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是一所规模小、地处山村的初级中学,全校共有8个教学班,424名学生,可谓“袖珍式”学校,共有教师32名。平均年龄在43左右,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三分之一。由于学生分布在一个个偏僻的小山村,上级教育主观部门考虑到学生上学的困难,一直对这所学校进行合并。近几年,先后有十多名教师调进县城,教师老化现象更加严重,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高耗低效现象非常明显,教学质量呈现逐年下滑态势。
2006年9月,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校开始筹划申请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益》。2007年3月正式立项,从此,我校广大教师走上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经过两年的实验探索,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敬业精神更加高涨,教学技能提高很快,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生由不愿学、不会学到愿学、会学,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教研组之间都在开展有益的竞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呈现在每个师生身上,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轻松的局面随诊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而被打开,“高耗低效”现象逐渐消失。下面我把我们学校这两年的研究工作向各位同仁汇报一下,敬请指导。
一、建章立制,促进改革
课题立项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研究管理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及教研的教导主任为主管,学科教研组长及年级组长为骨干,各年级、各学科,齐抓共管,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资料管理的规范性,我们管理领导小组制订了一个“课题研究制度”,在制度中规定了每一个参与研究者的工作要求、考核方法及奖罚条例。每一学期一小结,每一学科一考核。并把考核等次公开化,让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自己的考核分数,也知道他人的考核分数,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大大激发了研究者的工作积极性。对那些工作认真扎实的教师及时给与表扬,对那些公开课讲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那些不思进取、抱着旧教法不改的教师,给予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使其认清形势,及早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中来。现在我们学校有70%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100%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课题研究已走上正轨,
教学改革在扎扎实实的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在研究初期的准备阶段,我校广大教师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集中理论学习时间,分散学习时间不少于5小时。课题组领导按时把学习资料发放到教师的手中,写笔记,谈体会,
并定期进行交流或拟卷考试。通过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使广大教师对“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要想改变教学上的“高耗低效”现象,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想改变学生的“学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法”;要想成为一名现代合格教师,就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改革的路子怎么走?课题研究怎样开展?教学方法怎样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向“教育研究专著”请教,向“教育专家”请教,向一些“成功人士”请教,让教师们走出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在本校电教室观看教育专家的演讲,或从电脑上下载一些成功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而后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展开讨论和交流,每人都谈自己的认识、体会、收获,每人都找出自己的不足。每人都要写出自己的改革思路并尝试实践。
通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广大教师的探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路子越走越稳,课题研究的态度从被动逐步变为主动,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改变,教学效果越来越理想,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高耗低效现象”正在逐步消失。
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我们每个学期初都要召开两个专题会议:一是教师谈学法指导体会会议,二是学生谈学习方法应用会议。
在教师会议上,由课题组领导根据本学期学法指导考核情况。选拔出10名“优秀教师”,请他们做学法指导工作报告,谈一谈自己在本学期都做了哪些研究,是怎么开展研究的,研究的成果如何,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最后说明自己在下学期中的研究内容和设想。初评选上发言的老师,除了责任制考核加分以外。在评先树优中给予重点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广大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活动,并在研究中搞出成效。而事实也说明了我们这项工作开展很有意义,开始时,有许多的教师认为搞课题研究太费力,以“不会搞”为理由推三阻四。研究活动不愿参加。通过这两年的探索研究,现在我们学校除了几个岁数很大的老师以外,绝大多数老师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各个内容的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研讨式会议和经验感受专题会议,教师的整体研究水平提高了许多。
学期初,首先是班主任在班中选出2名很会学习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写出自己成功学习的经验发言稿,在全体学生会议上发言,介绍自己在学习中有什么秘诀,如怎样做学习计划,怎样听课做笔记,怎样预习自学,怎样完成作业等。这项活动的效果也非常理想,大多数同学都能对照“优等生”找出自己“学习差”的原因,并下定决心改正自己学习活动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把“学会知识”当做“学会方法”的载体。使自己逐渐实现“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为了确保学生的“决心书”不流于形式,让计划得以落实。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学习方法掌握能力”方面的评价,指出进步与提高的方向,也谈出不足及需改进的事项。现在我们学校,不只是教师有学习方法指导方向的专用笔记,
而且每个学生也都建立了学习方法笔记本,在本上记录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写出自己的实践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交流与评比。评为优秀的,大会表扬,并给班级考核加分。
事实说明:有一些学习差的同学,并不是智商低,基础差,顽皮捣乱不想学,而是由于不会学,出力不少,效果不好。因而导致越落越远,越不会学,就越不想学,连锁反应,恶性循环。通过搞这些专题经验交流会,有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
重新树立起了学习信心,再加上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学法定教法,同学们的学习干劲增大了,自觉性和学习效率提高了。一次次学期考试成绩的提高。说明学法指导研究有了成效。
四、开展比赛,
树立标兵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有一定的阻力和难度,尤其是课题研究,我们从未搞过,没有经验,不懂套路,怎么办?我们除了向专家领导请教外,我们更注重自己的实践探索,更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摸索前进。通过学习理论,我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加深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建规立制,把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想把学法指导这个课题研究好。必须把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过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怎样渗透学法指导于知识教学中,这不是开几次会,学习几篇文章,看几场教学实况,讨论几个教学案例就能解决的事情。通过领导小组研究,我们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形式、时间、评价标准等提前告知到各个级部与学科。我们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是以级部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每个级部选出2-3名教师参与比赛。第二学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语数外三科各选2名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都出一人参加。每次比赛都评出一、二、三等,获奖的老师不但可以在责任制考核中加分,而且可获得学校赠与的小礼品。获奖的年级或学科教研组长也在责任制考核中加分,在评先树优中给予倾斜。在今年的比赛中,刘晓玲、张翠丽、李向良等6名青年教师被评为“课堂教学标兵”,范瑞杰、刘广平、刘艳芳、王守林、孙晓波等8名教师被评为“学法指导研究骨干分子”,初一一班、初二一班、初三一班被评为“学习方法研究优胜班级”。
总之,通过开展这些比赛活动,把广大师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了起来,在每次的尝试演练中,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受到市教科室领导的好评。
五、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我们在学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通用学法指导”和“学科学法指导”齐头并进的方式。通用学法指导有班主任负责,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研究活动,学校课题组及时向他们提供资料。冰规定统一时间和组织形式。学科学法指导有学科老师负责,自己从书籍中、电脑上查询和下载本学科的有关资料,在备课中,讲课中,将学法指导贯穿始终。
我们的学法指导课题研究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就要结束了,在下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学习和提高,持之以恒,务实求真,扎扎实实,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去走好后面的路,让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2006年9月,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校开始筹划申请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益》。2007年3月正式立项,从此,我校广大教师走上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经过两年的实验探索,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敬业精神更加高涨,教学技能提高很快,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生由不愿学、不会学到愿学、会学,教师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教研组之间都在开展有益的竞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呈现在每个师生身上,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轻松的局面随诊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而被打开,“高耗低效”现象逐渐消失。下面我把我们学校这两年的研究工作向各位同仁汇报一下,敬请指导。
一、建章立制,促进改革
课题立项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研究管理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及教研的教导主任为主管,学科教研组长及年级组长为骨干,各年级、各学科,齐抓共管,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资料管理的规范性,我们管理领导小组制订了一个“课题研究制度”,在制度中规定了每一个参与研究者的工作要求、考核方法及奖罚条例。每一学期一小结,每一学科一考核。并把考核等次公开化,让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自己的考核分数,也知道他人的考核分数,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大大激发了研究者的工作积极性。对那些工作认真扎实的教师及时给与表扬,对那些公开课讲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那些不思进取、抱着旧教法不改的教师,给予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使其认清形势,及早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动中来。现在我们学校有70%的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工作,100%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课题研究已走上正轨,
教学改革在扎扎实实的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在研究初期的准备阶段,我校广大教师每周不少于1小时的集中理论学习时间,分散学习时间不少于5小时。课题组领导按时把学习资料发放到教师的手中,写笔记,谈体会,
并定期进行交流或拟卷考试。通过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使广大教师对“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认识到:要想改变教学上的“高耗低效”现象,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想改变学生的“学法”,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法”;要想成为一名现代合格教师,就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改革的路子怎么走?课题研究怎样开展?教学方法怎样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向“教育研究专著”请教,向“教育专家”请教,向一些“成功人士”请教,让教师们走出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在本校电教室观看教育专家的演讲,或从电脑上下载一些成功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而后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展开讨论和交流,每人都谈自己的认识、体会、收获,每人都找出自己的不足。每人都要写出自己的改革思路并尝试实践。
通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广大教师的探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路子越走越稳,课题研究的态度从被动逐步变为主动,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改变,教学效果越来越理想,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高耗低效现象”正在逐步消失。
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我们每个学期初都要召开两个专题会议:一是教师谈学法指导体会会议,二是学生谈学习方法应用会议。
在教师会议上,由课题组领导根据本学期学法指导考核情况。选拔出10名“优秀教师”,请他们做学法指导工作报告,谈一谈自己在本学期都做了哪些研究,是怎么开展研究的,研究的成果如何,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最后说明自己在下学期中的研究内容和设想。初评选上发言的老师,除了责任制考核加分以外。在评先树优中给予重点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广大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活动,并在研究中搞出成效。而事实也说明了我们这项工作开展很有意义,开始时,有许多的教师认为搞课题研究太费力,以“不会搞”为理由推三阻四。研究活动不愿参加。通过这两年的探索研究,现在我们学校除了几个岁数很大的老师以外,绝大多数老师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各个内容的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研讨式会议和经验感受专题会议,教师的整体研究水平提高了许多。
学期初,首先是班主任在班中选出2名很会学习的学生,并帮助他们写出自己成功学习的经验发言稿,在全体学生会议上发言,介绍自己在学习中有什么秘诀,如怎样做学习计划,怎样听课做笔记,怎样预习自学,怎样完成作业等。这项活动的效果也非常理想,大多数同学都能对照“优等生”找出自己“学习差”的原因,并下定决心改正自己学习活动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把“学会知识”当做“学会方法”的载体。使自己逐渐实现“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为了确保学生的“决心书”不流于形式,让计划得以落实。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学习方法掌握能力”方面的评价,指出进步与提高的方向,也谈出不足及需改进的事项。现在我们学校,不只是教师有学习方法指导方向的专用笔记,
而且每个学生也都建立了学习方法笔记本,在本上记录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写出自己的实践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交流与评比。评为优秀的,大会表扬,并给班级考核加分。
事实说明:有一些学习差的同学,并不是智商低,基础差,顽皮捣乱不想学,而是由于不会学,出力不少,效果不好。因而导致越落越远,越不会学,就越不想学,连锁反应,恶性循环。通过搞这些专题经验交流会,有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
重新树立起了学习信心,再加上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学法定教法,同学们的学习干劲增大了,自觉性和学习效率提高了。一次次学期考试成绩的提高。说明学法指导研究有了成效。
四、开展比赛,
树立标兵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有一定的阻力和难度,尤其是课题研究,我们从未搞过,没有经验,不懂套路,怎么办?我们除了向专家领导请教外,我们更注重自己的实践探索,更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摸索前进。通过学习理论,我们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加深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建规立制,把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想把学法指导这个课题研究好。必须把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过来,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怎样渗透学法指导于知识教学中,这不是开几次会,学习几篇文章,看几场教学实况,讨论几个教学案例就能解决的事情。通过领导小组研究,我们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形式、时间、评价标准等提前告知到各个级部与学科。我们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是以级部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每个级部选出2-3名教师参与比赛。第二学期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语数外三科各选2名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都出一人参加。每次比赛都评出一、二、三等,获奖的老师不但可以在责任制考核中加分,而且可获得学校赠与的小礼品。获奖的年级或学科教研组长也在责任制考核中加分,在评先树优中给予倾斜。在今年的比赛中,刘晓玲、张翠丽、李向良等6名青年教师被评为“课堂教学标兵”,范瑞杰、刘广平、刘艳芳、王守林、孙晓波等8名教师被评为“学法指导研究骨干分子”,初一一班、初二一班、初三一班被评为“学习方法研究优胜班级”。
总之,通过开展这些比赛活动,把广大师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了起来,在每次的尝试演练中,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受到市教科室领导的好评。
五、双管齐下,形成合力
我们在学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通用学法指导”和“学科学法指导”齐头并进的方式。通用学法指导有班主任负责,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研究活动,学校课题组及时向他们提供资料。冰规定统一时间和组织形式。学科学法指导有学科老师负责,自己从书籍中、电脑上查询和下载本学科的有关资料,在备课中,讲课中,将学法指导贯穿始终。
我们的学法指导课题研究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就要结束了,在下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学习和提高,持之以恒,务实求真,扎扎实实,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去走好后面的路,让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