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头脑风暴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e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责。针对我国部分大学生墨守成规、思想保守这一现状,采用“头脑风暴法”这一自由畅想式创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结合三峡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一套“头脑风暴法”实施方案,并分析其预期成效。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邱立(1984-),男,湖北钟祥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讲师;罗朝祥(1962-),男,湖北钟祥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3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3-02
  创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可见,科技创新在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思想,同时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教育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责。然而在我国,因大学生入学前受到应试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部分学生往往只在乎考试成绩而轻视综合能力,对课本知识过分依赖而丧失怀疑的科学态度,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其创新能力并未全部激发出来。[2]因此,本文拟通过“头脑风暴法”这一自由畅想式创新方法激发大学生压抑在大脑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头脑风暴法会议规则及发展现状
  萧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交流沟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头脑风暴法正是通过会议交流的形式实现创新的。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BBDO广告公司总经理A.E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会议为组织形式,所有参会人员在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和谐气氛中,相互陈述、补充和提问,愉悦地思考问题,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参会人员的创意及灵感。[3]人的创新能力总是局限于其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通过自由会议的方式让同一领域不同知识背景的一组人员针对同一技术问题交换想法可产生不同的思想,并以此激发出更多的想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理论。
  1.头脑风暴法会议规则
  通常为保证头脑风暴法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求参会人员遵循以下会议规则:第一,不作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头脑风暴法的宗旨是希望参会人员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尽可能多地提出新想法,而缺点的评论会严重打击参会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参会人员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而不再继续发言。第二,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或许一个人觉得离奇的想法经他人适当修正之后会逐渐变得实际可行。第三,追求设想的数量。想法越多产生创意的可能性越大。第四,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设想。思想就是在相互激发之间得到升华,善用他人设想才能将头脑风暴法的价值最大化。[4]
  遵循以上规则,头脑风暴法小组具有以下性质:第一,参会人数以5~10人为宜。第二,成员中行家不易过多。行家的存在往往会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使其总担心自己的想法会受到行家的批判而难以形成自由畅想的会议气氛。第三,参会人员最好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同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人员一般具有同样的思考方式,只有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会人员畅想交流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设想。第四,头脑风暴法对主持人有较高的要求。主持人应要求参会人员严格遵循会议规则,会议出现冷场时需引导会议使其保持热烈的气氛,鼓动所有参会人员都能打开心扉畅想问题。[5]
  2.头脑风暴法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头脑风暴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美国空军曾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到了解决输电中断问题的最佳方案。某年,美国北部大雪导致输电线路严重破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通用电力公司召集不同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头脑风暴会议,在自由畅想的气氛中技术人员共提出90多条新设想。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发现“直升飞机扇雪”方案简单可行,这一难题就这样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到了巧妙解决。[6]在国内,头脑风暴法曾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但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时未接触头脑风暴法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将头脑风暴法引入到高等院校之中,让大学生提前接触这一创新方法,逐渐形成各自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企业才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三峡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成立,是湖北省“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围绕水电方向,三峡大学开设的学科主要包括水利与环境、土木与建筑、机械与材料及电气与新能源等,基本涵盖了水电方向的方方面面。虽然学校学科设置全面,但因各方向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差异,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往往只能接受某一方向的水电知识;如水利与环境学院偏重水利工程及水电站等,土木与建筑学院重视土木工程及岩石力学等,机械与材料学院偏重输电杆塔及线路设计等,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重视电力系统分析及继电保护等。同时,电力行业用人单位却要求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电气知识,如线路设计人员除了具备输电杆塔与线路设计知识体系以外,还必须掌握岩石力学等相关知识,以便更为合理地布置杆塔。   受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的限制,大学生不可能通过课堂学习完成所有水电方向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头脑风暴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同院系大学生自由愉悦的交流,互通有无,健全自身的水电知识体系;进一步针对工程实际遇到的技术难点开展头脑风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这一培养模式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三峡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组建试验群体
  为达到在我校全面推广头脑风暴法的目标,首先选择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作为试点学院。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围绕水电学科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及自动化等方向,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有所差异,或偏重强电,或重视结构,或关注弱电等,这一学科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头脑风暴法。拟通过与各级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交流,宣传头脑风暴法,并从不同专业方向选拔学生组建头脑风暴法试验群体。
  2.成立专家小组
  头脑风暴法专家小组由我院各课题组青年博士及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头脑风暴法讨论范围及主题;作为头脑风暴法主持人,引导会议使其保持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保证会议质量。
  3.头脑风暴法会议
  首先对参与头脑风暴法的学生试验群体进行分组。分组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各小组不同专业方向人数大致均衡;为会议小组分配会议主题,如:输电线路设计中的电磁、结构及土木问题。输电线路的主要功能是输送电能,其会带来诸如电磁环境等电磁学问题;输电线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平断面图和气候条件设计整条线路的杆塔塔型及定位,属结构设计问题;同时,杆塔的架设与土质条件密切相关。开展头脑风暴会议,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及自动化等方向大学生自由畅想的交流,提升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思考程度,同时亦极有可能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方法。
  4.学生创新能力评估
  主要通过横向与纵向两种方式对接受头脑风暴法的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评估:横向评估是基于头脑风暴法试验学生群体与其他普通学生群体的统计对比;纵向评估是基于单个学生参与头脑风暴法会议前后的思维对比。两种对比的准则均以“针对同一学术课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估”作为依据,具体能力评估由头脑风暴法专家组综合评定。
  最后,为进一步扩大头脑风暴法的创新价值,专家小组将开展会议讨论试验学生群体的创意成果,评估创意的科研价值和工程意义;同时,针对科研价值高的创意可进行科研项目立项,邀请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创意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和工业技术。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成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提出“基于头脑风暴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拟通过这一模式达到以下预期成果:通过各专业学生的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激发学生潜能,自发地学习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法使大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形成适合自身的思维方式,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结合科研项目的头脑风暴法会议,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团队中,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笔者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三峡大学学科设置特点,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针对学生试验群体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逐步扩大头脑风暴法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立福,何纯芳,黄亚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32-34.
  [2]陈兴文,刘燕.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8-29.
  [3]王辉艳,武锐,吕代中.头脑风暴法综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5):53-55.
  [4]贲东宁.“头脑风暴”教学法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37-39.
  [5]杨玉斌.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5(1):59-60.
  [6]王国平,阎力.头脑风暴法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绥化学院学报,2006,26(3):173-17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在自动化及相近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分析了“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将课程内容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并给出了教学实例。教学试验初步证明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
期刊
摘要:在电机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电路和磁路、各种电机工作原理、基本方程、各种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对电枢反应、等效电路、异步电机与变压器的联系、异步电机与同步电机的联系、电机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教学法对于电机教学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可帮助学生将各种电机知识融会贯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教学;比较法;电机工作原理  作者简介:刘慧芳(1975-),女,
期刊
摘要:当前,常州处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常州产业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建设和发挥专业优势,推进高校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常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在深入领会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特点,提出了融入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学生评价体系的设想,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通信工程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
期刊
摘要:从革新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旨在增加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上的灵活性、积极性、创新性。通过设计命题,组建PBL小组,讨论、调研并报告结果,反思与总结等四个阶段实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PBL 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环境评价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PBL教学法;环境评价;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静(197
期刊
摘要:嵌入式工程师成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为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上海电力学院就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采用讲座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项目驱动的实验实践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综合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避免出现学生只会读书而缺乏实践的情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
期刊
摘要:针对“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探讨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了对应的教学内容。实践表明,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完成了课程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施炯(198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杨亚萍(196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
期刊
摘要:根据新时期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针对在工科学校选修课程的特点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实验课程建设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以期能够根据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选修课;工科;改革  作者简介:于浩洋(1968-),男,辽宁建平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数字图像处理工程师的需求,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将“卓越计划”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改革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卓越计划;数字图像处理;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福珍(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
期刊
摘要:“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将CDIO理念运用于该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产品为载体,学生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等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CDIO;电子技术;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田敬北(1975-),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讲师;刘胜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