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1、“听、说、读、写”的创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而“听、说、读、写”虽然从现象上看,它只是凭借语言进行交流,而实际上“听、说、读、写”是语言与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行动。没有这些行动,语言和思维就会失去意义,便得不到外化,更不能让他人感知。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思维训练便得不到体现。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阅读,每个学生都会读,甚至会背诵,但并未理解到所阅读的内容的真正含义,也就感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更不知道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审美过程就这样被形式化的简简单单带过了。所以在“听、说、读、写”方面,我们不能以以往的老观念去要求学生。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听、说、读、写”的作用去表达他们对一篇文章的不同看法或者是对文章的相同感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缜密、全面、深刻,在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同时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炼,去思考,以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性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俗语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内阅读是极为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培养课外阅读和自觉阅读的习惯和素养。只有良好的阅读素养才能真正起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作用。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就要求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怎样才能真正理解一篇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它要求:
(1)有计划的指定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浅到深,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让学生基本了解国内外的文学进程。
(2)有效的阅读方法。无论是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还是背诵记忆,以及精读提炼和速读猎取,都要指导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要指导他们有效的使用各种工具书和以及历史年鉴等。
(4)巩固阅读成果,及时的写出心得体会,作好读书笔记。
写作训练中,积累素材是重要的一步。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材料,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的写作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文模式。历年来的高考作文总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在作文训练中要大胆的开拓创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题材的丰富性。②写作方法的多样化。③文体的创新性。
3、“思”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如鱼,思如渔。”我们不仅要“学如鱼”,更要“思如渔”,教学生如何捕鱼。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和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4、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语文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如果我们只注重语文教育中的工具性势必忽略乃至遗忘语文教育中的艺术性,而这种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审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求,积累经验,寻求规律,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美学常识。
同时,语文教育又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来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如何让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健康成长,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职责。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语文本身就具有的德育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不再受到污染——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责任所在啊!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教师教、学生听,结果造成了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器,老师和学生都陷入了被动。一篇课文的讲解也固定的分为几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学生不能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临考时,老师不得不以题海大战作为备考的手段,让知识变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同时也抹杀了知识和考试的意义。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于漪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牛顿对力不感兴趣,他也就发现不了力的三大定律;如果居里夫人对物理不感兴趣,她也就发现不了镭这种元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手动脑动口,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顽强的意志才能让我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在语文学习的空间上,不能只限于课本,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本外,在教室外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块黑板。后来多了录像机、录音机,课堂稍微丰富了一点,但是仍然未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进入了多媒体教室,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了。课本上的内容被延伸为画面、背景、色彩、曲线、图形等,授课的内容被生动化了,学生感受到了课件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此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中注入的创新分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创新、乐于创新,成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1、“听、说、读、写”的创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而“听、说、读、写”虽然从现象上看,它只是凭借语言进行交流,而实际上“听、说、读、写”是语言与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行动。没有这些行动,语言和思维就会失去意义,便得不到外化,更不能让他人感知。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思维训练便得不到体现。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阅读,每个学生都会读,甚至会背诵,但并未理解到所阅读的内容的真正含义,也就感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更不知道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审美过程就这样被形式化的简简单单带过了。所以在“听、说、读、写”方面,我们不能以以往的老观念去要求学生。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让他们充分地发挥“听、说、读、写”的作用去表达他们对一篇文章的不同看法或者是对文章的相同感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缜密、全面、深刻,在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同时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炼,去思考,以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性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俗语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内阅读是极为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培养课外阅读和自觉阅读的习惯和素养。只有良好的阅读素养才能真正起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作用。教师对阅读的指导就要求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怎样才能真正理解一篇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它要求:
(1)有计划的指定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浅到深,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让学生基本了解国内外的文学进程。
(2)有效的阅读方法。无论是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还是背诵记忆,以及精读提炼和速读猎取,都要指导学生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要指导他们有效的使用各种工具书和以及历史年鉴等。
(4)巩固阅读成果,及时的写出心得体会,作好读书笔记。
写作训练中,积累素材是重要的一步。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材料,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的写作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文模式。历年来的高考作文总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在作文训练中要大胆的开拓创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题材的丰富性。②写作方法的多样化。③文体的创新性。
3、“思”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如鱼,思如渔。”我们不仅要“学如鱼”,更要“思如渔”,教学生如何捕鱼。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和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4、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语文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如果我们只注重语文教育中的工具性势必忽略乃至遗忘语文教育中的艺术性,而这种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审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求,积累经验,寻求规律,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美学常识。
同时,语文教育又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来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如何让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健康成长,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职责。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语文本身就具有的德育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的眼睛和心灵不再受到污染——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责任所在啊!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教师教、学生听,结果造成了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器,老师和学生都陷入了被动。一篇课文的讲解也固定的分为几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学生不能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临考时,老师不得不以题海大战作为备考的手段,让知识变成了通过考试的工具;同时也抹杀了知识和考试的意义。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兴趣。于漪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牛顿对力不感兴趣,他也就发现不了力的三大定律;如果居里夫人对物理不感兴趣,她也就发现不了镭这种元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手动脑动口,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顽强的意志才能让我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4、在语文学习的空间上,不能只限于课本,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本外,在教室外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块黑板。后来多了录像机、录音机,课堂稍微丰富了一点,但是仍然未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进入了多媒体教室,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了。课本上的内容被延伸为画面、背景、色彩、曲线、图形等,授课的内容被生动化了,学生感受到了课件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此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中注入的创新分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创新、乐于创新,成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