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需要特别强烈。”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化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要着力培养他们求真、善思、好学的学习品质,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讨论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堂上的多边多向交流,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获取,充分地发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和要求。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听名教师上课,能体会的就体会,能模仿的就模仿,然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且美其名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新课程的理念能不能内化为教师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轰轰烈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表现为:
  (一)撒大网捕小鱼——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蜻蜓点水
  近年来,语文课堂越来越讲究“读”与“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新课程又特别强调学生的感悟与自主学习。于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无论是说明性的文章如《逛野生动物园》,还是情感类的文章如《雪儿》,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同学们,把你们感兴趣(或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于是,学生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读,然后,就这一两句话发表着自已的观点。整节课就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中,学生对课文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不抓住学科本质,学生无论怎样动,思维水平都不能上去,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二)明合作实独揽——学生合作控究的有名无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教师是否会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事。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布置的任务,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显示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刚在《关于问题的问题》中提道:“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显得非常稚嫩,非常不成熟,一些教师引导得不好,做不到位,课堂失控,给人乱糟糟的感觉,甚至给人留下故意作秀、过度表演的印象。”
  (三)重预设淡生成——课堂的生成资源视若无睹
  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了教案,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导下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奖了纸剪的红苹果与绿苹果。一个一直没有机会发言又没有得到苹果的学生在下面说着:“这苹果又不好吃,我才不稀罕呢!”立即引来了旁边同学的窃笑。此时,老师也听到了他的意见,却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着教学。在有些课堂上,有些小组合作时团结、高效,有些小组合作时互相推诿。很多教师只注意了他们合作的成果,甚至只是叫已完成的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就行了,很少关注学生是怎样进行合作的,以及在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评价与利用。新课程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有些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弃之不顾,使得原本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被教师脑海中预设的程序所代替,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二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起来,自主进行学习呢?
  (一)产生真实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老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老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老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他们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如在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的记忆中,母亲都为你做了些什么事情?”然后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我有感情地叙述,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体会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拳拳之心。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引导:此时此刻,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有的研究“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是什么含义?有的研究“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母亲为什么要流泪”?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市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结尾没有写儿子的回信,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二是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老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四)共建交流的“网站”
  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个体的阅读能力、生活能力、感悟水平,直接影响着他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共建交流的“网站”,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表达外显化,不仅会引出新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从相互交流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意义。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探究之外,更应引导学生进行常规学习小组、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伙伴学习组等之间的探讨,建立起多元化的交流“网站”,使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无限的“商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虽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研究,但同样具有科学研究的“物质魅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看重的应该是今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今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将是明天孩子们腾飞的预演。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改的深入,大多数教师越来越适应新的语文课标要求,课堂氛围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教学效果日益增强,但我们还要清晰地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许多误区,有待我们去改善,以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误区    在新的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了很大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被取缔,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师生互动的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学生语言的直接感知是以积累为主,应该让学生多读书。读课文是基本的语言实践,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自然涌上笔端,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将NaY分子筛在Ce,La和Cs的硝酸溶液中进行离子交换制得CeY,LaY和CsY分子筛,然后在pH=9.5的硝酸铜氨溶液中进行二次离子交换,并在惰性气氛下于600℃高温活化得到CuCeY,CuLaY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进而幸福地徜徉在学习语文的途中。因此,我们要让语文从繁复走向简约。  一、目标简明  每节课,教师要确定简明、切实的课堂目标,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要分清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争取教学的最大有效化。往往胡子、眉毛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住,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相反,如
一、引言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风系统越来越关注。通常,一个通风系统的好坏常取决于若干项目。在各项目中,不同项目对通风系统总体的影响不同,即各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认识”。实
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是当今世界各国肉鸡业中的一大难题,常常发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主要以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心脏
国家技术监督局再次抽查部分种子产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水稻、玉米、棉花三种种子的质量状况,1996年一季度国家技术监督局再次对其进行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本次共抽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