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应是一座桥梁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放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她有经营画廊的眼光和胆识,更有着一种理想的情怀:艺术为人民。她说在她成长的年代,这句话是深入人心的。而反观今天的艺术,她感慨道:现在我们在博览会中看到的艺术品,更多时候像是“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摆放,然而有距离;而没有一种“品玩”的心态,这是吴放希望在日后能够看到的艺术发展趋势和面貌,也是她和华府艺术团队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华府艺术空间成立于2008年,虽然于画廊历史而言在上海滩并不占优势,但近几年来华府艺术因其鲜明的风格、准确的定位以及开放合作的姿态,成为现今上海滩画廊中一股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华府艺术空间立足上海本土,以推广成熟水墨艺术家为主,亦大力挖掘新锐艺术家;在展览之外,多次组织学术活动,并参与国家层面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活动。华府艺术空间自2010年开始参加上海艺博会,迄今年年参加,也将会继续参加。虽说是画廊业的后起之秀,但华府艺术与艺术结缘的开始,对艺术的理解,则是很久以前就开始的了。可以说,华府艺术空间是有备而来。因此,此番《上海艺术家》记者采访华府艺术空间的总监吴放,听一听她以丰富的从业经验,为上海艺博会把把脉。
  一、城市文化的名片
  以艺术学专有名词来说,上海艺博会是属于艺术市场的二级市场,而这个一级市场,就是画廊。可以说,没有一级市场的支撑与繁荣,二级市场无以为继。而在1997年第一届上海艺博会成立之前,上海的画廊业已经风生水起了。彼时,有华氏画廊、东海堂画廊、巴比松画廊等,还有外资进驻的香格纳画廊。而吴放本就是艺术家出身,对艺术市场与艺术环境的走向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1997年第一届上海艺博会举办的时候,当时吴放就去参观了。可能是艺术家出身的敏锐,她说对那一届的上海艺博会的Logo印象很深刻。也正是从第一届开始,一年一年关注,也看着上海艺博会一年一年的成长;这种“成长”,是吴放口中“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吴放认为,就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因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其文化优势的土壤,其语言符号的先进,于艺术的发展而言是非常好的土壤,是有先天优势的。因此,很多的艺术设想、创业理念、经营思路才得以在这座城市扎根、发芽。
  上海艺博会打从一开始就走“规模大,体量大”的风格——这也是后来一届连着一届的特点(当然之后是体量越来越大)。吴放回忆起在最开始的时候,上海艺博会的引进画廊是以台湾画廊为主,她认为在上海乃至中国早期画廊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台湾画廊所起到的引导和借鉴作用是非常大的,包括它们的运营模式、对艺术品经营的理念等等。
  二、因地制宜塑风格
  华府艺术于2008年成立,2010年第一次参加上海艺博会。对于参加上海艺博会的初衷,吴放认为作为一家立足上海本土的画廊,对于政府主办的诸如上海艺博会这样大平台的展会,自然是想参与的。且在2010年,上海艺博会已是艺博会的老牌了。但也是因这个“老牌”,很多时候是存在局限的。比如,风格定位一直是以传统审美为主。而在最体现艺博会实力水准的“筛选画廊”方面,上海艺博会与亚洲同类艺博会有较大的差距。吴放因多年以内行身份参观了各地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她认为,上海艺博会在对画廊的选择过程中,虽然是“筛”选了,但从结果来看并未体现出我们城市,乃至我们国家应有的、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品位与判断力水准,因而呈现的面貌是体量大但不精——这里的“精”,意味着定位准备,风格鲜明,有自己的眼光。相比之下,“艺术登陆新加坡”和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这两大艺博会就做得很成熟,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标准和风格体现,从而塑造出了亚洲艺博会的品牌,吴放对“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板块设计印象深刻,尤其它们推介的“东南亚艺术”板块,就让人从东南亚艺术的面貌到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东南亚艺术”近两年来在亚洲艺术拍卖市场很火爆。那么,“艺术登陆新加坡”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以2014年这一届来说,“艺术登陆新加坡”用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强调了自己的亚洲身份,100家画廊中的80%来自亚太地区;展出具体分为六个国家和地区平台的板块,分别是: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此外,还有两个大区平台:东南亚和中亚。
  这样来看,年轻的“艺术登陆新加坡”不仅风格鲜明、定位准确,他们的品牌凝聚力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而香港巴塞尔作为分展场地,借世界顶尖艺博会品牌巴塞尔艺博会的资源,其本身的起点就高,加之香港巴塞尔汲取香港人向来的策展精品化理念,同样是立足亚洲,与“艺术登陆新加坡”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主打当代新锐艺术家与20世纪早期艺术大师的作品。
  再回到上海艺博会来看,一年比一年规模大、访客多是没有错,但是风格的棱角似乎依旧模糊。吴放认为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点。
  三、“当代”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使命
  18年来看着艺博会成长,吴放看出了艺博会紧随时代脉搏发展的敏感性;在自己以一家画廊的经营者身份参与上海艺博会之后,吴放有了更深的体会。她始终坚信,艺术是为人服务的,是一种体验式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或是供人膜拜的。因原本就是艺术家出身,吴放深知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情绪表达是非常强烈的,好的艺术家是能把一片枯叶画出生命感——一种历经草木枯荣的渐渐沉寂,是能看得到生命痕迹的东西。艺术家确实都非常主观,各自有各自的创作“生命”。而画廊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桥梁,将艺术家的这种情绪、情感传达给藏家,传达给大众。
  且华府艺术有一个理念是,艺术不应仅仅是艺术圈的事儿,它更是大众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认可艺博会这个平台,就是它“面向大众”的这个特点。
  四、市场与学术应平衡
  艺博会应该更好地做到艺术普及的工作,也即更好地搭建这座“桥梁”,因而不能单纯计算人流量,这一点比较欣赏国外艺博会的做法,给予每一件作品足够的空间,而观众也会静静退到一定的距离慢慢欣赏。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的模式;既然艺博会是利用官方资源、官方平台而办的官方大型艺术博览会,那么在平衡市场和学术方面理应做得更出色。也即市场的比重应小于学术比重,因为它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承担起一个美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对参展画廊乃至作品的选择上,应更具胆识和专业的眼光。文化之事终究应是伴随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成长的。
其他文献
一、酷儿:大陆公开影像的禁忌  在中国大陆特有的现实语境与审查环境下,性与政治历来是银幕表现的两大禁忌。政治自不必说,除却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相比之下,性并非是个完全的禁区,但描绘的尺度也往往是点到即止。本文要探讨的性,并非性爱描写,而是性别问题。与性爱描写一样,中国大陆电影的性别表现也素来以保守著称,异性恋的统治地位鲜少受到挑战,比如“酷儿”形象,就很难在面向公众的银幕上找到。按
期刊
在过去的20年里,圣皮埃尔美术馆是巴黎唯一的一家展出重要原生艺术(界外艺术)和自学艺术家的作品的美术馆、公共机构,在这里展出的还有很多与现今的当代艺术理念不相符,尚未得到认可,因此在艺术市场和艺术体系中一些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占据边缘地位。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这两种艺术家都是界外艺术家,只是具体情况不同,而圣皮埃尔美术馆对这两类艺术家都同样关注和尊重,并积极推出他们的作品。比如,1995—1996
期刊
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  最近我们一直在谈原生艺术,不是因为它多么轰动,多么超脱于任何艺术门类。而是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是原生艺术的旁观者,也试图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原生艺术的意义。比较下来,原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像是对人性意识的原初性的探索。我甚至不需要去了解每一位画家背后的故事,单单从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中就可体会出来。  我们在乎于群体性的“独居“,居所是一种无法破开的笼子。每个人的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大人”一词,似乎给活泼泼的“赤子之心”戴上了道德的镣铐。而千百年后的王国维,却让赤子之心回到了艺术的本位,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与其说王国维用赤子之心解读了艺术,倒不如说是用艺术为“赤子之心”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自此以后,我们在迎迓一个新艺术生命诞生的时刻,惊奇地发现,那赤子之心也如影随形。  侯珊瑚的水墨,是一次完全不同寻常的艺术探险。
期刊
画画儿,对我而言,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  儿时的胡涂乱抹已经没有了记忆。我猜想,那时候一定是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囿于本能。后来去了小学,上了中学,我就在作业本和书的空白处画画儿,画我想象中的人和物。  十三岁,我开始拜师,正式学习素描。从此“写生”这个词,替代了“画画儿”。  写生的装备要有画板和画架,还要把画板放在画架上立起来画。眯着眼观看远处桌面上的立方体,用削尖的铅笔,一点一点地描绘,真实地
期刊
观念摄影是一种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新型艺术类型,也称概念摄影、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超越摄影或后摄影,是一种以表达创作者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为核心和目的,以纯影像或影像与其他媒介的组合为手段的、不受传统摄影美学、习俗和技术等规则限制的观念艺术。早期摄影里的绘画主义派和印象派都可以看作是观念摄影,但由于这两派更加注重影像外在形式上的艺术感,观念的表达还不够鲜明、彻底;在后期的达达派摄影、
期刊
王文明的师生情缘  对书画家王文明来说,2015年2月27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是他四十余年艺术创作的大考之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交流培训中心、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办的《翰墨春秋——王文明绘画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只见王文明恭恭敬敬地紧随着一位耄耋老先生,从第一幅作品看起,老先生神情专注一边看一边评,时而频频点赞,时而委婉批评,时而妙语点拨……一口气点评了
期刊
今年是中瑞两国建交65周年,作为庆祝的献礼活动之一,《原生艺术:界外者艺术起源》(中文版)发布会和签售会于9月21日和22日分别在上海书城和松江“钟书阁”举行。它以艺术、文化的视角,见证了中瑞两国在艺术人文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洛桑市市长达尼埃尔·布赫莱为此专门致信,表达了他对于上海大学出版社能出版露西安娜·佩瑞女士的图书的惊喜,并衷心希望以本书首发为契机,中瑞两国在文化、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
期刊
在《陈逸飞遗产油画遗作(1946-2005)》一书中,“大户人家”是一幅令人沉思的画,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吸引,仅仅由艺术表达的美意使你驻足停留,而是画中的故事叫你去思索去想象,你必须揪紧你的心灵,聚集你的精神,去认真揣摩画家的心思、情怀和意念,必须去寻求那个答案,他叙述了什么?他意欲何为?  画中的四位女子,除一位较年轻外,其余三位均已上了年月,这些女人都衣着整洁,装扮讲究(一望便知出自大户人家),
期刊
在传统规则及一般人的头脑中,博物馆的色彩系统总是给人一种平和、雅致、淡然的视觉效果,常常以灯光协助展品本体,墙面基本不做色彩的补充与修饰,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灰麻色系来构建相对稳定、平衡的观展环境,并完全以展品来“说话”。  然而,那些趋向世界潮流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会让人发现,色彩在运用中的自由度与创作空间,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众所周知,色彩的感染力是相当大,所有存在中的色彩,无所谓好看不好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