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
   工业转型升级事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局。未来5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放缓,纷纷谋求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手段实行贸易保护,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如在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58起337调查中,有19起调查被诉方涉及中国企业,不仅包括钢管、轮胎、皮鞋等一般产品,也涉及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二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我国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国家战略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如,美国发布了“国家宽带计划”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欧盟通过制定“物联网行动计划”及“低碳经济路线图”来引领物联网产业发展并促进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等。从目前看,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了较好基础,但是在更多领域的基础还很薄弱,缺乏相应技术来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三是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不断突破时间、空间及终端设备的束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生产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更多业务向境外转移,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利用信息化和技术优势,抢占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何加快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是我国工业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客观要求
   未来5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是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多年来,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要素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从能耗水平看,目前我国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大约占世界的一半。从资源保障看,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未来一段时间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度还将进一步提高。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降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生态脆弱、环境恶化问题仍十分突出,与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
   二是工业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加快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工业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行业结构看,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如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不足4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从技术结构看,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如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跨国公司一般在3%以上,有的达到10%以上。从组织结构看,有很多行业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从空间布局看,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还将面临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燃料动力等要素价格快速上升的问题。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日渐削弱。加快实现由低成本比较优势向产业创新竞争优势的转化,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契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将较大地改善居民消费意愿,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规划》指出,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
  内涵与实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阐述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各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鲜明特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指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事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必须尽快着力加以解决。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规划》提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工业转型:
   一是向内涵发展转型。我国工业已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6%左右,较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0个百分点以上,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规划》提出,“十二五”要在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上,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是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者说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规划》提出,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向绿色低碳转型。受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形成少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规划》提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四是向智能制造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独特机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制造业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五是向服务化发展转型。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尚处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及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三、工业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工业结构包括内部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也包括产品和市场结构。“十二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五个方面的结构:
   一是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重化工行业比重过大,“两高一资”行业增长过快,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二是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先进装备总量不小,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发明专利只占全球的1.8%,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30%左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等仍需大量进口。《规划》提出,要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先进装备比重,实现工业生产流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领域,产业集中度还相对偏低。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规划》提出,在规模经济行业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四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协调,产业布局与地方优势特色结合不紧,与区域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提出,要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五是产品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需求较国外需求而言更加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国内市场潜力远未充分发掘;从产品层面看,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自有品牌数量、质量有待提升。《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规划》还提出,要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结构优化。
  突出主题主线,准确把握
  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突出体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为此,《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六个总体要求。
   一、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多数行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基础软件、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仍严重依赖进口。“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工夫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仍应略高于GDP增速,同时还提出了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等反映增长质量的目标,目的就是引导工业企业把着力点放在内涵发展上。
   二、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实力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症结。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把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同产品升级结合起来,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为了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规划》提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提高等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三、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资源消耗及能耗水平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不仅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且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节能的潜力巨大。节能有利于增效,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比较大,工业领域应该承担更多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工业还要为其他行业节能降耗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可能会对我们当期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提升了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培育壮大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的产业,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引导和促进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的指标之外,《规划》还采用了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指标,以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目标,以此体现工业领域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责任。
   四、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然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所谓“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个拓展”。“三个转变”就是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一个拓展”就是不断拓展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如发展服务外包、在线支持等服务,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规划》中提出了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及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等指导性目标。
   五、坚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发展迅速,在促进当地工业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应当看到,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在规划布局、自主创新、招商引资、节能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建设工业强国也需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必须要着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六、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当前,影响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这既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也有新技术给我们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强“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其他文献
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模具产业的加速繁荣,也对模具制造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挑战?是机遇?不可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上游产业需求的多样化和要求的“苛刻”化,对于规模较大、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模具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机遇。反之,对于那些游走于该行业边缘甚至是依靠模仿和“山寨”来混市场的企业来讲,那必定是场灾难。
期刊
2011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2012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的农村经济工作,我们就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下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同志。   记者:2011年,在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形势,其突出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攀枝花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提出了提高攀枝花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攀枝花 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 途径     近年来,攀枝花市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如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尽快建立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已成为攀枝花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期刊
为了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毫不松懈地抓紧落实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发改委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目标,不断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加强与农业、财税、供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注重政策分类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化肥调控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储备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化肥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加大市场监管等举措,切实加强了
期刊
近几年,在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建的茶业品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规模也日趋成型。作为“坦洋工夫”茶的原产地,福安市近几年在做大做强该产业上下足了功夫。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福安市茶园面积约50万亩,茶叶年产量约2.75万吨,茶叶商品总值约34.04亿元,位居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前三甲,已经跃升该市农业主导产业之列。对此,宁德市委书记陈家东表示:“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已成为福安
期刊
摘要:特色产业基地具有依托龙头企业、较强创新能力、高度专业化分工、相对完善的产业链等特征。江苏形成了创新带动、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高端人才带动和资源禀赋带动等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提炼各类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特色产业基地 类型 案例 江苏     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集聚优势,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
期刊
一、201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总体情况   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2011年税收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长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2011年各个季度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32.4%、27.2%、22.6%和6.8%。三是与生产经营
期刊
做好粮油保供稳价,历来是经贸工作的重点,尤其当前稳定粮油价格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更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证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落实国务院保供稳价的总体部署。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指导下,上海市发改委等市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的粮油市场调控主要目标和重点销区的主要任务,分析研究国内粮油的市场趋势和上海市面临的形势,依托地方重要商品储备机制,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粮油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贵州省凤冈县茶业产业化的现状,对农业产业化条件下茶产业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进行考察,认为传统农村金融服务面对茶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表现出服务落后、资金外流、产品单一和缺乏保障等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服务 茶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及农村
期刊
次中心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比较完善的基础措施,在其所辖地区(次区域)内扮演着经济枢纽的作用,同时在整个区域内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城市。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容纳力,促进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开拓经济腹地和推动区域的工业化进程。  肇庆居珠三角西江的中下游,是珠三角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珠三角洲城市群非常重要的次中心城市。然而,肇庆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工业欠发达,经济发展程度明
期刊