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窗户,繁花满树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推开了那扇窗,驻足窗口,我久久凝望,一个个真实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走进我的心里,我不禁细细揣摩,并深深沉沦其中。一个奋发向上的读写团队引我走向诗和远方,带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草长莺飞的四月天,我与叙事教育的发起者王维审老师创立的叙事者大家庭结缘,加入了荣成雪梅读写团队。几个月来,我紧紧追随《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苦苦思索如何《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而今轻轻《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我看到了繁花满树。
  换一个视角,觅得教育之路的柳暗花明
  初识王维审老师,是在他应邀来荣成参加的那次叙事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正是那次讲座,我认识了这个起点低、起步晚、环境孬、运气差的草根专家。王老师的那次讲座,讲了小故事《一斤米的价值》,给了我心灵强烈的冲击,让我的心态也悄然发生变化:教育工作中,虽然有那么多琐碎的糟心事,那么多的无奈和无助,但是换一种心态和视角来看待它们,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将它们变成教育资源,那么这些问题和麻烦事就成了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笔财富。
  心态的变化带来行动的转变。之后的课上,我试着放慢脚步,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思考与心声;放学路上,我愿意听同事唠叨班里的那些事儿,因为这里有一线老师的烦恼与困惑;课余时间里,我更愿意聆听家长教子路上的喜怒哀乐,因为那里有每个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审视自己,反思与沉淀,用文字安顿灵魂,用思考驱散心灵的迷雾,给自己以力量。
  教育教学工作本是琐碎枯燥、重复单调的,教师面对各种压力、考评难免焦头烂额,但轻轻推开教育的那扇窗,换一个视角,还是那个细节、那个瞬间,却会让你有了思考和感悟。而将所思所得细心打磨成温润的话语,连缀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它会熠熠生辉,在不知不觉中润泽你的灵魂,给予你前行的勇气,助你人生和事业走向柳暗花明。
  换一种读法,守得心灵世界的一树花开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几乎成了我多年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曾经,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我与同事一道努力,考取了高中教师资格证;曾经,为了提升综合素养,我用半年时间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为了年少时的梦想,我专心备考一年,最终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曾经,为了优质课评比,我疯狂研习专业著作……回想过往,我一直都行走在阅读学习的路上,如饥似渴。我游走于自认为重要或喜欢的各类书本中,仿佛做到了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然而静下心来,才感觉自己仍是脑中无物、笔下无法、心中无底,不禁反思:原因何在?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王老师荣成之行讲座中说到“雕琢与凿井”,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王老师认为,成功的方式有两种:“雕琢”和“凿井”。“雕琢”是通过不停改变和修正,让自己逐渐趋向于某种既定的成功标准,这往往表现在大部分人身上;而“凿井”是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的特长成为特色,并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
  回望几年来学习之路,我的阅读和学习目的性较强,也许我的学习确实达到了某些行业的标准,但这种不加选择的“雕琢”却偏离了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忽略了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的任务,忽视了心灵的归属,更缺乏对个人的提升。换言之,就是缺乏有方向、有深度地“凿井”。
  究竟该如何读书?王老师认为,真正的阅读首先要有一根支撑阅读的“桩”,即首先要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教育经典,安放自己的灵魂;其次,以“桩”为圆心,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增长自己的学识。反思自己的阅读,更多的只是随性阅读,虽看了不少书,却少了那根“桩”,缺少那撬动专业成长的支点。而这也正是我的症结所在。想明白这一点,更加感恩与叙事者团队的相遇。团队成员每人每周写一篇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并提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名师讲坛活动……我在不懈的阅读中顿悟,在不停的写作中思考,在与名家的交流中提升。渐渐地,我寻得自身成长的那根“桩”。现在我再读哲学书籍,会从中发现教育的智慧;看心理学书籍会找到教育的根基;读老子,获得班级管理之道;读《论语》,提升为师的境界……换一种读法,找到阅读的支点与成长的方向,便可守得心灵世界的一树花开。
  换一种活法,舞出教育人生的最美姿态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加入团队以来,“读书—写作—分享”已是常态,大家在相互评鉴中成长着、收获着,思维在辩论中碰撞着、延伸着,而我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奋发着、耕耘着。
  我们会为某个故事的写作角度冥思至深夜,会为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当一个个精彩瞬间转化成笔下精彩的教育叙事,当这些文章刷爆朋友圈迎来点赞一片而温暖、影响了更多人,当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我强烈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分享的幸福。在结伴而行的路上,我看到了教育的诗意与远方,看到了更好的自己正缓缓而来,踏着一路芬芳。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那笑得最燦烂的是在寂寞中坚守、在坚守中寻得方向的领航人王维审老师和那历经磨砺、凌霜傲雪的杨雪梅老师。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轻轻地推开教育那扇窗,繁花满树,明媚心间。
其他文献
《美丽的鹿角》出自《伊索寓言》,原人教版教材题目为《狮子和鹿》,因与故事内容不相符,故统编教材改为这一题目,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寓意。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学习的第三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寓言,学习寓言一般要求:了解内容、明白寓意。基于文本特点,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课后习题,本课教学着重引导学生:1.借助鹿的心情变化读好课文;2.借助课后习题提示说清寓言故事内容;3.在
期刊
万和小学是江西省贵溪市政府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所新设的一所小学,交由文化底蕴深厚的贵溪市第一小学管理,2015年9月招生办学。学校生源的80%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周边农村学龄儿童,留守儿童居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的差距等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  察学情,营造“和乐”校园  学校大部分孩子是临近入学年龄才离开农村进城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期刊
选择过怎样的教书生活,是每一位教书人应思考的问题。《但得爱书人似我——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是蔡朝阳老师继《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获评《新京报》2012年度致敬书籍)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不仅是一个以阅读抵抗荒诞的爱书人的阅读史,也是一个以自由看待教育的教师的思想录。该书给广大教书人最大的感受就在于要过一种有思考的生活。  [思考,以梦想为马]   怀揣着不同的梦想,教书人在各自的道路上奋斗。蔡朝阳老师
期刊
“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深刻的本能,既不是毁灭也不是创造,只是不与任何东西相像。”在我理解,加缪说的这种“深刻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便是一种创课设计。笔者试以《伯牙绝弦》为例,说一说怎样设计,才能不与任何“你曾经看到过的设计”相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角的度量”一课站在度量的整体视域下,打破知识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在交流、质疑、观察、探究等过程中逐渐发现角的度量与其他度量活动的衔接点,为数学新知的自发生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认知框架。这种突出知识本质、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交流总结,突出度量本质  师:说起度量,同学们应该不陌生。说说看,你曾经度量过什么?  (学生回答度量过物体
期刊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可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故事大多以紧凑的结构,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夸张、拟人和象征的手法,阐述深奥的道理。寓意是寓言故事的灵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寓言故事的文体特征,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并引导学生在寓言故事学习中砥砺语言能力,涵育审美情趣,学
期刊
巍巍巘峰,汤汤恩江,江西永丰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故里。城南学校位于恩江河畔,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型学校。2016年,学校建校之初,就加入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探索出从小学到初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初小衔接,努力将“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打造成城南学校的品牌。  构建书香文化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教育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以大量阅读作为切入点,努力培植
期刊
“天上初秋桂子,庭前八月丹花。”十月的金溪县锦绣小学校园里,丹桂飘香,果实满枝,既收获着喜悦,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90后”年轻教师荀婷正给来自全市各地观摩的老师上一节数学绘本教学公开课。  “绘本是感性的,数学是理性的,当数学绘本遇见数学教学,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绘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乐趣吗?是主动探寻吗?让我们引领孩子们载着绘本的小船,在数学的浩瀚海洋中进行一次美妙的旅行。”
期刊
编前语:  2018年10月22~24日,江西省樟树中学在语文学科专家的带领下,围绕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该校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开展积极探索。其间,有理论的指导,有专家的介入,使得阅读教学从个别老师的“暗里摸索”转向群体互动的“明里研讨”。该校刘晓维老师、顾志荣老师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两位专家王从华博士、李冲锋博士分别上了研讨课。其中,刘老师和王博士同上课文《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期刊
【文本分析】  《詠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这组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共五首,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与感慨。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写的咏史诗。杜诗以沉郁顿挫著称,本诗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本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将“昭君出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