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民间艺术之美,美在深山,美在民族,美在传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够我们使用几辈子的,我的工作是把它们从泥土里收获回来。”王光花向记者谈起自己的艺术追求时,言语中难掩激动之情,眼神中仿佛闪烁着一幕幕过往的回忆。“贵州这片蕴藏着深厚民族民间艺术的土壤,给了我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让我的生命因贵州的民族民间艺术而精彩,让我的一生向取之不竭的民间学习并不断升华,让我深深懂得美在民间!”
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村民王光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第四代传承人,一直以来从事着苗族蜡染手工艺术制作与技艺传承,不仅在业内享有盛誉,而且还为苗乡妇女创业树立了典型。
蜡染之路 阻碍重重
随着苗族蜡染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不断扩散,蜡染手工制品如服装、箱包等也在市场上慢慢得到认知。与其他传承人一样,王光花也随着大流,“自立门户”搭上了创业的致富快车。可由于长期以来,苗族蜡染技艺大多用于制作苗族传统服饰、铺盖、摆设等,从而致使蜡染产品的时尚性与实用性并不是很强。此外,因为苗族蜡染商品化艺术设计方面还比较欠缺,导致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在商品上没有得到完全彰显。加之蜡染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使得蜡染产品的初期市场销售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顺畅。
“起初苗族蜡染在本地比较分散,大部分是家庭作坊,耗时长、收益低,因此我就想把蜡染集中生产,形成家庭与企业的产业链条,这样不仅能够使妇女增收致富,而且还能将苗族蜡染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在王光花的蜡染工作室,她向记者聊起她创业的初衷。
在王光华的艺术展厅,一幅幅作品惟妙惟肖,蜡染包、蜡染鞋、蜡染服饰等,一派民族风格。
王光华讲,现在蜡染非常珍贵。过去蜡染是在比较封闭的农耕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们自己织布,用自己种成的蓝靛、自己养蜂的蜂蜡,画成画,然后再进行蜡染。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日益提高,传统纺织技术逐渐被现代纺织所取代,蜡染传承也受到了限制。
为深入了解蜡染艺术,我们来到王光华的家,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个头高挑,端庄、秀丽,眉宇间透露出聪慧,一聊起她的作品,她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她说:“千百年来,蜡染已成为苗家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过去我们苗族人人会蜡染,蜡染是苗族人民最为传统的文化传承。”说话间她拿出这些年累积的画本,画本是纯手工的,用的是自家纺织的布,每个画本富有古韵,给画本的内容增添了一种神秘感。画本有一条麻绳长长拴着,有一种怀旧感。打开画本,发现里面的纸很特别,是原浆纸,是当地石桥最原始作坊生产的纸,古朴中流露出一种本真。这种设计艺术仿佛重现了当年母亲纺麻纳鞋底,我穿布鞋、布衣的时代。十几本蜡染画栩栩如生,仿佛让我们的思绪重回到古代农耕时期。她的画大都是花、鸟、虫、鱼,简练、朴素,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夸张。苗族同胞在蜡染上有很多美好的寄托,比如把蝴蝶称为蝴蝶妈妈,她们的头饰、服饰也是寓意深刻……
苗族蜡染 “钱”景广阔
创业初期,王光花只生产一些苗族服饰、墙上装饰品,产品种类十分有限。但之后,她利用原先做过批发土布生意的机会,接触到上海、台湾的一些经销商,并得到了他们对于蜡染的一些建议。于是,王光花开始将苗族蜡染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生产女性手包、围巾、抱枕、太阳伞等精装产品,并将产品发放至贵阳、广州、上海、台湾、云南的民族布艺市场进行销售,同时,建立新产品陈列室,作为参观、销售、购买蜡染刺绣工艺品的展厅。产品价格也分档次,低到300元,高可达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如今蜡染年销售收入已达300多万元以上,带动了60余名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2008年刚开始做蜡染的时候,一个月只有1000块钱左右。”综合种种因素,让一直认准蜡染市场,并想借助世代传承的民族技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王光花倍感压力,同时也让很多有着“高超”技艺的传承人,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对苗族蜡染“渐行渐远”。
2013年,为改变苗族蜡染传承发展的不利局面,让自己以及同样从事民族手工艺行业的丹寨人尽快摆脱贫困的窘境,早日实现民族技艺传承人的“中国梦”,王光花联合丹寨县境内蜡染、刺绣、织锦、苗衣、鸟笼等众多手工艺门类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以及能工巧匠,在该县民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心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共同建立了丹寨县八寨蓝花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
“我遇到民富中心孙主任他们,他们说有很多政策扶持,有很多渠道可以提供订单给我们做。”八寨蓝花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首先打破了传统专业合作社乃至手工艺行业内部的各种固有藩篱,秉承“专业分工,协调合作”的原则,以订单为主导,协调社员、相关小微企业、其他专业合作社以及手工艺从业者进行通力配合。其次一改传统手工艺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及质量管理的痼疾,并初步探索了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产业化,以主动迎合市场、着眼消费者,坚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时尚生活相结合的经营理念,迅速树立自身独一无二的“民族”品牌。
截至目前,在王光花的努力下,丹寨县八寨藍花合作社直接带动从业人员100名以上,间接辐射带动从业人员300名以上,从业者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成了苗族蜡染传承人中当之无愧的致富“领头雁”。
千年蜡染
蓝靛草,又名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预防感冒等药用攻效。然而在苗家人手里,它们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染料。
排倒莫是黔东南传承蜡染技艺较大的村寨。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排莫两个村寨,因地界相连、民俗相似,当地统称排倒莫,苗语俗称为“八道峁”。这里的苗家人是古老的蜡染技艺保留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经营着自己的日子与蜡染艺术,使排倒莫的蜡染画及其工艺成为丹寨蜡染文化的代表。排倒莫不仅是贵州丹寨最后的“鸟图腾部落”, 还是苗族蜡染文化的发源地,还不仅完整保存了中国古代南方特有的蜡染技艺,还早在2006年,排倒莫的苗族蜡染技艺就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12岁就开始和母亲学,直到15岁的时候才能独立完成创作。”王光花与排倒莫世代女性一样,与生俱有传承蜡染技艺的义务和职责。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裁剪,这一系列的苗族蜡染神奇技艺,自幼都要在母亲的手把手传授中,让世代相传的民族技艺深深刻在骨髓里,灵活用在生活中。
王光花用自己的双脚走遍贵州的山乡田野,采风调研,帮助少数民族同胞挖掘、整理、传承服饰艺术,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在工作之余,王光花积极地参与到这些艺术品的创作当中,她的很多蜡染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
从“图案画”中汲取灵感
黔东南苗族刺绣,色彩十分强烈,纹样也很独特。黔东南的凯里、台江、雷山一带的苗族盛装,在衣袖的部位上,除绣花鸟虫鱼外,还绣有人物,这都是苗族长期以来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的一种文化积淀。
由于排倒位于丹寨三都两县交界,地处群山峻岭之中,区域特殊,因而使这里世代生息的苗族种群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得以保留。这是一支爱美而又富于创造美的民族。在这里,每个女孩和妇女都是艺术家,从孩童时起都要学习织布,学会蜡画,早早地就将自己出嫁的衣裳准备好,努力实现从蛹化蝶的美丽蜕变,只为做一次聪慧、艳丽而又满足的新娘。
事实上,几乎每一种图案、形象,在当地都有一种或数种民间传说。王光花不仅迷恋于那种完美的民族图案艺术,而且常常被刺绣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触动。因此,她常想,如果把它化为蜡染,其美妙的艺术感染力也一定会打动观众。于是,她很注意刺绣中的“图案画”,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收集、研究、整理和吸取。如像苗族刺绣中的龙,它是她搜集研究的专题之一。几乎每套苗族妇女的服装,都离不开龙纹,特别是苗族龙的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更给王光花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黔东南雷山、台江、剑河一带,我搜集到大量不同形态的龙纹,如人首龙、牛头龙、蚕身龙、鱼尾龙、蟹身龙、泥鳅龙、蜈蚣龙、双身龙、九翅龙、团龙、七翅龙、叶龙、菊花尾龙、蝶龙等20余种。我仔细分析比较了这些龙图案的构图、形态、色彩,并研究了有关的民间传说,在这基础上,再遵循苗家数数以九为大这样的民族观念去创作。”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王光花依然清晰记得创作灵感的来源。
“很多图案,也需要问老人们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现在不学,以后就不太会用了。现在思想新派,注重图案的写实性。”2005年,王光花协助该县文化部门收集申报苗族蜡染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便在该县一家以传承蜡染技艺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指导。除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各类展演、参赛外,王光花还担任该县各中小学“蜡染技艺进课堂”的指导老师,为弘扬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而默默奉献着。
让“民族”成就“价值”
“我自己也会整理和收集一些图案,一边画一边还要教员工,要让世代传下来的东西保存下去。”现如今,王光花与合作者们秉承民族艺术“时尚化、实用化”的设计原则,将民族文化艺术与现代都市流行时尚相结合,由此不断推出带有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时尚产品与实用商品,以此探索新型的民族文化艺术产业,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艺术产品。
目前,王光花已独立研发或合作研发出数款新型时尚产品,涵盖时尚包具、文化包装、工艺摆件等,其中部分创新型产品还入选了“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奖颁奖典礼”的专用礼品。
此外,王光花还积极寻求各类展现苗族传统手工艺术的展示平台。光是2013年,丹寨县八寨蓝花合作社所生产的各类民族手工艺产品就参与了“绝对贵州、寨生再生”文化艺术展演、“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北京梅地亚手工艺术展、“2013年英国伦敦世界旅游交易博览会”、“第28届中东(迪拜)国际秋季商品交易会”等一系列活动,其间不仅收获了有关荣誉与销售佳绩,还收获了不少产品订单。
王光花依托苗族文化、联合本县有利资源成立的合作社,已接待了全国人大、商务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领导以及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的相关人员,还吸引了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北京手工艺术协会、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施永清基金会、人口福利基金会、友成基金会等国家级或国际性机构,前来参观考察。
“以后我希望规模再扩大,订单再多一點。”王光花,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正在逐步摸索出民族文化延续、手工技艺传承、文化产业打造以及农村妇女发展的“丹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