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做物理题的时候往往理解题意出现了偏差。为了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我采用了“细节”变化的题目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
例1:露的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凝固
如果把“露”换成“霜”,物态变化是哪一个呢?
分析:本题只一字之差,学生应马上想到:秋天昼夜温差大,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物上,这就是我们说的露水。因此应该选B。冬天夜晚的温度接近0℃或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这就是我们说的霜。因此应该选C。
二、关于物体具有惯性的题目
例2:欣然坐在火车上,面向着火车行驶的方向,她面前的桌子上放一杯水,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是()。
A.火车在进站B.火车在出站
C.火车在向左转弯D.火车在向右转弯
如果把“水面向自己倾斜时”改成“水面向自己前方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又如何?再着如果把“水面向自己倾斜时”改成“水面向自己左边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又如何?
分析:本题只是对水面的倾斜方向进行了改动,而由于水的惯性,我们就可以判断火车的行驶状态。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倾斜时,火车在加速,因此应该选B。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前方倾斜时,火车在减速,因此应该选A。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左边倾斜时,火车在向右转弯,因此应该选D。
三、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
例3:我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如果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你把蜡烛放在焦点外3cm处,则所成的像()。
A.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虚像
C.既可能是放大的实像,又可能是放大的虚像
D.一定是缩小的像
如果把“焦点外3cm处”改成“距离焦点3cm处”,则所成像会如何?
分析:注意到细微的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选择结果会不同。前一问中物距u=13cm,因此f<u<2f,所成的一定是放大的实像,因此应该选A。改动以后,可能物距u=13cm,因此f<u<2f,所成的是放大的实像;也可能物距u=7cm,因此u<f,所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因此应该选C。
四、关于电学的题目
例4:老师拿来两个电灯泡,一个标有“220V 40W”,一个标有“220V 100W”,把它们并联接在照明电路中,消耗的总电功率应该是()。
A.40W B.100W C.140W D.28.6W
如果把“并联”改成“串联”,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又是多少呢?
分析:我们要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两个电灯泡并联接在照明电路中,我国照明电路的额定电压为220V。由于并联,两个电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220V的额定电压,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都为额定电功率40W和100W,所以总电功率为140W。因此应该选C。两个电灯泡串联接在照明电路中,它们两端的总电压为220V,总电阻为两个电灯泡的电阻之和,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等于总电压的平方比上总电阻,它小于任一个电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你也可以计算出总电功率的具体数值。因此应该选D。
例5: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灯泡的灯丝断了,还没有新的替换,只好把断了的灯丝搭起来再用,与原来相比灯泡会变亮还是变暗?为什么?
如果改成把断了的灯丝搭起来再用,灯泡会比原来更亮,但是它的使用寿命很短,用不了多长时间灯丝又烧断了,哪里更容易烧断?为什么?
分析:我们要根据灯丝的电阻大小与它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的问题灯丝搭起来,灯丝变短了,导致整个灯丝的电阻变小,而照明电路的额定电压不变,故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变大,电灯变亮了。题目改过以后要分析灯丝哪一部分消耗的电功率变大,此处更容易烧断。我们首先分析出同一根灯丝上电流处处相等,只有灯丝搭接的位置接触不实,相当于此处灯丝的横截面积变小而电阻变大,此处消耗的电功率变大而过热,又在原来断掉的位置再次烧断了。
五、关于压强的题目
一块正方形的玻璃,其表面积为S,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此时大气压为p,则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
A.零 B.p C.pS D.2pS
如果把“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改成“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结果又怎么样呢?
分析:根据静止的流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正方形的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p,因此应该选B。改过以后所求的是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应该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进行计算,因此应该选C。
如果把“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改成“此玻璃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结果又怎么样呢?
分析:根据静止的流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向上,再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进行计算,因此应该选C。应该明白玻璃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相等,只是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方向向下,而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方向向上而已。
一、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
例1:露的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凝固
如果把“露”换成“霜”,物态变化是哪一个呢?
分析:本题只一字之差,学生应马上想到:秋天昼夜温差大,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物上,这就是我们说的露水。因此应该选B。冬天夜晚的温度接近0℃或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这就是我们说的霜。因此应该选C。
二、关于物体具有惯性的题目
例2:欣然坐在火车上,面向着火车行驶的方向,她面前的桌子上放一杯水,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是()。
A.火车在进站B.火车在出站
C.火车在向左转弯D.火车在向右转弯
如果把“水面向自己倾斜时”改成“水面向自己前方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又如何?再着如果把“水面向自己倾斜时”改成“水面向自己左边倾斜时”,火车的行驶情况又如何?
分析:本题只是对水面的倾斜方向进行了改动,而由于水的惯性,我们就可以判断火车的行驶状态。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倾斜时,火车在加速,因此应该选B。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前方倾斜时,火车在减速,因此应该选A。当她看见水面向自己左边倾斜时,火车在向右转弯,因此应该选D。
三、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
例3:我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如果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你把蜡烛放在焦点外3cm处,则所成的像()。
A.一定是放大的实像
B.一定是放大的虚像
C.既可能是放大的实像,又可能是放大的虚像
D.一定是缩小的像
如果把“焦点外3cm处”改成“距离焦点3cm处”,则所成像会如何?
分析:注意到细微的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选择结果会不同。前一问中物距u=13cm,因此f<u<2f,所成的一定是放大的实像,因此应该选A。改动以后,可能物距u=13cm,因此f<u<2f,所成的是放大的实像;也可能物距u=7cm,因此u<f,所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因此应该选C。
四、关于电学的题目
例4:老师拿来两个电灯泡,一个标有“220V 40W”,一个标有“220V 100W”,把它们并联接在照明电路中,消耗的总电功率应该是()。
A.40W B.100W C.140W D.28.6W
如果把“并联”改成“串联”,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又是多少呢?
分析:我们要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两个电灯泡并联接在照明电路中,我国照明电路的额定电压为220V。由于并联,两个电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220V的额定电压,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都为额定电功率40W和100W,所以总电功率为140W。因此应该选C。两个电灯泡串联接在照明电路中,它们两端的总电压为220V,总电阻为两个电灯泡的电阻之和,它们消耗的总电功率等于总电压的平方比上总电阻,它小于任一个电灯泡的额定电功率,你也可以计算出总电功率的具体数值。因此应该选D。
例5: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晚上灯泡的灯丝断了,还没有新的替换,只好把断了的灯丝搭起来再用,与原来相比灯泡会变亮还是变暗?为什么?
如果改成把断了的灯丝搭起来再用,灯泡会比原来更亮,但是它的使用寿命很短,用不了多长时间灯丝又烧断了,哪里更容易烧断?为什么?
分析:我们要根据灯丝的电阻大小与它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以及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的问题灯丝搭起来,灯丝变短了,导致整个灯丝的电阻变小,而照明电路的额定电压不变,故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变大,电灯变亮了。题目改过以后要分析灯丝哪一部分消耗的电功率变大,此处更容易烧断。我们首先分析出同一根灯丝上电流处处相等,只有灯丝搭接的位置接触不实,相当于此处灯丝的横截面积变小而电阻变大,此处消耗的电功率变大而过热,又在原来断掉的位置再次烧断了。
五、关于压强的题目
一块正方形的玻璃,其表面积为S,放在水平桌面上,若此时大气压为p,则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
A.零 B.p C.pS D.2pS
如果把“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改成“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结果又怎么样呢?
分析:根据静止的流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正方形的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p,因此应该选B。改过以后所求的是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应该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进行计算,因此应该选C。
如果把“此玻璃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为”改成“此玻璃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结果又怎么样呢?
分析:根据静止的流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向上,再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进行计算,因此应该选C。应该明白玻璃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相等,只是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方向向下,而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方向向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