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之回音壁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赏石界真正的理论盛宴,脱胎换骨式的跃变,这次争鸣不亚于石界的八级地震,思想观念的火山喷发,振聋发聩、酣畅淋漓。
  又:定会在现当代中国赏石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赞成把赏石仅仅归结为“艺术”的说法!
  如果“赏石”是一个泛称,则作为其客体的“石”可视为固定对象,而“赏”之主体及“赏”之过程则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赏”的主体及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相对确定性,另一方面,“赏”的主体及过程有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及不断变化的特征。
  所以,“赏石”是一个多层面、多阶层、多群体参与的过程,一句话说来,就是“什么人玩什么鳥”!
  所以,仅仅从“艺术”的视点看,当代艺术最先锋最前卫的形式语言及思维方式(不少)也许能在石头中找到印证。
  个人以为,用心感悟和努力寻找“赏石”自身独特语汇是我们应该尝试的一件事情。
  好文!不过观点略显偏颇。我认为奇石命名只要恰如其分,无论雅俗,都是好的。这就涉及到命名者和观赏者的文化层次或者底蕴又或者见识还有角度等等诸多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层面不同,才会有不同的命名,以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来命名,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与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
  一个俗不可耐的命名,如果能够引起50%以上赏者的共鸣,能说它不好吗?
  一个雅到只有自己懂的命名,怎么能说它是好的呢?
  所以,奇石作为一类艺术品,它的命名应该允许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没有标准。
  价值方面更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一位藏者的藏品只有自己欣赏,可能在他心目中是无价的,如果拿出去卖却无人认可,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有没有影响藏者的价值取向一点都不重要,那纯粹是个人的事情。而作为奇石商人就必需考虑市场的认可程度,否则卖不出去也怪不得谁,也是个人的事情。总之,命名是会多元的,谁说了也不算,只有自己说了算;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谁说了也不算,只有卖出去了才能体现价值所在。
  喜欢雅的藏者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抛弃俗的,没人强迫;喜欢俗的也可以对所谓雅的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曲高和寡不一定就雅,大众电影难道就俗吗?所以雅俗只在个人看法不同,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雅俗之分。
  这也说明了奇石命名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的用途上可以割裂,也可以统一。如果是自己赏玩,完全可以取一个自己认为最恰当的名,如果是拿出去展示或者销售,也可以取一个大众认可或者市场认可的名[呲牙]没有谁规定一块奇石只能有一个名吧,何必把自己憋死呢!
  形式与内容,是赏石过程中首要的,绕不开的问题。文中观点,立论是否与您的赏石体会契合?与您的赏玩思考一致?我们与赵德奇先生一起,期待读者的反馈,并欢迎反问与反驳。
  的确如此,赏石必须是以石的形式为前提,只有符合了形式的审美要素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
  现在的赏石论坛口头重,帽子大!
  太不现实了,谈古论今千篇一律!
  石话石说,以石论石,石事求石!
  在赏石界有几个能做到这一点!
  真正藏有好石头的没有机会展示!
  好石名石的背后必须要有名人!
  可笑至极!
  你一旦表示不认可,他会说:齐白石先生说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白石先生还说了“不似为欺世”,他可能就不知道了。想安顿个主题卖个好价可以理解,但这种指鹿为马的欺世之事还是越少越好。
其他文献
乱世的草民不如草,盛世百姓都是爷。古代只有王公贵胄,文豪大贾赏玩的奇石,今天却成了寻常人家也会饶有兴致的一炷馨香,几杯清茶与客品享可容山川与人事的灵物。这是国主英明,国民的洪福。上天好生,才有今天的好日子。黎民饱腹之余,自由潇洒地生活,成就写意人生。长此以往,在这些本应的享受过后,那源自人们心底的自省与良知会升华成一种宽容的善心来怜爱自身与这个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當这种自然与自身的融合意识形成后,
期刊
古人云:红袖添香夜读书。而我们,有时候把捡石头的过程也变成了红袖添香的浪漫之旅。  捡石头是个重体力活,是个苦活累活,最开始捡石头我们认为这只是男人的行为。慢慢地,渐多的收获和时常谈起的乐趣,开始吸引女人们。因为已是人到中年,各家的孩子都上大学去了,男人一去一天地捡石头,女人在家没有着落,便开始随夫出征。有时去一个,有时去两个,有时去几个。一进入河滩,男人们拎起蛇皮袋一头扎进石头堆中,专心致志地寻
期刊
前两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全球六大奇异陨石』,接下来这两期将带您走近『全球最美的几大陨石坑』,体验别样之美。  我们的行星点缀着众多的陨石坑,它们曾经经历并见证了过去众多天外来客的冲撞及带来的巨大爆炸。其中的一些陨石坑的痕迹如今还很明显,其它则已失去了踪迹。  1. 美国巴林杰陨石坑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直径约1200米,虽然不算太大,但保存极为完整。它形成于5万年前,开始被误认为是个火山
期刊
2015.3.15  到达马达加斯加的第一天。  菜场早市上独立又可怜的孩子,摆摊卖菜补贴家用。  其他时间,他们欢乐不断,冲着我的相机做鬼脸、摆拍。  清澈的眼睛,仿如马岛的玛瑙般晶莹。  2015.3.20  现在是淡季,河床的水没退,出水的马料并不多。但黑人却不放过这个机会,开始大胆地漫天叫价。普通的一块,价格几百万甚至几千万马币(100万马币=500元人民币)。  这里的天空纯净得醉人,没
期刊
赏玩画面石,借鉴绘画当然是必由之路。可如果片面地、狭隘地理解绘画理论,想当然地套用绘画理论,则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就拿人物石来说吧,“行七坐五盘三半”的人物比例口诀,最常被拿来衡量石上人物。这当然是精辟的概括,但别忘了,也是最基本的、抽离了一切复杂情况的假设。不但不适用于所有的人物绘画,更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天然生成的奇石。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吧。  图1“三毛”,漫画般的人物形象,圆圆大大的可
期刊
真正的装置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让人看装置,而是想背后的寓意。艺术品中的形式是用来“讲话”的,语音语调语种都要适宜。表现形式应随时代的审美步伐,艺术家艺术品从来都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时过境迁了,相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再次出现。  提 炼  乙未春天,亚里士多德朴素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沃土内紧挨几块顽石萌动出一伞娇艳的靓蘑。觅石者心动,觅食者却狐疑,有待查看有无毒素。《易经·系辞》:“形
期刊
十年前的一天,王全清先生第一次到我家来访,请我先生为他写一幅字,内容是他指定的一首诗:“燕燕化为石,飞破桃花色。春风吹不休,梦入乌衣国。”诗作者是明万历年间宁羌知州陈昌言。  为什么一定要写这首诗呢?原来,就在不久前,他得到了一方可心的燕子石,十分喜爱,就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这首诗与燕子石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我才知道,他是一个爱石人。  后来,他和我的先生做了同事,成了朋友,我也有了更
期刊
题名:【別有洞天】  石种: 乌江石  尺寸: 33×22×15cm
期刊
朝阳渐吐芳华,  远水舟帆樵歌,  迤逦春光無限,  闲情幽趣常得。  —— 张 鑫
期刊
艺术创新也要讲度,强调一下形式的重要性、特殊性就行了,即提高一下大家对赏石艺术形式的新理解和再认识,这个讨论目的也就达到了,没有必要去『矫枉过正』,那样做恐怕真的伤不起。  提 炼  初读到赵德奇先生的文章后,觉得似乎有些离经叛道——当然是用过去的惯性思维。也被赵先生文章里:“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质疑,依据也必是一般哲学意义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推导”言中。好在笔者还是放弃了暂时的偏见,冷静下来再次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