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编辑老师韩小蕙

来源 :文学自由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小蕙老师已经从《光明日报》退休好几年了.这几年中,每次我去外地出差,遇到相熟或不相熟的作家朋友,总会跟我问起“小蕙的近况”.《光明·文荟》是韩小蕙一手创下的副刊品牌,闻名于新闻界、文学界,靠的是她广泛的影响力——人文荟萃,又或是以文会(荟)友.因此,就算小蕙已不编《文荟》了,《文荟》也依然是小蕙的——我当然指的不是版面,而是作为副刊品牌的《文荟》,作为精神价值的《文荟》.《文荟》是属于小蕙的,我想这是我对一位将大半生的热情、精力、才华、智慧,奉献给了副刊编辑园地的老编辑,所能表达的最大敬意.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如何认识青年、怎样教育培养青年等核心问题的科学回答,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并指明了发展路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其相关论述引领思政课创新发展,对突破思政课教学困境、助力教学取得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技术追求、工艺精湛、品质卓越的象征,对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看,新时代工匠精神能够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新理念,为高校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职业道德教育等提供新方向.重视新时代工匠精神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中,有助于建构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旨归的实践育人体系.
李慰农(1895-1925),安徽巢县人,原名李尔珍,1912年考取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更名慰农,寓意要以实际行动慰藉苦难的农民大众,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李慰农在“二农”学习期间,深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树立了改造社会的远大目标.他与同学游采石时曾赋诗抒怀:“浩浩长江天际流,风吹乐奏送行舟.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同还写下了“高风轻势利,大节傲王侯”等豪迈的诗句.1915年夏,李慰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农场管理员.
期刊
小说《黄土》和《雨天》,写于1983年,完成于一星期中.其中《黄土》算是我的处女作.rn说起《黄土》,有点意思.那天上班,我带去一本《海明威短篇小说集》,看完其中一篇《白象似的群山》,一时觉得,浓浓的闷闷的情绪,把我整个人都包裹住了.然而,思绪并没停留在这篇小说的情景中,而是由这一浓烈沉闷情绪在自身经历中扩散,在扩散中寻遇落点——脑中出现的,尽是插队生活,尽是那些一辈子难忘的日日夜夜压迫人的环境、画面.最终,情绪落到了最具强烈反差感的“起点”,即插队到达凤阳的第一天.
期刊
成都的一个姑娘,是报社的文化记者,有时在微博上跟我聊几句.她向我推荐周瑄璞的小说《日近长安远》:“以我对你作品的了解,你一定会非常喜欢周瑄璞.”我买来读了,果然是好,翻来覆去看不够.陆续又买她写的书.有的已经绝版,网店说一半瞒一半,把很旧的二手书发来,我也收了,用好看的挂历纸包好.发现一个好作者不容易.早些年出版的装帧水准有限的书籍,带着年轮般的感觉,令人珍惜,其间也包含着作者的成长刻度.
期刊
1rn2014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曾发出这样的诘问:“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在我看来,这个发问对作家的要求有些苛责了.当文字从金石、砖瓦变成松散的沙子后,当下作家要从时代语境中超拔出来,用文字堆起沙塔,谈何容易!
期刊
也许是到了岁末年初,人多少有点儿放肆的欲望和疯狂的胆量.大冬天,守着暖炉刷着手机,吃着来自不同世界的“瓜”,很像热衷养生之人偷偷醉一下的模样.
期刊
深秋,从客居多年的岭南回到阔别的城市,无暇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几位晚辈女性小说家,风采各异,绰约有姿,让我凝神.rn阿袁的穿透力rn阿袁是教授,高校自然成为她才情纵横的舞台.
期刊
杨本芬不是职业作家,在文坛也不甚有名.她前半生为生计操劳,干过五花八门的活计,花甲之年才开始写作.这看起来很励志:八十岁时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秋园》(2020年),讲述母亲的一生;紧接着又出版了续篇《浮木》(2021年),回忆家乡人物.这两部小说都颇受好评.她要同遗忘较劲,用笔复活了平凡如草芥的生命,留下了特定时空的一串泪痕.以八旬老人之手写穷乡僻壤、前尘往事,能让喝奶茶、刷手机的新新人类落泪,两部小书所具有的感发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和世代的障壁.从作品的分量看,说杨本芬大器晚成,不算过誉.
期刊
除了实体书房,我还有两个电子书架:亚马逊kindle和微信读书.“微信读书”是对手机须臾不离的结果,至今已在这个虚拟书架读完七十多本书,不知后台如何“窥伺”到我的阅读趣味,竟一波接一波地把毛姆的书“根据你的阅读偏好特地为你推荐”到书单中.开始时我觉得毛姆的纸书早已悉数阅读,便拒绝“加入书架”,但转念一想,万一有新译介的篇目我不曾读过呢.于是照单全收,渐渐地就显得体量庞大,蔚为壮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