌呤与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4):122-123.
  [3] 刘磊.多项尿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519-520.
  [4]彭又生,陈伟彦,陈思,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1):3338-3342.
  [5] 赵宏丽,李桂珍,赵俊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种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2):170-172.
  [6]朱立娟.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0,31(4):495-496.
  [7] 张羽,杨静.小剂量激素联合甲氨蝶呤、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11):2081-208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医学工作者攻克,帮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摆脱了苦不堪言的痛苦。但是,现代的医疗中心仍然局限在以“药品为重点”的医治理念中,而人们现在更期待的是“以病患为重点”的治疗理念,显然,现代的医疗需求和医疗给予已经不再协调,需要及时的进行改变。临床治疗是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触的直接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中对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阐述。  【中
期刊
【摘要】紫草,作为传统中药,其药用历史非常悠久,传统医学将其根入药。其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功效为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床多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主要对紫草的本草考证、鉴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紫草;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困难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方法:2011年5月~2013年3月本院应用腹腔镜手术设备及器械为48例患者在困难情况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有10例结石嵌顿、急性胆囊炎,18例患者出现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并出现结石,20例患者为结石嵌顿或者是充满型结石。结果:腹腔镜切除术 42例,术中及时中转开腹手术6例,无手术并发症,无术后死亡。结论:严格掌握困难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
期刊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方式状况,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的方式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方式状况 ,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观察组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106.53±12.72)分,对照组为(178.64±15.89)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对40例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检查,根据妊娠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观察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结果:壶腹妊娠31例,峡部妊娠7例,伞部妊娠2例,切除部分输卵管18例,开窗术20例,伞端切开2例,术中无一例脏器损伤及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颉沙坦合并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93例,将患者随机分成颉沙坦组、氨氯地平组、颉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每组31例。对三组患者给药前后的血压变化、降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有氨氯地平组和颉沙坦组有明显下降(P<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方式。方法 一氧化碳急救措施中,脱离一氧化碳环境是其首要措施。将患者移动至通风良好的位置,需注意保暖。拨打急救电话,在医护人员未到之前放松患者衣领、腰带,取平卧位,将头部侧置。避免患者呼吸道受阻,若出现心脏停跳现象,需立即实施心脏复苏术。其次,纠正患者缺氧现状。结果 68例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康复,1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病,语言能力受损、反应动作迟缓、情绪无常、偏瘫、
期刊
【摘要】目的:将使用腹腔镜和使用传统开腹等两种方法对宫颈癌进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宫颈癌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相应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21例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胆道损伤修复和二期行胆管空肠Roux2en2Y吻合术的预后较好。结论 术中胆道造影有助于发现胆管损伤,选择正确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保证再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胆管/外科学;胆管疾病/诊断;胆管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噻托溴铵应用于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阻肺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设为对照组,一组才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噻托溴铵予以治疗设为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结果:两组患者的最大通气量、峰值时呼气流速、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的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