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峰:道与神同游——读珊瑚水墨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大人”一词,似乎给活泼泼的“赤子之心”戴上了道德的镣铐。而千百年后的王国维,却让赤子之心回到了艺术的本位,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与其说王国维用赤子之心解读了艺术,倒不如说是用艺术为“赤子之心”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自此以后,我们在迎迓一个新艺术生命诞生的时刻,惊奇地发现,那赤子之心也如影随形。
  侯珊瑚的水墨,是一次完全不同寻常的艺术探险。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作品,摆脱了固定规则的生命体验,用脱尘不染的心灵,体悟营造出了一个陌生惊奇、自在欢愉的艺术世界。在这里心与万物相遇优游,契合无间,无所依待、无所束缚,无所滞碍,将直觉的生命体验在款款然中融入到天机流荡的宇宙洪荒之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这里首先攫住我的,不是某些线条,亦不是某种色彩,而是破空而来的“道”的精神。“道”是中国文化血脉里对于世界本源、本质和本身的一种思考。伴随着这种思考,老子首先发现了事物之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辩证的智慧促成了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贵无尚虚、清净抱一、返本复初,无知弃智的人生哲学。从这种审视角度出发,老子最终在婴儿的身上发现了这些美德,在《道德经》中,他不只一次地论及到了婴儿的这些特点:“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也许老子不曾想到,这种本着赤子之心,循着宇宙天道的伦理思想,发展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美学趣味。
  與西方的美学思维不同,这种美学趣味不仅需要熟巧的技能,更需要不间断的修心。人在俗世,怎能保持“最初一念之本心”?这要靠不停的上升,进入不停的心灵返乡过程。上升不易,返乡更难。侯珊瑚从油画回到水墨,从西方回到故里,从浮世的喧闹里回到洪荒的流荡中。在一次又一次出世入世间,完成了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苏醒、艺术的创造。
  万物萌生的起点汇于汤汤大道,生于赤子之心,在笔下化于“一”的神秘。意与象融合,心与物冥合,才会有了这尺幅万里的生生不息。在这不息的流淌中,太初之心悠游天地,变动不居;在这宁静里,昭昭大化,奄忽齐一。
  面对这样的艺术,不由你遐思小桥流水,不由你旁顾熙攘人群,有一种宏大铺天盖地,它将你包裹,将你席卷,你的耳畔响起开天辟地的轰鸣,你的目光定格于初民图腾的信仰,你体会着生命的自由和奔放,你感受着宇宙的无形与律动。这是陌生的体验,这是艺术的神奇,这是审美的一次擎起。
  而对于画家来说,这确是真实的记录。她记录下光明与晦暗的交替,记录下宇宙的坍塌与生命的重建,她记录风的情绪,记录水的氤氲,这记录并非留于纸畔,而是留于那无所滞碍的赤子之心。作画是心的历险,是心对于万物的灭迹,又是心对万物的回响。在这个瞬间,万象静寂无痕,心神恍惚无虑,艺术之光在自由的挥洒中舞蹈,展现出行健不息又淡泊宁静的宇宙生机。
  有人在卵石间看到清泉的流过,有人在晚霞里找到忧伤的云朵,在艺术之神巨大的背影中,却都化为一派混沌、一派澄明。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游。《态·初》无形,象与心同行。
其他文献
李昌胜,艺术界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然而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作品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对他十分敬慕!  认识李昌胜出于一种机缘。2014年5月初,我接受《大都市》杂志的专访。在与记者的闲聊中得知,她的一位朋友的弟弟(李昌胜)爱画画,作品有些叛经离道的感觉。记者进一步提到,这位画家在与他人交往上有些障碍,有自闭症的倾向。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刻让记者联系她的朋友,叫她将其弟的作品传给我看看。很快
期刊
我在给高中生开设“原生艺术”选修课已经两年多了,经常有学生和家长来询问是不是指的“原生态艺术”,或者表示根本不知所云。由于这确实是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又非常特殊的概念,为了避免误解误用甚至令人哭笑不得的“借鉴”,有必要进行一些基本的说明,首先就是澄清它的源起。  阿道夫·韦尔夫利——原生的种子  如果想按照逻辑习惯、有序地了解原生艺術,阿道夫·韦尔夫利(Adolf W?lfli)是个绝对的起点。他的作
期刊
作为儿童绘画艺术的老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能经常从家长手中看到大量的“原生态”作品。何为“原生态”作品?个人认为是没有接受任何指导(包括语言诱导)由自身情感抒发的作品。很多家长视为看不懂的乱涂乱画,我都当作“原生态”的宝贝。  如何定义“原生态”  现在,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接近艺术并走上艺术道路的人,有些并非经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例如:“金山农民画”,它在
期刊
亨利·达格的艺术传奇  1973年4月的一个午后,《纽约时报》专职摄影师纳森和日裔妻子走进租户的房间,惊讶地发现了大量绘画和手稿。沉湎于视觉文化的纳森立即意识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和妻子随即将它们小心翼翼收集起来。就在同一天,它们的作者亨利·达格在“安贫小姊妹会”创办的天主教医院去世,死时落寞、孤独、一贫如洗。  纳森夫妇端详着这些绘画和手稿。其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不真实的国度》,讲述了一场儿童和
期刊
这是一部视觉效果很美也很有意境的电影,电影节奏很慢,让观影者充分感受影片画面的美。枯树、雾气缭绕的山和湖水是影片给人印象深刻的景境:湖光山色,月光下,湖中孤岛上的树,深秋中褪尽了繁叶,默默的站着,没有任何动物和人在画面中,只有湖面上雾气在起舞、变化镜头移动,似乎有什么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群,一群鸟在鸣叫中飞起,远去,片刻,一只孤鸟艰难起飞,转向另一个方向独自飞去……这个镜头长得超过人们通常的观影经验
期刊
用绘画抗争痛苦和悲伤  郭凤仪(1942—2010),从自发的涂涂画画开始,首先在过期的日历背面用简单的有色记号笔作画。然后她使用描图纸和墨水,无需草图,就能完成非常完善的作品,有时作品长达十米。她笔下的线条叠加,很快就出现了历史和宗教人物,也有美好的或令人不安的生物。  47岁时,郭凤仪投身创作,开始作画,她只是出于治疗的目的:她最主要的是希望减轻身体的痛楚,也希望治疗其他患病的人。她专心作画,
期刊
“放开手脚”则需要另一种勇气。电影从某种程度而言可称之为对“物质世界的复原”,电影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客观记录的现实题材,还包括历史和当下的人类的内心现实的忠实摹写,不管是何种题材,只要力图逼近“现实”,就必然会触及各种试图遮蔽现实的阻力。要拿出司马迁修史的勇气进行电影创作确实很难,但总有人身体力行。上海电影的人文传统应当在这方面敢于突围。  一、上海电影市场现状  中国电影产业在近三年来实现井喷式
期刊
一、酷儿:大陆公开影像的禁忌  在中国大陆特有的现实语境与审查环境下,性与政治历来是银幕表现的两大禁忌。政治自不必说,除却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相比之下,性并非是个完全的禁区,但描绘的尺度也往往是点到即止。本文要探讨的性,并非性爱描写,而是性别问题。与性爱描写一样,中国大陆电影的性别表现也素来以保守著称,异性恋的统治地位鲜少受到挑战,比如“酷儿”形象,就很难在面向公众的银幕上找到。按
期刊
在过去的20年里,圣皮埃尔美术馆是巴黎唯一的一家展出重要原生艺术(界外艺术)和自学艺术家的作品的美术馆、公共机构,在这里展出的还有很多与现今的当代艺术理念不相符,尚未得到认可,因此在艺术市场和艺术体系中一些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占据边缘地位。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这两种艺术家都是界外艺术家,只是具体情况不同,而圣皮埃尔美术馆对这两类艺术家都同样关注和尊重,并积极推出他们的作品。比如,1995—1996
期刊
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  最近我们一直在谈原生艺术,不是因为它多么轰动,多么超脱于任何艺术门类。而是因为它,真真正正地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是原生艺术的旁观者,也试图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原生艺术的意义。比较下来,原生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像是对人性意识的原初性的探索。我甚至不需要去了解每一位画家背后的故事,单单从充满人性体悟的画作中就可体会出来。  我们在乎于群体性的“独居“,居所是一种无法破开的笼子。每个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