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外阅读潜能的不断发掘,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已经日益显现。“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只是其中一种,是绽放在语文园地的一枝迎春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例研究
1 “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课外阅读上升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这一切,无疑是对我们前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研究的充分肯定,使我们倍受鼓舞。
自从实施课程标准,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一般都漫无目的,只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抓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喜欢的就读,不喜欢就丢到一边;从老师的角度看,只知道应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却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方法,即课外阅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缺乏研究。如此一来,尽管学生读了很多书,但是阅读品位不高,阅读效率不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距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海量阅读”。
“主题式海量阅读”的第一要点,就是要求有主题,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阅读文本进行组合,集中起来阅读。 “主题式海量阅读”的第二要点,就是要求阅读量大,要“海量”阅读。
我们把这样的阅读理念和阅读策略运用于教学,就形成了“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 实施“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即小学高段)教学实实践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以及思考。
2 小学高段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实例——感恩主题阅读
片断一 :
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读书交流的时间了。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今天我们又在一起汲取书籍的营养。在上次的读书交流会上,我们已确定本次交流的主题是“感恩”,请把你最近读了这方面书的收获和组内同学交流分享。
片断二 :
师:读书是一种快乐,学会与人交流读书的快乐,是更大的快乐。让咱们一起来分享你读书的感受与快乐吧——
生:我背了《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席”一句讲的是香龄九岁就懂得为父母暖被窝,孝顺父母。我很佩服他。
师:读国学经典能让人越来越聪明。《弟子规》中有一章专门讲孝敬的,你能试着背背吗?
(略)
生:我读了《常怀感恩的心》一书,其中的一首小诗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我背给大家听听吧……
师:读书时遇到让自己特别受感动的句段就背下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
生:我读了《感恩父亲的诗》一书,仿写了一首感恩母亲的小诗……
师:读后仿写,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谈到的大多是对朋友的感恩。对于朋友的帮助,我们当涌泉相报。老师推荐的《感恩自然》这本书你读过了吗?
生:我读了《感恩自然》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之后我创作了一幅画。
师:原来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不仅可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下自己的感受。能说说你这幅画的用意吗?(略)
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读这本书,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大自然都给予了我们什么?
(略)
师:作者的一段前言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来读(略)
师: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朋友的帮助,还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读到这样的诗歌时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反复地大声朗诵。来,让我们放开声音一起来朗读。
片断四:
生:我读过《霍金的故事》。霍金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霍金提出这样的问题:“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 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第五句话是:“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你真会读书!遇到最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反复多读几遍达到背诵的程度。除此以外,遇到最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时还应有这样的习惯: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动,哪怕一个词,一句话。请同学们做恰当的批注。(略)
师:同学们,读书可以让我们阅尽天下事。其实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的动人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并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共同的高贵品质:感恩之心。
3 小学高段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
以上这个实例,明显地展示了“主题式课外海量阅读”的两大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试验了这样的课堂交流模式:再现主题——课堂交流——总结读法——应用读法——升华主题。
教师重点对学生加强以下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概括、背诵、品读、复述、制卡片、作画(读的方面),批注、仿写、补写、续写、写心得、记笔记(写的方面)。这样,学生在读中得法又在读写中用法,真正掌握了读书的策略,从而读得更透彻更深入。
从这节课里,笔者有以下思考:
(1)提炼主题,组织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章读得多的学生,分析理解力就强。但只有“泛读”,没有与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阅读仍旧难以走向高效之路。为了便于教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必须提炼阅读主题。如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3~4个主题,围绕主题,组织阅读。上面案例的主题就是“感恩”。
(2)师生共读,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课外阅读教学也是对话。对话需要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师生共读。也就是说,在开展读书与交流前,老师和同学要共同读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本书。教师进行“感恩”主题阅读时,师生共读的材料是马朝虎的小说《丑娘》。
(3)适时交流,共同提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求学生一味地读,学生难免产生倦怠之感。所以,适时地举行主题阅读交流课,就很有必要。这样做,不仅给了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心得的机会,而且通过交流,把个人的“财富”变成了大家的“财富”,大大开阔了眼界,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激发了更大的阅读兴趣。
(4)与写结合,深化阅读。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布置同学们回去写一个感恩小故事。当学生对“感恩”这一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了深刻的感悟时,这种作业会很轻松地完成。写作深化了阅读,使书本的内容和语言转化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与表达,这种阅读确实高效。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例研究
1 “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课外阅读上升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这一切,无疑是对我们前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研究的充分肯定,使我们倍受鼓舞。
自从实施课程标准,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一般都漫无目的,只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抓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喜欢的就读,不喜欢就丢到一边;从老师的角度看,只知道应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却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方法,即课外阅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缺乏研究。如此一来,尽管学生读了很多书,但是阅读品位不高,阅读效率不高,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距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相去甚远。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海量阅读”。
“主题式海量阅读”的第一要点,就是要求有主题,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阅读文本进行组合,集中起来阅读。 “主题式海量阅读”的第二要点,就是要求阅读量大,要“海量”阅读。
我们把这样的阅读理念和阅读策略运用于教学,就形成了“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 实施“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本文以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即小学高段)教学实实践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以及思考。
2 小学高段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实例——感恩主题阅读
片断一 :
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读书交流的时间了。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今天我们又在一起汲取书籍的营养。在上次的读书交流会上,我们已确定本次交流的主题是“感恩”,请把你最近读了这方面书的收获和组内同学交流分享。
片断二 :
师:读书是一种快乐,学会与人交流读书的快乐,是更大的快乐。让咱们一起来分享你读书的感受与快乐吧——
生:我背了《三字经》,其中“香九龄,能温席”一句讲的是香龄九岁就懂得为父母暖被窝,孝顺父母。我很佩服他。
师:读国学经典能让人越来越聪明。《弟子规》中有一章专门讲孝敬的,你能试着背背吗?
(略)
生:我读了《常怀感恩的心》一书,其中的一首小诗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我背给大家听听吧……
师:读书时遇到让自己特别受感动的句段就背下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
生:我读了《感恩父亲的诗》一书,仿写了一首感恩母亲的小诗……
师:读后仿写,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谈到的大多是对朋友的感恩。对于朋友的帮助,我们当涌泉相报。老师推荐的《感恩自然》这本书你读过了吗?
生:我读了《感恩自然》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之后我创作了一幅画。
师:原来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不仅可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可以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下自己的感受。能说说你这幅画的用意吗?(略)
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读这本书,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大自然都给予了我们什么?
(略)
师:作者的一段前言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来读(略)
师: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朋友的帮助,还要感恩大自然的恩赐。读到这样的诗歌时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反复地大声朗诵。来,让我们放开声音一起来朗读。
片断四:
生:我读过《霍金的故事》。霍金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霍金提出这样的问题:“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 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第五句话是:“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师:你真会读书!遇到最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反复多读几遍达到背诵的程度。除此以外,遇到最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时还应有这样的习惯: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动,哪怕一个词,一句话。请同学们做恰当的批注。(略)
师:同学们,读书可以让我们阅尽天下事。其实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的动人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并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共同的高贵品质:感恩之心。
3 小学高段主题式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
以上这个实例,明显地展示了“主题式课外海量阅读”的两大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试验了这样的课堂交流模式:再现主题——课堂交流——总结读法——应用读法——升华主题。
教师重点对学生加强以下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概括、背诵、品读、复述、制卡片、作画(读的方面),批注、仿写、补写、续写、写心得、记笔记(写的方面)。这样,学生在读中得法又在读写中用法,真正掌握了读书的策略,从而读得更透彻更深入。
从这节课里,笔者有以下思考:
(1)提炼主题,组织阅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章读得多的学生,分析理解力就强。但只有“泛读”,没有与同学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阅读仍旧难以走向高效之路。为了便于教师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必须提炼阅读主题。如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3~4个主题,围绕主题,组织阅读。上面案例的主题就是“感恩”。
(2)师生共读,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课外阅读教学也是对话。对话需要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师生共读。也就是说,在开展读书与交流前,老师和同学要共同读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本书。教师进行“感恩”主题阅读时,师生共读的材料是马朝虎的小说《丑娘》。
(3)适时交流,共同提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求学生一味地读,学生难免产生倦怠之感。所以,适时地举行主题阅读交流课,就很有必要。这样做,不仅给了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心得的机会,而且通过交流,把个人的“财富”变成了大家的“财富”,大大开阔了眼界,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激发了更大的阅读兴趣。
(4)与写结合,深化阅读。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双翼,阅读必须和写作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布置同学们回去写一个感恩小故事。当学生对“感恩”这一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了深刻的感悟时,这种作业会很轻松地完成。写作深化了阅读,使书本的内容和语言转化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与表达,这种阅读确实高效。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