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8天婚姻,70余载情深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故去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同他70年前故去的妻子王同惠葬在一起,人们无法忘却他们二人之间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天隔几许
1988年12月16日,78岁高龄的费孝通来到广西梧州市白鹤山下的一座墓前,庄重地献上一束鲜花,然后肃立默哀。随行人员读着墓碑上的文字,不禁被文中流露的人间至情所感动。“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同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桂研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瑶山道上,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袛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费孝通立。”不知是天意,还是行程的巧合,这一天,正好是费孝通与前妻王同惠生离死别53周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2月19日,费孝通一行辗转来到金秀大瑶山六巷乡慰问瑶族人民。六巷—这个既是费孝通与新婚娇妻生离死别的伤心地,又是他53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别来无恙?
乡政府后面的小山头上,在苍松、翠柏、绿竹的掩映下,有一间黄瓦、红柱的四角形小亭,这就是瑶族同胞为王同惠建造的纪念亭。亭中竖立着一块纪念碑。费孝通拾级而上,走到一半,他停下来在身上摸索着,陪同人员会意地递给他一把梳子。费孝通庄重地梳了梳头,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迈着凝重的步履,来到纪念亭前。费孝通在纪念碑前献上花篮,然后在碑前肃立。四周肃静,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像—对久别的夫妻在低声泣说。不一会,费孝通轻轻走上前去,深情地抚摸着碑身,然后缓缓转过身来,紧紧握住六巷乡乡长的手:‘谢谢乡长,谢谢六巷人民!’他的眼睛有些湿润,沙哑中带着些许凄恻。当回程的汽车刚走出20多米,费孝通突然示意停车,叫警卫员扶他下车。随行人员感到奇怪,这在费孝通的出行中是很少有的。费孝通站在这里凝眸远望着笼罩在轻纱淡雾中的圣堂山,沉思着,聆听着,似乎不愿离去。他在远望什么,聆听什么,沉思什么?是53年前他和王同惠走过的那条崎岖山路,还是当年瑶民送行时那凄泣的唢呐声?当晚,费孝通在桂林写了一首诗,似乎在回答人们的询问:“心殇难复愈,人天隔几许;圣堂山下盟,多经暴风雨;坎坷羊肠道,虎豹何所沮;九州将历遍,肺腑赤心驱;彼岸自绰约,尘世惟蚁聚;石碑埋又立,荣辱任来去;白鹤展翼处,落日隈远墟。”让我们循着王同惠的碑文和这首诗,去探寻费孝通和王同惠的生死爱情历程吧。
蜜月双双进瑶山
1931年和1933年,费孝通和王同惠先后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秋,费孝通考入清华研究院社会学及^类学系。他们在未名湖畔、清华园内相识、相恋了。
1935年暑假,费孝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了出国留学的资格。导师史禄国建议他推迟出国,先在国内作实地考察,费孝通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正巧,当时广西省政府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的课题,吴文藻教授推荐他的得意门生费孝通前去担此重任,广西当局同意了。当费孝通告诉王同惠时,她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休学和费孝通一同去广西考察。为了避免闲话和旅途、工作疗便,他们决定提前结婚。
1935年8月的一天,一次既平常又特殊的婚礼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临湖轩举行。时任燕大校长的司徒雷登为他们做证婚人。吴文藻说:“我们都为他们高兴,以为这种婚姻,最理想,最美满。”
婚后,费孝通和王同惠上火车,登轮船,乘汽车,坐轿子,靠步行,向广西大瑶山进发。费孝通风趣地对王同惠说:“结婚时没能让你坐轿子,现在补上吧,天还替你挂灯。”
1935年10月28日,他们到达广西大瑶山主峰圣堂山下花蓝瑶聚居的六巷村。瑶人禁忌客人夫妇在主人家里同居,这对新婚夫妇不得不各自将息。费孝通对王同惠说:“惠,入乡随俗,我们暂时做牛郎织女吧!”王同惠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六巷村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后,王同惠单独留下整理资料,继续调查,费孝通则到附近各瑶村工作。他日行山径,夜卧土屋,足迹踏遍了附近瑶村。20多天后,他们移到坳瑶聚居的古陈村。1935年12月16日,是费孝通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费孝通和王同惠从古陈村转移到罗运村。这一段山路十分险峻。费孝通和王同惠翻过一座山,他们太累了,坐在路旁憩息,当他们起身赶路时,已不见了向导和挑夫的踪影。他们走到圣堂山下一个岔路口,已近黄昏。遮天蔽日的大树茂竹,把四周遮挡得阴森可怕,他们大声地呼唤,只有空谷回音。他们在林中摸索着。突然,“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费孝通被巨大的木头、石块压着动弹不得。
原来他误踏了瑶人捕野兽的陷阱!王同惠吓呆了,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费孝通说不出话,打手势叫她搬开身上的木石。王同惠这个文弱女子此时不知哪来这么大的力气,她逐—搬开木石。
费孝通腰、腿已受重伤,不能直立。他叫妻子出林呼救。王同惠安慰他:“我们是生死夫妻,上帝会保佑你的。”旋即慌不择路地奔出密林。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难忍的饥渴,死亡的恐惧,对妻的牵挂,伴随着费孝通度过了那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夜!
次日天刚亮,费孝通忍着巨痛和饥渴往外爬。身上多处被擦破划伤,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留在他身后……爬到一处旧屋地,他昏迷过去。醒来时,阳光照着他,他看见一头牛。有牛就可能有人!他努力呼喊,但声音太微弱,无济于事。
直到最后,他才急中生智,摘下眼镜,对着阳光,用小小的反射光斑吸引了—个瑶妇的注意。瑶妇带着两个瑶人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费孝通,把他背回了古陈村。 瑶民们敲着铜锣分头上山寻找王同惠。据说,敲铜锣一是可以让王同惠听见,让她发出信号;二是可以驱邪、驱兽,避免它们伤害王同惠。直到第七天,瑶民才在一处深涧找到了王同惠的遗体。瑶民将王同惠遗体抬回古陈村,没有告诉费孝通。
傍晚,费孝通察觉到人们的表情有些异常,遂追问护理他的瑶民。瑶民思忖隐瞒终不能长久,便告诉了他:“找见了,但现在你不能见她。”费孝通知道,自己预感到会发生而不愿发生的事到底还是发生了!雠着床边,悲天跄地地喊:‘完了!完了!”王同惠失踪那天,她和费孝通结婚仅108天!“结发为君妻,席未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当天晚上,古陈村瑶民按坳瑶给长者送葬的习俗,为王同惠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哀伤的唢呐声催人心裂!瑶民背着重伤未愈的费通道王同惠遗体前告别。他长跪不起,悲痛虢绝!第二天,瑶民用竹制担架抬着王同惠的遗体和重伤的费孝通,翻山越岭,取道平南鹏化,到桂平江口,将王同惠装棺入殓,由费孝通的友人护送船运梧州,安葬于梧州市白鹤山下。1936年6月,费孝通整理、修改完王同惠的遗著——《花篮瑶社会组织》,当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专箸,是费孝通、王同惠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硕果,是他们生死爱情的见证。
“永远跟随着她”
1938年春,费孝通在伦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中文名《江村经济》)出版时,他在书的首页沉重地写道:“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1935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留洋学成的费孝通有两条路可选择:留在国外或回国。费孝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他的祖国,是他的爱妻为他们共同钟爱的事业献身的地方,他要“永远跟随着她”!1938年10月,费孝通来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次年,在日机的轰炸声中,他与孟吟女士结婚。1940年底,他们的女儿出生。为了表达对王同惠的永远思念,他们给女儿取名“费宗惠”,乳名“小惠”。‘文革”中,费孝通多次被抄走大量珍贵的书籍、书稿、资料,他痛心疾首,但没流泪。一次,他珍藏的王同惠遗像被抄走并焚烧,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8年的一天,费孝通被通知从中央民院2号楼的陋室搬回1号楼。他整理书架上的旧书稿时,无意中触到一叠发黄了的他和王同惠在蜜月中共同校订的《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叠他寻觅了几十年不见踪影的译稿,怎么会逃过劫难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呢?这叠浸透着费孝通和王同惠甜蜜爱情的译稿,在王同惠逝世62年后的1997年出版。费孝通为它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序——《青春作伴好还乡》。2006年元月10日至14日,费宗惠女士偕同其夫张荣华(费孝通生前的秘书)访问广西金秀大瑶山时,向笔者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上世纪90年代初,旅居美国的张文芬女士在—个偶然的机会,将珍藏了几十年,自己在“文革”中抢救出的王同惠的遗骨(后烧成骨灰),转交给费孝通。费孝通老泪纵横,感激万分,庄重地将其安葬在八宝山公墓。2002年中的几天,费孝通神情恍惚,费宗惠问他有什么事?费孝通说:“我梦见你同惠妈妈了,你去看一看她的墓。”费宗惠到墓前一看,墓冢裂开了一道小缝,遂请人修补好。此后,费孝通的心情好多了。
费孝通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部分骨灰与王同惠的骨灰台葬在—起。生离死别70年后,这对患难夫妻又团聚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董岩据《中国新天地》整理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故去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同他70年前故去的妻子王同惠葬在一起,人们无法忘却他们二人之间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人天隔几许
1988年12月16日,78岁高龄的费孝通来到广西梧州市白鹤山下的一座墓前,庄重地献上一束鲜花,然后肃立默哀。随行人员读着墓碑上的文字,不禁被文中流露的人间至情所感动。“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同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桂研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瑶山道上,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袛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费孝通立。”不知是天意,还是行程的巧合,这一天,正好是费孝通与前妻王同惠生离死别53周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2月19日,费孝通一行辗转来到金秀大瑶山六巷乡慰问瑶族人民。六巷—这个既是费孝通与新婚娇妻生离死别的伤心地,又是他53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别来无恙?
乡政府后面的小山头上,在苍松、翠柏、绿竹的掩映下,有一间黄瓦、红柱的四角形小亭,这就是瑶族同胞为王同惠建造的纪念亭。亭中竖立着一块纪念碑。费孝通拾级而上,走到一半,他停下来在身上摸索着,陪同人员会意地递给他一把梳子。费孝通庄重地梳了梳头,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迈着凝重的步履,来到纪念亭前。费孝通在纪念碑前献上花篮,然后在碑前肃立。四周肃静,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像—对久别的夫妻在低声泣说。不一会,费孝通轻轻走上前去,深情地抚摸着碑身,然后缓缓转过身来,紧紧握住六巷乡乡长的手:‘谢谢乡长,谢谢六巷人民!’他的眼睛有些湿润,沙哑中带着些许凄恻。当回程的汽车刚走出20多米,费孝通突然示意停车,叫警卫员扶他下车。随行人员感到奇怪,这在费孝通的出行中是很少有的。费孝通站在这里凝眸远望着笼罩在轻纱淡雾中的圣堂山,沉思着,聆听着,似乎不愿离去。他在远望什么,聆听什么,沉思什么?是53年前他和王同惠走过的那条崎岖山路,还是当年瑶民送行时那凄泣的唢呐声?当晚,费孝通在桂林写了一首诗,似乎在回答人们的询问:“心殇难复愈,人天隔几许;圣堂山下盟,多经暴风雨;坎坷羊肠道,虎豹何所沮;九州将历遍,肺腑赤心驱;彼岸自绰约,尘世惟蚁聚;石碑埋又立,荣辱任来去;白鹤展翼处,落日隈远墟。”让我们循着王同惠的碑文和这首诗,去探寻费孝通和王同惠的生死爱情历程吧。
蜜月双双进瑶山
1931年和1933年,费孝通和王同惠先后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秋,费孝通考入清华研究院社会学及^类学系。他们在未名湖畔、清华园内相识、相恋了。
1935年暑假,费孝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了出国留学的资格。导师史禄国建议他推迟出国,先在国内作实地考察,费孝通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正巧,当时广西省政府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的课题,吴文藻教授推荐他的得意门生费孝通前去担此重任,广西当局同意了。当费孝通告诉王同惠时,她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休学和费孝通一同去广西考察。为了避免闲话和旅途、工作疗便,他们决定提前结婚。
1935年8月的一天,一次既平常又特殊的婚礼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临湖轩举行。时任燕大校长的司徒雷登为他们做证婚人。吴文藻说:“我们都为他们高兴,以为这种婚姻,最理想,最美满。”
婚后,费孝通和王同惠上火车,登轮船,乘汽车,坐轿子,靠步行,向广西大瑶山进发。费孝通风趣地对王同惠说:“结婚时没能让你坐轿子,现在补上吧,天还替你挂灯。”
1935年10月28日,他们到达广西大瑶山主峰圣堂山下花蓝瑶聚居的六巷村。瑶人禁忌客人夫妇在主人家里同居,这对新婚夫妇不得不各自将息。费孝通对王同惠说:“惠,入乡随俗,我们暂时做牛郎织女吧!”王同惠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六巷村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后,王同惠单独留下整理资料,继续调查,费孝通则到附近各瑶村工作。他日行山径,夜卧土屋,足迹踏遍了附近瑶村。20多天后,他们移到坳瑶聚居的古陈村。1935年12月16日,是费孝通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费孝通和王同惠从古陈村转移到罗运村。这一段山路十分险峻。费孝通和王同惠翻过一座山,他们太累了,坐在路旁憩息,当他们起身赶路时,已不见了向导和挑夫的踪影。他们走到圣堂山下一个岔路口,已近黄昏。遮天蔽日的大树茂竹,把四周遮挡得阴森可怕,他们大声地呼唤,只有空谷回音。他们在林中摸索着。突然,“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费孝通被巨大的木头、石块压着动弹不得。
原来他误踏了瑶人捕野兽的陷阱!王同惠吓呆了,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费孝通说不出话,打手势叫她搬开身上的木石。王同惠这个文弱女子此时不知哪来这么大的力气,她逐—搬开木石。
费孝通腰、腿已受重伤,不能直立。他叫妻子出林呼救。王同惠安慰他:“我们是生死夫妻,上帝会保佑你的。”旋即慌不择路地奔出密林。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难忍的饥渴,死亡的恐惧,对妻的牵挂,伴随着费孝通度过了那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夜!
次日天刚亮,费孝通忍着巨痛和饥渴往外爬。身上多处被擦破划伤,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留在他身后……爬到一处旧屋地,他昏迷过去。醒来时,阳光照着他,他看见一头牛。有牛就可能有人!他努力呼喊,但声音太微弱,无济于事。
直到最后,他才急中生智,摘下眼镜,对着阳光,用小小的反射光斑吸引了—个瑶妇的注意。瑶妇带着两个瑶人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费孝通,把他背回了古陈村。 瑶民们敲着铜锣分头上山寻找王同惠。据说,敲铜锣一是可以让王同惠听见,让她发出信号;二是可以驱邪、驱兽,避免它们伤害王同惠。直到第七天,瑶民才在一处深涧找到了王同惠的遗体。瑶民将王同惠遗体抬回古陈村,没有告诉费孝通。
傍晚,费孝通察觉到人们的表情有些异常,遂追问护理他的瑶民。瑶民思忖隐瞒终不能长久,便告诉了他:“找见了,但现在你不能见她。”费孝通知道,自己预感到会发生而不愿发生的事到底还是发生了!雠着床边,悲天跄地地喊:‘完了!完了!”王同惠失踪那天,她和费孝通结婚仅108天!“结发为君妻,席未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当天晚上,古陈村瑶民按坳瑶给长者送葬的习俗,为王同惠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哀伤的唢呐声催人心裂!瑶民背着重伤未愈的费通道王同惠遗体前告别。他长跪不起,悲痛虢绝!第二天,瑶民用竹制担架抬着王同惠的遗体和重伤的费孝通,翻山越岭,取道平南鹏化,到桂平江口,将王同惠装棺入殓,由费孝通的友人护送船运梧州,安葬于梧州市白鹤山下。1936年6月,费孝通整理、修改完王同惠的遗著——《花篮瑶社会组织》,当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专箸,是费孝通、王同惠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硕果,是他们生死爱情的见证。
“永远跟随着她”
1938年春,费孝通在伦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中文名《江村经济》)出版时,他在书的首页沉重地写道:“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1935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留洋学成的费孝通有两条路可选择:留在国外或回国。费孝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他的祖国,是他的爱妻为他们共同钟爱的事业献身的地方,他要“永远跟随着她”!1938年10月,费孝通来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次年,在日机的轰炸声中,他与孟吟女士结婚。1940年底,他们的女儿出生。为了表达对王同惠的永远思念,他们给女儿取名“费宗惠”,乳名“小惠”。‘文革”中,费孝通多次被抄走大量珍贵的书籍、书稿、资料,他痛心疾首,但没流泪。一次,他珍藏的王同惠遗像被抄走并焚烧,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8年的一天,费孝通被通知从中央民院2号楼的陋室搬回1号楼。他整理书架上的旧书稿时,无意中触到一叠发黄了的他和王同惠在蜜月中共同校订的《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叠他寻觅了几十年不见踪影的译稿,怎么会逃过劫难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呢?这叠浸透着费孝通和王同惠甜蜜爱情的译稿,在王同惠逝世62年后的1997年出版。费孝通为它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序——《青春作伴好还乡》。2006年元月10日至14日,费宗惠女士偕同其夫张荣华(费孝通生前的秘书)访问广西金秀大瑶山时,向笔者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上世纪90年代初,旅居美国的张文芬女士在—个偶然的机会,将珍藏了几十年,自己在“文革”中抢救出的王同惠的遗骨(后烧成骨灰),转交给费孝通。费孝通老泪纵横,感激万分,庄重地将其安葬在八宝山公墓。2002年中的几天,费孝通神情恍惚,费宗惠问他有什么事?费孝通说:“我梦见你同惠妈妈了,你去看一看她的墓。”费宗惠到墓前一看,墓冢裂开了一道小缝,遂请人修补好。此后,费孝通的心情好多了。
费孝通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部分骨灰与王同惠的骨灰台葬在—起。生离死别70年后,这对患难夫妻又团聚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董岩据《中国新天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