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9月,李井泉(戴风镜者)率部进军大青山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共华北四大根据地之一,其中“绥”特指绥远省的大青山一带。1938年秋,八路军120师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创建了这块条件最艰苦的抗日根据地。
  笔者以八路军往来文电、日军作战计划和当年地图等原始资料为依据,对李支队的组建背景和出发时间、地点、路线进行详细梳理,写成此文。

毛泽东考虑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纳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9月初,120师东渡黄河开赴晋西北。
  10月21日,八路军总部对各师作战区域进行了部署,其中“一二○师在晋西北、绥东”,“包括大同以西、平地泉(今乌兰察布)、归绥(今呼和浩特)之线以南”。
  此前五天,日军攻占包头,(北)平(归)绥铁路全部陷入敌手,大同、平地泉、包头都是平绥铁路上的重要节点。
  当时,八路军总部准备成立晋绥察、晋察冀、晋冀豫和晋西南四个军区,其中“以晋西北、察西、绥东为晋绥察军区”,由120师经营。
  不难看出,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由120师出兵顺理成章。
  大青山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西起包头,东至乌兰察布,横亘约350公里。由此往北到内外蒙古边境为草原地貌,无险可据。
  1938年3月29日,毛泽东致电120师并告八路军总部,询问:“能否沿大青山脉创造一个游牧性质的骑兵支队?如可能则该支队西走新疆边境,东迄满洲,整个内外蒙交界区域均可为其游击地区,亦盼考虑见告。”顺带说一句,中央档案馆存档的该电原件有两份,另一份日期为3月30日,内容有一字之差,写的是“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中央档案馆馆藏的这两份电报都是收件而非发件,因此难以判断毛泽东拟写的原始电文,究竟是“游击”还是“游牧”。
  该电发出一个月前,毛泽东在致各部的另一封电报中就曾提到大青山,当时徐州会战刚开始。
  毛泽东判断,日军拿下徐州后有两个可能的进攻方向:一是沿平汉铁路攻占武汉,一是沿陇海铁路直逼西安。他认为,武汉、西安等几个主要城市失守后,要坚持长期抗战,必须建立包括山西在内的六个根据地作为主要战略支点,以及包括大青山脉在内的四个辅助支点。
  5月中旬,徐州失守已成定局。毛泽东指出:“徐州失守后,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为此,他在5月14日给八路军总部和120师的电报中提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在大青山创建根据地,由此进入实施阶段。
  在此之前,毛泽东曾致电120师和宋时轮,要求对平绥铁路以北能否建立游击根据地进行调查。
  宋时轮原为120师358旅716团团长,1937年9月底率该团第2营组成120师宋支队。
  此前,宋支队接到八路军总部在“冀东、热南、察东北创造抗日根据地”的命令,已于6月初东移到了冀东一带。
  6月7日,120师致电毛泽东并报八路军总部,告知:“宋支队现到昌平地区,转到大青山可经宣化、兴和沿山脉西进。该支队的调动请你们指挥。”
  八路军总部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6月10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力陈宋支队“在热察冀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我们意见组织骑兵前往为宜。如同意,请将陕北骑团抽出与一二○师之骑营合编支队前往。如陕北骑团不能抽出时再由前方另设法”。
  6月11日,毛泽东给八路军总部和120师发来电报,告知“陕北骑团现控制河套蒙古广大区域”,“故不能调动”。同时指出,“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应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及如何作法,由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之”,“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創立根据地者”。
  6月12日,八路军总部致电120师并报毛泽东:“军委意见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经过我们详细考虑,请坚决派李井泉率一个建制团去。本日午前电你们派一个营附骑兵作废。”

李井泉受命组建大青山支队


  李井泉时任120师358旅政委,正在山西神池八角堡,率该旅716团休整。
  此前,358旅曾在五寨整训补充,旅部和716团驻防东关,715团在右所。
  5月4日,为配合傅作义的35军反攻归绥,358旅旅长张宗逊率716团开赴雁北。
  山西境内的长城有内(南)、外(北)两道,内长城有几个著名关口,从偏关往东依次是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外长城从偏关往东有两个关口,分别是右玉北面的杀虎口和大同北面的镇川口。
  雁门关长城沿线到外长城之间地区统称雁北,从雁北出杀虎口就是绥远,也称“口外”。
  35军反攻归绥失败后向偏关南撤,途中频遭日军攻击,状况堪忧。6月3日,李井泉和358旅参谋长姚喆奉命率715团从五寨出发进入雁北,掩护友军撤退。
  看一下此后715团的行动路线:
  6月5日下午4时,李井泉、姚喆与715团到达八角堡宿营,6日进到偏关石火子,与旅部和716团会合。
  6月10日,张宗逊率715团开赴井坪(今属平鲁)附近活动,李井泉率旅部和716团开到八角堡附近三道沟休整。
  6月12日,即八路军总部令120师“坚决派李井泉率一个建制团”去大青山的当天,李井泉电告张宗逊和师部:“我们和(七一)六团现在八角整理未动。”   日军一改单路攻击或两路夹击,从绥远丰镇、平地泉、卓资山、凉城,以及山西大同、左云、右玉调集了大批兵力,分成十几路对厂汉营进行合击。
  据日军驻蒙军司令部昭和十三年八月(1938年8月)《战时月报》叙述:“前月末对大海(今凉城岱海)东北方地区盘踞的敌匪进行讨伐后,敌军向厂汉营方面退却。”
  日军判断,“在厂汉营一带集结的敌军,有郭希鹏(国民党骑兵第二军)、慕新亚(国民党新编骑兵第五师)部队及共产匪等四五千人”。
  日军眼中的“共产匪”似指120师骑兵营。该营以厂汉营为驻地,不断袭击附近敌军和平绥铁路车站,苏集、马盖图、红沙坝等车站,都被他们袭击烧毁过。
  根据日军作战计划,合击目标是退却到厂汉营的国民党军,以及一直驻扎此地的120师骑兵营。李支队主力虽然几天前到了这一带,但尚未与日军交手,对敌威胁不大。
  8月2日下午4时,李井泉向120师师部汇报:“估计明日敌分途进占厂汉营,附近友军为新编五师、骑二军郭部,似无决心作战。”
  当晚,李井泉带第3营从厂汉营外围撤回雁北,并调第1营从大同前来会合,准备伏击经宁鲁堡北进的日军。因第1营途中遭遇敌军被迫绕路马头山,延误了时间,伏击未能实现。
  8月3日晚,王尚荣率第1营赶到左云陈家窑,与李井泉和第3营会合。
  8月4日8点,李井泉电告120师师部:“本晚拟由左云西端回到前后榆岭附近。”
  这天清晨,姚喆也向120师师部打来电报说:“我们及四支队和工作团昨日夜共走了一百廿里,今天晨六时到达了东水间大休息(东水间离平鲁东南约四十里)。”
  东水间即东水涧,现在平鲁的东村、西村。
  姚喆这支队伍从五寨出发后,途经神池八角堡、朔州利民堡到达东水间,准备前往榆林村一带会合李支队。
  8月6日晚8时,李井泉向120师师部报告:当日与4支队和工作团在前后榆林附近的马营(今山阴县吴马营)会合集结,“拟在此准备二三天”,然后向大青山进发。

大批日军出现在李支队北进路线上


  8月8日13时,李井泉电告120师师部“我们决本晚分两路进到左云东南、西南地区,明晚决到左云以北地区集结”,“拟到左云以北地区后,分两路经凉城东、西,沿蛮汉山到大青山”。
  电报中的“我们”,指李支队与随同行动的4支队、工作团,为便于叙述,以下统称“李支队”。
  8月9日,120师向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汇报:“李支队支队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率七一五团,现在平鲁以东之榆林一带,正向绥远行动。”
  8月8日晚,李支队从前后榆林附近出发向北开进,行至左云西南的大小马营、观音堂一带宿营休息,其时天降大雨。
  很快,侦察员来报,不远的向阳寨(今左云向阳寨)附近发现大批日军,正在李支队北进路线上。
  情况紧急,李支队当机立断,迅速向西南方向转移,冒雨行军百余里,于8月9日到达井坪以北的刘小峰(今平鲁刘小峰村)休息,与日军擦肩而过。
  8月10日,李井泉、姚喆向120师师部报告“向阳堡(今平魯向阳堡村)之敌昨日发觉我在刘小峰集中,午后六时一部向我威胁,我掩护至黄昏即西移,我伤亡四人”,“决死队、四支队均随我们回至贾家堡附近”。
  据当天情报,这次日军在雁北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多地出兵,进行向心合击,与日军围攻厂汉营情况相似。
  为此,李井泉于8月11日分别向毛泽东和120师师部作了汇报:“根据敌此次围攻厂汉营及雁北经验,敌在战术上有新的表现……”
  120师师部也于当日给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发去电报,告知“(左云敌)八日(进到)左云以南五十里之向阳寨,平鲁敌一部九日进到平鲁东南五十里之向阳堡,岱岳、井坪之敌(均)在移动,企图围攻李支队”,“李支队九日夜间已转移,十号到达井坪西之乃河堡一带”。
  为配合行动,120师“令王震派一支队到平绥路继续到兴和方面活动”,“派警六团十三号由五寨出发配合李支队行动,将来在凉城以东丰镇以西之厂汗(汉)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
  120师提出:“李支队暂在井坪以西地区休整数天,待警六团到达并骑兵营以援击姿势扰袭敌人,寻找敌人弱点,抓紧有利时机打一二次仗,以后情况再决定向绥远前进执行新任务。”
  8月12日,毛泽东复电120师:“根据井泉真(11日)电及你们来电,去大青山行动以暂缓执行为宜。”
  从日军资料看,李支队北上遇阻是个巧合。
  据《战时月报》,日军这次“讨伐”目标是吴儿城(今山阴吴儿城村)及西部地区。吴儿城位于李支队集结地前、后榆林村东南约40公里处,在岱岳镇以西。
  为什么是吴儿城?
李支队骑兵连

  日军档案显示“七月底八月初,约二千共产第百二十师系匪团(正规军)由朔县方面至岱岳镇西方吴儿城一带北上侵入”,“其中一部一千人于八月四日向同蒲线榆林站守备队袭击”。
  日军所指,是358旅第716团。为配合李支队北上,该团于7月25日从五寨开赴雁北。
  8月4日,120师向八路军总部报告:“七一六团第三营昨晚袭击岱岳南之榆林(车站),将守敌五十余人全部击毙。”“七一六团主力四日晨在岱岳以南泥(河)附近伏击岱岳增援之敌,激战三小时,毁敌火车一列,毙敌百余……”
  日军派出的第一批增援力量损失殆尽,第二批援兵在飞机掩护下乘十余辆汽车从岱岳赶来,716团安全撤退。
  这次袭击对日军震动不小。当月日军战报中,敌情、治安、图注,首要位置全是榆林站被袭。日本记者还以《榆林站悲惨事件》为题,详细报道了被袭经过,“现场惨状非笔墨所能尽述”。   日军情报显示“岱岳镇西方地区盘踞敌第八路军第百二十师一部及其他共产匪兵力共约5000人”,于是从8月8日开始,调派第26师团“大同及朔县地区警备队讨伐该敌”,“主力从左云、怀仁先向吴儿城,再至宋红沟(今平鲁宋红沟村)和上、下面高沟(今平鲁上、下面高村)的敌匪进攻”。
  从时间和位置看,8月8日夜,李支队在左云西南遭遇的,正是从左云南进的日军主力,目标吴儿城。
  袭击榆林车站后,716团转移到岱岳以东约45公里的义井附近,而日军的“讨伐”目标竟还是岱岳以西。
  偏巧这片区域,此时只有李支队在活动,所以认为日军“企图围攻李支队”。
  这次与日军遭遇,李支队除在刘小峰附近“伤亡四人”外,未见其他伤亡报告。日军“讨伐”一无所获之后,“于8月13日返回原驻地”。
  8月14日,120師致电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决定“基本上仍照原定计划”,“目前敌已撤退,李支队与警六团即转移厂汉营”。

李支队由破虎堡进入绥远


  8月17日,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我们决明十八日取道平鲁以西进到厂汉营”,再次北上。
  在此之前,120师警备第6团已从五寨出发向北开进,掩护李支队行动。
  8月21日,李井泉、姚喆向师部汇报,“我们今天已进到大河堡、响水营一带宿营”,“准备明廿二日夜通过右玉以南之汽车道,进到厂汉营以南地区集结”。大河堡与响水营在右玉以西。
  8月22日,李支队只向北移动了约30公里。19时,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今天因下雨夜行军看不见路,我们即在南崔家窑、新窑村、云石堡之线宿营,准备明天夜里通过右玉以南汽车(道)。”
  这三个村子位于杀虎口西南约25公里处。
  8月23日夜,李支队从青杨沟附近出发涉过苍头河后,并没有直奔杀虎口。
  8月24日8时,李井泉、姚喆电告警6团和120师师部,我们本日到达杀虎口西南约20公里的“黄家窑、赵家窑、欧家村之线宿营”。先期进入绥远的警6团,这天清晨袭击了厂汉营,守敌伪蒙军20余人被全歼。
  8月26日10时,李井泉、姚喆电告120师师部:“我们本日在破虎堡、老曹沟一带会合。”
  破虎堡位于杀虎口以东约30公里的长城脚下山西境内,与绥远境内的老曹沟(也称老草沟,今凉城芦草沟)相距三四里地,中间隔着古长城。
  当天下午,李井泉、姚喆向120师师部报告,“五、六团本日进到天成村以南之十七号、十二号之线”,“本日晚决以五、六团主力袭击天成村之敌”。
  电报里的“五、六团”,分别指715团和警6团,“十七号、十二号”为村庄名字,位于破虎堡、老曹沟东北。
  这两封电报说明,8月26日李支队在破虎堡附近越过长城进入绥远与警6团会合,并于当天共同进到十七号、十二号一带。
  从军事上看,杀虎口位于凉城香火地通往右玉的大路上,经常有日军车辆往来。李支队若从青杨沟直接北出杀虎口,遭遇敌军风险很大,走破虎堡不但便捷,而且安全隐蔽。
  说到过长城,杀虎口并非唯一通道,此时长城已有多处通路可供往来晋绥之间。8月初,李井泉率第3营、王尚荣率第1营从绥远撤回雁北,就是分别从宁鲁堡和马头山附近过的长城。
  1939年1月,日军参谋本部印制的《西部支那航空图》上,清楚标有包括破虎堡在内的多条道路穿越长城。
  所以能够确定,李支队首次过长城入绥远之通路,是在杀虎口以东约30公里的破虎堡附近,时间是1938年8月26日。
  8月26日,李支队进入绥远当晚,715团和警6团袭击了天成村。由于敌军坚守天主教堂,同时从丰镇开来援兵,八路军未能全歼守敌。
  此战,715团“共俘敌三名,缴步枪四支,烧敌汽车四辆。敌伤亡约数十名,我只伤亡七名”。
  8月27日一早,敌军从西边香火地开来大批部队增援天成村,李支队撤到十七号村一带休息,并于当日致电120师师部:“1.天成村敌已发觉我们企图,我们为要迅速北移,决明日进到香火(地)以南地区,明晚转移蛮汗山一带,请示继续越过铁道。2.警六团为配合(七一)五团行动暂仍在天成村附近活动。3.此间天气变化,五寨送来棉衣不能再等,只好由警六团以后派送。”
  8月28日晚,李支队进入蛮汗山。29日,李井泉、姚喆向师部报告:“我们为掩护主力向北转移及筹集一批资材和等候后方棉衣到达,决定留一个营由姚喆指挥,以满汉山为中心活动一短时期,以后根据情况再向北移。”
  9月1日晚到2日8时,李支队从卓资山以西的三道营、旗下营之间蒙古营附近越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脉。
  9月4日,李支队向八路军总部汇报:“我们东(即1日)晚通过平绥路时,敌曾以骑炮兵约二百人向□我激战终夜,被我击退。我伤亡数十人,冬(即2日)辰八时左右已全部进到铁路以北。”
  过铁路后,李支队一路向北,于当日经“羊坡子(今卓资县羊坡子)、八墩(今卓资县八岔山)、东合子(今卓资县东河子六号),进入了大青山地区”。
  至此,李井泉率部队胜利完成挺进大青山的任务,并由此揭开绥远抗战新的一页。
其他文献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毛泽东签署命令,自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自此,新中国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诞
期刊
宁杰,原名宁进叶(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宁杰),出生于信阳县邢集镇邢集村。1935年在北平弘达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加入北平学联爱国学生组织“民先队”,并成为骨干队员。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从北平撤至山西太原,他随总部转战太原、临汾。山西失陷后受地下党组织安排返乡,组织开展民先活动,并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邢集党支部书记。1938年10月至1939年初
期刊
我从老八路骆行阿姨那里看到两张老照片,一张是原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系统部分老同志合影,是1979年7月2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拍摄的。在35位前辈的合影中,我看见了父亲江涛的众多老战友:马溪山、张箴、沈少星、席一、柴成文、李新农、刘岱、刘配成等。在另一张14位阿姨合影的老照片里,我看见了可亲可敬的女八路们:郭西、林一、申小丛、申晓白、姚汝安、程倩、骆行、姚明、姚新等。他们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参加敬爱
期刊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部分领导人在河南寶丰县右起:邓小平,李达、李雪峰、张际春、刘伯承、陈毅  1947年6月30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戡平内乱”。这意味着国民党一把关死了国共谈判的大门。  这一天,毛泽东在哪里?他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小山村,焦急地等待前方回电。29日,毛泽东致电前线将领:“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骤然改变重大战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战旗方阵中,有一面引人注目的“海空雄鹰团”荣誉军旗。然而,谁能想到,该团来自陆军却首战美国空军?谁能想到,他们曾被毛泽东三次点将出征?谁又能想到,他们打仗竟然打出一段跨国交情?“幼鹰”出壳成“空中霸王”  “海空雄鹰团”的正式番号是海军航空兵第10团,由江南抗日义勇军一部发展而来。他们曾经获得过苏中军区授予的“兴化团”荣誉称号。  1949年9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期刊
1940年9月16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命令,要求各部队继续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晋察冀军区(不含冀中部队)在第二阶段的任务是集结主力破袭涞(源)灵(丘)公路,并夺取涞源、灵丘两县城,达到打开晋察冀边区的西北地区,促成与晋西北和平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之目的。  接到命令后,晋察冀军区决定立即组织涞灵战役,夺取涞源、灵丘县城及其附近各据点。  部队编成,由
期刊
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47年成为中共晋察冀分局城工部北平学委负责人,我的父亲崔月犁经历了六年的游击战争和四年在北平的潜伏生活.尽管那年他才27岁,但丰富的经历已经
期刊
1955年授衔,女将军1人,女大校1人,女上校13人,校级以上女军官74人。何锐就是13名女上校之一,她曾随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参加过西路军战斗。  1917年,何锐生于四川广元木门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太穷,又赶上荒年被地主逼债,根本无法生存,从小随父母逃荒到陕西省宁强县茅坪沟乡落户。1935年初参加红军,三次过草地,历尽了苦难,但对共产党、对革命成功的信念从未改变。她多次负伤,九死一生
期刊
我的母亲吕明亭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革命大潮中,她是一棵无名小草,但在疾风骤雨的战争岁月和惨无人道的日军监狱里经受住了考验,在苦难和艰险中顽强地度过了一生.rn母亲于1
期刊
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荣誉军旗方阵中,有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和“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的两面军旗,它们在向人们诉说着济南战役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